导读:美国心理学家S.L.Bern经过研究发现,过于女性化或男性化的孩子,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在智力、性格、体力、思维等方面都比较片面,且情商会相对低一些。相反的情况则是兼具男性与女性长处的孩子不仅各方面比较均衡且双商相对高不少!
小轩今年13岁,但因为身高在班里男生中是最矮的一个,加上妈妈购买的衣服都是偏斯文、乖巧的类型,使得他看起来更为文弱,以致于不时就会被一些男同学打趣。
每次看到自家儿子心情低落,妈妈都非常无奈:“男孩子不应该大大咧咧,不在乎这些事情吗?怎么我儿子跟个小姑娘似的?”
因为小轩期中考试时,数学成绩下滑不少,本就被几个男同学嘲笑“女生数学成绩才不好,看来你也是女生啊”,让他忍不住哭了一次。
回到家后,爸爸看到他的成绩也是直接责骂:“我读书的时候,数学从来不用担心,怎么你的数学成绩这么差!”而且,看到他又流泪,更是气愤:“你是小姑娘吗?动不动就哭,真是丢脸!”
不仅没有得到安慰,又被爸爸一通责骂,小轩一气之下摔门而出,一直到晚上10点都没回家,这下才让爸妈慌张不已。
幸好他只是跑去了一个好朋友家,在爸妈再三道歉,保证之后,才肯重新回家。
“哎,怎么他内心这么敏感脆弱,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教育他,才能让他成为心大的男子汉”,小轩爸妈一想起完全不像“男子汉”的儿子就头疼,也不知道怎么教育才好。
其实,小轩爸妈已经陷入一种刻板的印象才会导致彼此都如此苦恼。正如心理学界普遍认同的四种两性特征,即典型男性化、典型女性化、中性及双性化。
而许多人对两性认知偏向于典型的男性化及女性化,殊不知多项研究表明,具备双性化特征的人在家庭生活、人际关系、事业等方面都能拥有更大的成功!
什么是“双性化”教育?为了孩子,家长要了解
根据教育界的共识,双性化教育是指在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时,教育者不会受到片面、刻板的男性或女性性格、特征的印象,而是能做到取两性的优势,将孩子教育成双性化性别角色的人。
一般来说,女性化的优点是心思细腻,懂得照顾、理解、共情别人,且感性思维能更容易听得进别人的话、与别人合作。而男性化则是理性思维,沉着、冷静,自主独立、敢说敢做,也有较强的责任感等。
可见,吸收了两种特征所拥有的优点的双性化的人在智商、情商、情绪管控等方面自然是非常优秀的。正如最早提出“双性化”教育的S.L.Bern认为,给予幼儿最好的性别教育就应该是双性化教育,才能让孩子更优秀。
而他的这个理论,如今除了已在美国、英国、日本等教育理念先进的国家普遍流行,中国的许多教育专家、教育机构也开始提倡。
而从生理、心理学可知,性别意识一般从2岁开始,2至3岁逐渐认识自我,3岁则不断增强。即开启性别教育的年龄应从2岁就要安排,且宜选择“双性化”教育。正如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所说:“孩子的性别教育最好从2岁开始,以后可以避免很多烦恼。”
如何对孩子进行“双性化”教育?
不宜将性别特征区分过于明显、
家长引导孩子了解自己是男是女,这是必须做的事情。但对于性别的一些特征则不必区分得过于明显。
如女孩必须文静、乖巧、懂事,男孩则必须做到有泪不轻弹等,如此固化的刻板印象很容易让孩子只是女性化或男性化。
家长不妨鼓励孩子学习不同性别的优势,并通过兼收并蓄的方法弥补自身的性别劣势。如孩子既可活泼开朗、独立自主、富有责任感及坚韧不拔等,也可以拥有温柔细腻、懂得共情与理解等美好品格。
3、为孩子创造与异性相处的机会
家长们不妨从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可以带着他到异性小朋友家做客、参加集体活动等,在家长引导下自然地相处,学会发现对方的闪光点并虚心学习。
如男孩可以学一学女孩的细心、善解人意与善于表达。而女孩则可以学习男孩的果敢、坚强与开朗等。
4、父母要给予足够的陪伴
哈佛大学研究证实,从小就能获得父母充足且高质量陪伴的孩子,性格更完善,人格更健全。
毕竟,只有充足且全心全意的陪伴,才能获得孩子的信赖,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教育孩子时也更易取得理想效果。就像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尤其是双性化教育,最生动、深刻的示范莫过于父母。
如女孩可以从父亲身上学到坚毅、责任感,男孩可以学会妈妈的细心、温柔等。而且,不少专家也提出,在进行双性化教育时,为了更生动展现及提升孩子学习的信心,父母还可以进行身份扮演,让孩子知道原来爸爸也可以温柔、照顾人,妈妈也能做到开车、玩闹等。这也是一种生动的“消除刻板印象”举动。
枕边育儿寄语:
正如美国知名两性专家约翰·格雷所说:“父母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通常会局限在性生理教育,忽视了同样很重要的性别角色教育。”即陷入性别的刻板印象,没有关注到性别的性格、智力、思维等特征,如此一来,使得性别教育变得片面。而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心理学家们都提倡,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时,能综合性别特征优势的“双性化”教育才是最佳的性别教育!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