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爽
由于肺炎疫情影响,很多中小企业面临裁员、倒闭的困境,我朋友就被裁员了。有数据显示,节后第一周招聘需求下降七成,让朋友着急坏了,竞争太激烈,估计找不到工作了。
紧接着的一份报告显示,平均招聘月薪9931元,又给了很多人信心:只要自身有能力,永远不愁找不到工作。难就难在:我们怎样成为“有能力”的人呢?
朋友下班后从来不会给自己充电,接到裁员信息之前他都在游戏、睡觉之中度过,不知道要学习什么,更不知道该怎么样学习。这次肺炎疫情,才让他意识到:世界变化太快,谁都会面临被裁的危机。要想过安稳的生活,就必须不断学习充电,让能力提升的速度赶上变化的速度。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要培养持续学习力。
一、什么是持续学习力?
这是书《12个工作的基本》里面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在现在这样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必须要有能够随时收集新信息,独立去思考自己想要做什么,通过自主学习后进行执行的能力。
彼得德鲁克就曾经提过一个词叫做“知识工作者”,指的是21世纪能够独立自主地定义自己该做的事情,并且为此进行学习的人。
持续学习力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很少有人会在下班之后来进行不断的学习和提升,每天都知道要学习,却迟迟没有行动,一直活在悔恨和懊恼里。
二、为什么没有持续学习力?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日本做过一个调查,57.3%的职员存在着下岗担忧,有82.3%的人希望能够通过学习来为自己的工作多做一层保障,那为什么还是很多人没有做到持续学习呢?
很多人可能说没有时间,太忙了,工作太累了......但主要的原因是下面2个:
1.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在大学以前,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老师教我们学,而进入大学后组需要我们主动学习了,在大学期间能够主动学习、掌握高效学习方法的人少之又少,我们所谓的会学习只是会考证、考大学。但是这些在工作后,却并不能成为优势,“从小到大会学习很优秀的我,在职场中混得最差”的例子见了无数。
2.没有享受学习乐趣
在看过的很多青春和励志剧里,高考给人的印象就是折磨、痛苦,为了应付高考,我们就要死记硬背,学一堆理论,做一套又一套的试卷。
学习在我们眼里就是压力,享受不到带来的乐趣,但实际却是,越学习的人就越会学,也更愿意学。
三、越学就越会学越愿意学
为什么说越学就越会学越愿意学?
1.学习有马太效应
《12个工作的基本》的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他不知道该学些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学,他就先规定自己一年要读150本经济学相关的书。一年150本相当于一个月要读13本,2天要读1本。有时候读不完他就坚持着,熬夜来读。
但是当他坚持读完150本书之后,发现自己读得越多,懂得就越多,才知道哪些文章是不需要看的,哪些人的评论是没有根据的,他也能和同事表达自己的看法,他自己获得成就感,开始看更多书。
有个词叫“马太效应”,本来是社会学家反映的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现象,但它也表明了: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同样可以适用于学习之中。当我们跨越了从0到1的学习过程,之后就能从1一直到正无穷。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们学历、成绩家庭情况等都差不多,但是毕业之后三五年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因为别人懂得不停学习,越学就越会学,积累就越多,越能创造财富,职场路也就走得越顺。
我们要从现在就开始学习,职场新人多学可迁移技能,看职场新人相关书籍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等到以后需要迅速掌握某项技能时,我们也能快速学会,让自己未来充满竞争力。
2.学习能迁移
“学习迁移”是教育心理学上面的名词,就是说我们在某一个领域中学到的知识,可以迁移到另外一个相关的领域里。比如,当一个人这样学会骑自行车的话,他可以依靠骑自行车的技巧,快速学会骑摩托车、电瓶车等。也就是说,学习能迁移,我们就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一个人学好英语之后,再去学习法语、德语等语言就会容易许多。有人在市场部待久后,被调去做运营、推广、营销,他一样能做好,因为很多底层逻辑是一样的,了解了某一项后转去学另外一项也不会太困难。
四、怎样培养可持续学习力?
上面我们讲了,只要开始学习,往后的学习就会越来越轻松。那么,到底该怎样学呢?怎样培养可持续学习力呢?
