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生孩子已经是一个热度最高的话题,多数年轻人都表示“生不起、不敢生、不想生”,其实这是对当前我国生育大环境以及人们生育观念改变的真实体现。
要想把一个孩子养大成人,付出的精力非常大,开销也实属不菲,而最重要的,是家长们会为孩子操碎了心。
而除此之外,现在女性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烈,不愿意单纯地因为传宗接代而生孩子,她们更愿意追求自我,在生育上的意愿比较弱。
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出生率近年来持续下滑,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登记新生儿数量只有1003万,比2019年减少了400多万,再一次创下了建国以来的新低,“人口警报”已经拉响。
其实,我国在2016年便全面放开了二胎,就在今年也放开了三胎,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催生无果的情况下,怎样才可以真正地把生育率提上去?
对此,有的专家提出了放开四胎的建议,希望从整个国家层面让出更大的生育自主权。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年代
据统计,在1949年-1979年的31年时间内,我国实现了4.3亿的净人口增长,并于1982年突破10亿人口大关,我国也因此而成为全世界首个人口破10亿的国家。
但是,虽然人口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极大的人口红利,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例如我国就在人口增长过程中面临了严峻的资源供给承载、贫困加剧以及经济发展延缓等问题。
所以,国家智囊团从1980年开始便开始了对“应对之策”的研究与制定,并在1982年将“计划生育”政策定为基本国策且写入宪法,从此以后,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局面被有效地控制了下来。
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40年时间内,我国总的人口数量只实现了4亿水平的增加,特别是从1998年开始,每年人口增加数量甚至都没有超过2000万,且呈现出每年逐渐下滑的发展态势。
大家都知道,从改革开放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基于显著的人口红利以及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并由低收入国家跻身于中等收入国家之列,现在还有望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而发展为高收入国家。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然而新的少子化与老龄化问题也随之而来临。
目前,我国人口增长乏力,专家甚至作出预测:今后5-10年我国将正式步入“人口负增长”的发展阶段。
与人口飞速增长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相比,人口负增长的负面影响更加引人关注。
在此状态下,我国老龄化现象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进而引发劳动力短缺、社会生产力下降、国民生产总值降低等一系列恶果。
二胎催生效果差,人口警报拉响
在这种形势下,国家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在2015年10月份宣布要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开展应对老龄化的行动,实施二孩政策,也正是从这时开始,我国进入了“二胎催生”的时代。
但是,这一结果同很多专家的预测大为不同:
2011-2015年,我国每年新出生的人口依旧可以保持在大约1600万的水平,然而就在2016年实施“全面二胎”的政策之后,每年新出生人口数量却呈现出逐年下滑之势。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9年的人口出生率只有10.48%,新出生人口连1500万人都不到,2020年则更低,刚刚超过1000万。
另外,在2016年-2019年,我国一胎出生人口数量从981万减少至593万,表明现在有很多人连生一胎的意愿都不强烈了。
2020年年底,民政部负责人表示,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之下,我国适龄人口的生育意愿并不高,现在总和生育率甚至已经跌破了警戒线。
且这并非最为糟糕的事情,专业机构提出,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的社会”。
预计在2050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约为30%,60岁以上则将近有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很显然,今后我国将处于巨大的负增长人口压力之下,人口警报已经拉响。
虽然今年已经放开了三胎,但专家甚至提出全面放开四胎的建议,让出更大的生育自主权,这也和民意是相符的。
然而不少人都觉得这一建议没有太大的用,毕竟大家连二胎都不愿意生,更别提生三胎,甚至四胎。
而实际上,我国部分地区早就放开了三胎,但是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如果说三胎都没有效果的话,那么全面放开的话呢?
现在,国家专业机构提出建议,让政策导向回归到生育自主,简单地说,其实就是将生育全面放开。
如果真的实施全面放开的政策的话,生育率一定会出现增长。
但不管是放开三胎或四胎,还是全面放开,很多人的态度都不是很乐观。
我国人口专家提出,在放开之后,有条件的人是可以多生的,没有条件的人可以选择少生,这其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人口数量的增加。
全面放开的话,你有生的意愿吗?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在政策上其实已经有所松动了,十四五会议报告已经没有计划生育的字眼,还将优化生育提了出来,这表明十四五期间将有很大可能实施新的生育政策。
但是,要想将低生育率的局面扭转,不能只通过生育政策的调整来实现,应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对年轻人负担的减轻上,而这里又以住房和教育成本最为重要。
人们敢生、愿意生的前提之一是房价稳定,同时,可以享有经济补贴。
但现如今房价高得离谱,着实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一天不解决,多数人就一天不愿意冒险去生二胎甚至是三胎。
以前,孩子们上幼儿园和小学基本上都花不了很多钱,也就是大学的学费最贵,但现在,从小孩上幼儿园起,所需支付的费用就已经赶上了大学,甚至比大学费用还高。
供一个孩子上学,需要支付非常高的成本,原因在于我国儿童教育机构的数量很少,致使孩子们上学又难又贵,因此应考虑进行更多托儿所等儿童教育机构的建设。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女性的就业权益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如果选择生二胎甚至是三胎,女性的工作机会基本上可以说是完全泡汤了,对于现在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烈的女性而言,让她们接受这一点显然是很困难的。
所以,很多女性都拒绝生二胎、三胎,若是女性的职场权益不完善的话,就算是生育政策完全放开,用处也不会很大。
所以说,在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之时,如果只是放开生育,我想你也不会很愿意去拼二胎、三胎吧?
