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演员80多岁翻跟头,一下子摔在地上,爬起来后拍拍屁股说“没事”

2019-12-11   河北好书

17年前的今天(12月11日),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先生病逝。

袁世海是苦出身,没有闲钱上学,天天到大前门蹭戏,染上了无法戒除的“戏瘾”。1927年,袁世海走进了著名科班“富连成”的大门,成为“盛”字科的学生“盛钟”。一年之后,“袁盛钟”又阴差阳错地变成了“袁世海”。

一代名净袁世海

学戏真苦啊!练功苛刻、老师严格这些且不说,就连吃饭也是顿顿开水煮白菜,这谁受得了?可袁世海为了保护嗓子,愣忍了,偶尔吃个油饼,都要先用清水泡泡,去了油腻再吃。

自20世纪50年代起,《李逵探母》《九江口》《西门豹》……相继登场,梨园内外都在议论那个“小个子、大花脸”。袁世海毕一人之功开创了“架子花脸独挑唱大戏”的先河。从此,花脸这个原本只能当配角的行当,身价倍增,扬眉吐气。

袁世海将架子花脸推向巅峰,图为他饰演的鲁智深

为保护嗓子不沾荤腥,偶尔吃个油饼先用清水泡

袁世海从小长在北京城杂乱的贫民窟里,祖父饲养大象,父亲给大宅门当轿车把式,母亲刚刚32岁就守了活寡,只能给人家缝缝补补、洗洗涮涮。

一个女人孤苦伶们,成天累得汗流浃背也填不饱五个儿女饥饿、迫切的小嘴儿,萝ト白菜都吃不上,哪来的闲钱读书啊?袁世海刚念了一年小学就撒泼打滚儿回了家。他知道,母亲没钱,死乞白赖地进学堂,何必呢?

回家吧,啥也干不了,天天在小胡同里疯跑,到大前门外蹭戏。天桥,江湖艺人的大码头。没蹭多久,袁世海就染上了无法戒除的“戏瘾”。

1927年,袁世海哭着喊着进了“富连成”,被安插到“盛”字科,工老生,艺名“盛钟”。一年后,“富连成”的总教习萧长华先生让他改行,转投“郝爷”门下。“郝爷”就是袁世海后来的受业思师、著名的花脸演员郝寿臣,他曾红极一时,人称“活孟德”。

科班的日子比黄连还苦。只要练功不出活儿,先生扬手便抽一藤条,劈头盖脸,声声见血一一这就是令人胆战心惊的“科班打戏”。

电影《霸王别姬》截图,图为旧时科班学员练功的场景

这些且不说,吃的也是令人倒胃的开水白菜。袁世海到老还记得:“天天吃这个,一点儿油星儿都没有。冬天,烂白菜帮子剁碎就下锅,爱吃不吃,下顿还是这个。为了保护嗓子,我有意忌荤腥。不就是滋味差点儿吗?填饱肚子就行。偶尔吃回油饼、麻花什么的,我就蘸着清水泡泡,去掉油腻,以免‘痰堵门’。”

母亲重病变“植物人”,他依然每天守着母亲说话

袁世海至孝,梨园界广为人知。袁世海唱戏出了名,辛苦多年的母亲苦日子熬到了头儿,总算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每天早起,袁世海啥也不干,先钻进母亲房里问安。说够了闲话,才告辞出来,忙自己那点儿事儿。

曾国藩曾在书信里告诫儿孙:“出必告,返必禀。”说到底,还是要求晚辈对长者尊重。无论你事业多大,应酬多忙,起码应该在心里给老人腾个落脚儿的地方。

后来,母亲重病卧床,变成了“植物人”,袁世海仍旧天天早晨赶来探望。跑外演出,他便凑近母亲的耳根,轻声道别。外出回家,先进母亲的房间,殷勤地说声:“妈,我回来了!”

虽然母亲再也听不见了,甚至没有感觉、没有思想了,他还是要守在床前说话,似乎母亲还在盘腿忙针线,微笑地望着争气的儿子回家……

袁世海表演的《李逵探母》就是一腔侠骨柔肠。“黑旋风”幻想老娘疼“铁牛”的场景,令几代观众含泪微笑。

袁世海《李逵探母》视频截图

八十多岁重演鸠山,一个“鹞子翻身”摔在地上却说没事

晚年,袁世海远离子女独处,图个清静。家里请了一位小保姆,服侍饮食起居。八十多岁的袁世海大把大把地吃药,控制尿糖、血压和睡眠。随后,一抹嘴儿,出门、下楼、上车……去应酬天南海北的演出与采访,参加形形色色的会议和讲座。

2001年6月,《红灯记》原班人马又聚了一次“全家福”。

袁世海在《红灯记》中饰演鸠山

袁世海格外兴奋,早早地就赶到了排练厅,跟“李玉和”他们走台、对词。剧中有一个“鹞子翻身”,老人表演这个恐怕很危险,袁世海却根本不在乎,他纵身一跳,还是摔在了地上,现场立刻乱作一团。老头儿竟然自己爬起来,拍拍屁股说:“没事,没事……”

类似的事儿还发生在谭元寿身上。为了拍摄《定军山)的电视音配像,谭元寿按照剧本要求,结结实实地摔了一个“抢背”。年纪老迈,弄不好会出人命的!这样玩命,为什么?是戏,是艺德,是做人的信仰。

眼下这些耀武扬威的“歌星”“影星”,动辄撇嘴、瞪眼耍大牌,不是要高价,就是对口形……跟这些老先生们比比!

文/改编自《当年那汪月色:我认识的十个老头儿》

作者:张继合,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编辑/张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