1、集中精力,坚持到有结果
我们要先格式化自己的思维,先集中精力做好开始的这一步,保持专注才能更有效率。而我们现在大多人都网络成瘾,无法戒掉自己对手机、电脑的诱惑,时不时跳出来的新闻、八卦、视频总是会吸引走我们的注意力。
在《小强升职记》里有个工作效益曲线,人的精力和意志力都有限,工作时间越长,工作效益就越低,我们需要休息。
所以,我们要改变工作节奏,使用番茄工作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为某一项具体的任务设置25分钟的时间,在这25分钟之内,不允许做其他任何事情,排除掉一切干扰,避免自己被打断,全身心投入到待办事项之中。
由于我们的大脑会对时间底线的事情产生紧迫感,所以在25分钟以内反而更能高效率完成工作。当然,时间并不是一定要25分钟,可以自由设置。
除了专注外,我们还要坚持,坚持到像作者一样看到初步的成果。人的意志力很薄弱,没有反馈很容易就放弃,而很多事情是坚持下去才能看到结果的。等到年纪大了,要想做到竭尽全力,坚持不懈就会越来越困难,所以在年轻的时候更要努力。
2、设置目标,告知家人朋友
一切学习都要有目标,很多人害怕自己的目标被别人知道,如果一旦达到没有达到目标,会让自己非常丢脸。但是告诉家人朋友是让别人督促的过程,有研究发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进步会有助于完成既定目标。
03年有人研究过,在推特上公开自己减重过程的人,会比那些不公开,而只默默努力的人减掉更多的体重。其重点不仅仅是在公开,而是能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目标,让别人能够以不同形式参与到我们的目标当中。
这会让我们自己觉得被监督,能成为我们达成目标的动力,也更容易获得得到别人的帮助。
3、学习完后,用语言进行复述
除了把近期目标告诉家人朋友以外,我们在学习完一部分内容之后,也要在24小时之内把这事给说出来。
把知识能够复述出来的过程,是自己在输出内化并且不断强化的一个过程。这个理论来自费曼学习法。我们很多人的学习都处在无效率的,学习吸收率金字塔里体现了,通常我们的学习都是被动学习,而他的吸收率是很低的。
而费曼学习法,这种被称作史上最强的学习方法就是让我们主动把知识讲出来,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的方法。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讲给一个完全不懂的人听,并且对他们的疑问进行解答,看似是在教别人,其实也是自己查漏补缺的过程。
那有的人可能觉得给家人朋友讲不方便,怕打扰到别人,那我认为很好的一个方式就是用写作来进行输出。我们可以发到豆瓣、知乎等各种平台,把自己学习到的东西分享出去,一定会链接到同频的人。既能够输出让自己学习得更牢固,也能够帮助到其他人,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4、养成习惯,并加以运用
学习本来就是一件痛苦、反人性的事情,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困难挫折,的意志力会被消耗,所以,我们得想办法让学习变成一个习惯,潜意识里就会主动毫不费力地去学习。
怎样养成习惯呢?首先是坚持,有句话很有名:21天就能养成一个习惯,但很多人却还是失败了,那我们就需要设置“环境触发点”,被某些东西触发后,潜意识里就能自觉执行。
陈海贤在《自我发展心理学》中提到“环境场”的概念,环境场的来源有2个,1个是别人的环境场,比如去图书馆更容易好好学习,去健身房就会强迫自己健身;而另1个就是建立自己的环境场。在自己的环境场里,我们形成做事习惯以后,习惯会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进一步巩固我们的行为。
比如,手机壁纸换成“看书”“学习”等字或者图片,把书摆在最明显可见的位置......这些触发点会不断地提醒我们,该学习了!而个人的环境场就是设置一个专门的工作台,一坐下来就知道要工作学习。
这样时间长了后,我们一打开手机,就收到要学习的信息,一坐在桌子旁就会自觉拿出书和电脑来学习。经过时间的作用,任何一些小小的行为、努力都会被放大,最终达到目标,实现我们的愿景。
当然,一切学习都是为了用,切记不可陷入“只会努力学习”的误区。在书、网课中学到的知识、技能,我们要把它应用到工作之中,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方法、为公司创造更大价值。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内容,总结一下:
1.要想在职场中如鱼得水,持续学习力非常重要;
2.没有持续学习力的两个原因:没掌握学习方法,没有体会到学习乐趣;
3.越学就越会学习,也更加愿意学习;
4.培养持续学习力的4个步骤:
集中精力,坚持到有结果;设置目标,告知家人朋友;学习完后,用语言进行复述;养成习惯,并加以运用。
在家等待复工的职场人,与其焦急抱怨,不如开始学习,培养自己的持续学习力吧。你是怎么做的?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