写在最后:
人口减少会对国家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尽管我国是第一人口大国,三胎的全面放开依旧是必要选择,但目前三胎效果很不理想,导致人口警报拉响,放开四胎或是将生育全面放开,在今后的几年都是有可能实施的。
不过,不管实施什么政策,要想让年轻人愿意生育,就必须将他们的生育负担减轻,这是解决生育率低问题的根本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县域经济也在不断壮大,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据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各县域人口密度发现,当前,我国共有27个县域人口密度超过了1000人/平方公里的大关,其中有26个位于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前十的县域分别是石狮、晋江、龙港、昆山、江阴、义乌、玉环、温岭、三河和张家港,主要来自闽南、苏南和浙中南以及毗邻北京的廊坊。
数据显示,福建南部的县级市石狮人口密度高达4287人/平方公里,在所有县域中遥遥领先。当前,石狮的人口密度已经超过了北上广三大一线城市,在所有城市中仅次于深圳。
同属地级市泉州、与石狮相邻的晋江人口密度达到了3177人/平方公里,位居第二。
龙港以2526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位居第三。龙港地处浙江省东南部,位于浙江八大水系之一的鳌江入海口南岸。2019年8月3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发文: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民政部复函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苍南县龙港镇,设立县级龙港市。
其中26个县域来自东部地区,分别是浙江11个、江苏6个、福建4个、河北3个、广东和山东各1个;唯一一个来自中西部的县域是河南郑州下辖的新郑,其人口密度达到了1343人/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15位。
为何浙江超过1000人/平方公里的县域最多?汤海孺说,浙江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之后,每个县基本上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链和发展方向,也就是块状经济,不同县之间没有过度的产业同质化现象,产业的集聚的带来了相关服务业的需求,因此很多县域都集聚了大量的人口。
一、人口迁移的类型及原因
人口迁移的分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变化和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如国际难民、永久性移民和外籍工人)和国内人口迁移(招生、分配等)。
人口迁移一般具备三个条件: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原因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
【特别提醒】 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控制力的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是自然环境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
人口迁移的影响
1.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来好的生活条件,文化联系;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但也会导致人更多的就业机才外流,劳动力短缺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但也会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管理难度;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影响人口和人种的分布
(2)影响人口年龄结构
(3)影响经济、文化的发展
(4)改变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环境人口容量,进而影响人口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地理分布
(5)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促进了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
(6)促进了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例1、图1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部分国家或地区人口移动方向示意图。图中序号与选项排列对应正确的是 ( )
A. 中国 美国 俄罗斯 拉丁美洲
B. 中国 俄罗斯 美国 拉丁美洲
C. 拉丁美洲 中国 俄罗斯 美国
D. 中国 拉丁美洲 俄罗斯 美国
01 答案解析
解析:本题以四幅简单的人口迁移方向图切入,隐形考查人口迁移的类型、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状况等知识,结合世界地理和世界近现代史考查同学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导致大规模国际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情况下,国内人口迁移,特别是国家或政府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都是为了开发国土。由选项提供的四个地区,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发展状况综合判断是解题的关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主要从黄河下游、长江下游等地区移向西南的云南、西藏及西北、东北等地,其人口移动方向大体如图所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的人口大量向北流向美国、加拿大,向东北横渡大西洋流入西欧,如图所示;俄罗斯政治、经济、人口重心主要在欧洲部分,近几十年来一直组织移民向东开发西伯利亚地区,人口移动方向如图所示;美国人口大量由东北部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如图所示。
答案:D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因素(主导): 经济发展水平 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社会因素:政策、战争、社会变革、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的发展、家庭和婚姻。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因素(主导): 经济发展水平 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社会因素:政策、战争、社会变革、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的发展、家庭和婚姻。
例2、读“1850年以来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和南部,该工业区对其的推力
是 。
(2)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类型是 (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3)引起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的主要原因有:战争、 、 的发展、 的开发、新工业区的建立、 的改善等。
(4)20世纪70年代以后,老工业区和城市出现人口回流现象,老工业区对其的拉力
是 。
02答案解析
解析:本题以美国的人口迁移为切入点,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注意联系美国历史发展过程,掌握美国各阶段人口迁移的特点。
美国从19世纪中期以来,国内人口流动非常频繁,曾出现四次国内人口迁移的高潮。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的人口大规模西移。第二次发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向城市。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南部人口迁往西部和北部。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由于东北部纬度较高,东部又受拉布拉多寒流影响,夏季气温较低,北美洲地形南北敞开,北方冷空气可长驱南下,东北部地区冬季严寒(因而被称为“冷冻地带”),阳光不够充足,环境污染较严重,地价上涨,而南部和西部又开发了新能源、发展了新工业、阳光充足、空气清新,促使人口大量从东北部老工业区的“冷冻地带”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20世纪70年代以后,老工业区又具备了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等拉力因素,又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03答案解析
答案:(1)东北部气温较低,被称为“冷冻地带”;阳光不够充足;环境污染较严重;地价上涨等
(2)国内人口迁移
(3)自然灾害 工业化和城市化 新资源 环境质量
(4)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