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七旬老人休克在医院走廊,10余名医护接力抢救!你了解心肺复苏的急救吗

2019-11-06   今日女报

10月29上午10点左右,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医护人员如往常一般忙碌地穿梭在每个病房:查房、打针、发药……,一切井然有序。突然走廊上一声急促的呼唤打破了宁静:“医生!医生!快来!”

原来是前来预约床位的七旬老人在走廊上突发晕厥、四肢抽搐,医生迅速判定患者为心脏骤停,立即予以胸外按压,护士迅速给予心电监护、辅助吸氧,大家动作娴熟,配合紧密,如同一场“军事演习”。

由于病人全身皮肤遍布大小不等、密密麻麻的神经性纤维瘤,浅表静脉血管异常隐匿,加上患者倒地位置光线暗淡,血管通路的建立异常困难,王小艳护士长立即用手电筒照明,唐蓉护士毫不犹豫双膝跪地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异丙肾上腺素药液直奔心脏而去。患者慢慢睁开眼睛、恢复意识,但是心电监护示患者心率每分钟只有30次,心电图检查显示完全房室分离,随时有心脏骤停的风险!罗小岚教授立马联系心导管室:“病人必须马上安装起搏器!”

在患者仍未办理住院手续的情况下,医护人员与家属紧急谈话,急送心导管室,紧急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患者全身皮肤神经性纤维瘤,几乎没有一处平整的皮肤,定位、穿刺、切开、插入导线、制作囊袋、固定、缝合……

导管室吴智鸿副教授为患者顺利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很快化险为夷安全返回病房。患者家属对医护团队高效的救治和优质的服务深表感谢。

医生提醒,心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其中心源性猝死占的比例最大。类似心脏骤停抢救事件在心血管内科时有发生,而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的关键就在发病的最初3-5分钟,越早抢救成功率越高。

溺水、心脏病、异物堵塞呼吸道时,严重了就会引起心脏骤停,这时候如果等待救援,很可能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此时必要的急救措施就必不可少了,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呼叫患者,查看患者瞳孔、呼吸、颈动脉,确定患者瞳孔扩大,没有呼吸及颈动脉搏动,急需心肺复苏后,将患者去枕平卧,急救者站或跪在病人的右侧,解开上衣,将患者头部向上向前抬起,打开口腔,清除口腔异物,开始心肺复苏——

1.抢救者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鼻孔,右手捏住下颌部,使患者抬颌张口,深吸一口气,用双唇包封住患者的口外部,尽可能多的将气体吹入患者胸腔,吹气速度要与自主呼吸差不多,吹两次后开始心脏按压。
2.心脏按压部位位于胸骨中下段,抢救者右手拇食指并列伸出,垂直放在患者左侧肋弓上,沿肋弓上移至剑突,翻转右手,使拇食指均贴在患者胸骨上,左手掌根紧挨右手食指放在患者胸骨上,左手不动,右手掌压在左手背上,伸直双臂,肘关节不弯曲,利用上半身力量,使胸骨下陷4- 5厘米,按压频率为60-100次每分,30次为一组。
3.重复两次人工呼吸。以上为一轮,五轮过后,检查患者瞳孔恢复,有自主呼吸及颈动脉搏动,面色恢复红润,则心肺复苏成功,将患者及时送医即可。

文、图: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李诗韵 通讯员 陈玉梅 刘启明

编辑:小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