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7岁男孩杨某,就读于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母亲徐某,46岁,全职妈妈,陪读,杨某12月12日因不服从管教与母亲发生了争吵,随后亲手杀害了抚养自己17年的母亲,
事后逃跑,母亲尸体直到第二天才被发现,男孩目前已被警方抓获、据周围邻居讲,杨某的性格还可以,与同学关系普遍保持不错,母亲徐某性格偏内向。
12月13日,江苏盐城。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学生将其母亲杀死。当地宣传部门向九派新闻证实,确有此事,警方已介入。
杨某的妈妈根据网友的提供,在没有陪读前是一位老师,平日对儿子管教严格,母子之间多有冲突。
儿子在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就读,成绩优异,自主学习能力强,曾获得过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但即便如此,杨某的母亲还是觉得焦虑,对儿子的学业一刻也不敢放松。
笔者从同校家长那里了解到,在她的印象中,杨某的母亲“性格偏激”、“固执”、“很难沟通”。
还曾在家因教育问题与儿子发生矛盾,并以菜刀恐吓儿子。她也曾尝试与杨某沟通,但没有想到,教育问题终究酿就苦果。 一夕之间,毁掉了母子两人的人生。
妈妈是孩子最亲的人,一个孩子是对妈妈恨到什么程度,才会杀死她? 最可怕的是他杀死了自己的妈妈,还能平静地去上学和老师说去自首,背后原因让人深思。
案发后,有人员问他是否后悔杀死妈妈。他随口答道:“不后悔。我可以不用学习了,不用压力那么大了。”
那天,杨某的妈妈像往常一样在家准备饭菜。
因为儿子在附近上高中,她便在租住在附近的小区里。
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做了陪读。
碰巧,回家路上遇到了自己的儿子。
起初两个人只是争执,后来有人听到了动静:
“好像是一个男的在打一个女的,有拳头打到身上的闷响声和被打女子的惨叫声。”
但是以为是夫妻吵架,就没有理会。
没想到最后,竟然演变成儿子亲手弑母的悲剧。
但就在这致命的十五分钟里,母亲没有喊过一句救命。
一声都没有。只留下所有人都听不到的悲泣。
只留下,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将冷冰冰的刀插进自己身体里的,“哀莫大于心死”。
那一刻,母亲的心,已经早先一步,死了。
有人说,母亲是怕,怕自己喊了救命,儿子就要面临不幸。哪怕在生命最后一刻,她也想保护自己的儿子。
有人说,母亲认了,认了自己的苦命,儿子大学依然陪读。就在生命最后一刻,她累了,不想再承受这一切了。
我们不知道这位母亲,究竟是如何绝望地闭上自己的眼睛的。
但我们知道,这个孩子已经带够母亲足够多的伤害了。
母亲也给了他足够多的疼爱。
他却给了母亲致命一击。
2、
孩子
弑母一定是偶然发生的,但是母子间的冲突一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育的问题,父母一定责任重大,至少也要承担一半的责任,甚至更多。
我并不是要给那孩子洗白,而是说给青春期的孩子陪读,绝对是个技术活,一般人很难做好。
高三,正是荷尔蒙分泌的旺盛期,搁在古代都可以成家立业了。可是现在,几十号人天天关在一间逼仄的教室里,不分昼夜地学习、刷题。
那一间小小的教室,仿佛一个高压锅,每天源源不断地产生压力。
教室背后写着类似“拼搏一年,幸福一生”,“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标语,前面的黑板上不但有高考倒计时提示,还有“提高一分干掉一操场”之类的话。这是来自环境的压力。
所有的老师都跟打了鸡血一样地抢占课时,加时加量。但凡学生有半点松懈,老师的脸色立马变得跟容嬷嬷一样,看得人胆战心惊。考试失利,还要被班主任找去谈心。这是来自老师的压力。
每次考试都要排名,名次全都一目了然。孩子们自己也知道什么名次能上什么样的大学。
一个班的同学,都卯着劲儿比赛,偷偷惦记着别人的成绩,暗中盘算着:玩得好的某某,以他的排名可以上985,暗恋的女孩,以她的排名211没有问题,班里老嘲笑我的那家伙,估计刚够一本线……
朝夕相处的同学,既是朋友也是竞争对手,这是来自同伴的压力。
每个高三的学生,学习强度都远远超过了996,大部分学生每天学习的时长都超过12小时。
不像打工人还有摸鱼的时间,没事可以看一眼手机,聊个微信,顺便带薪拉个屎。高三的孩子可是实打实地学满12-15小时,没有一刻休息。我知道的高中生,说自己上厕所都要背单词,不然就不能安心拉屎。
这是他们自己给自己的压力。
妈妈
我以前班上就有一个类似的,不过当然没有到弑母这种程度。就是还剩最后一场英语的时候,他故意没去考场。他不是英语不行,也不是临场心态崩了,原因简单得可笑,就是他陪读的母亲强迫他睡午觉,而他情绪比较活跃实在睡不着也不想睡,然后就开始大吵。这哥们心里就憋着一股气,决定给他妈来个大的。
能去给孩子陪读的,多半是把全家人的希望押在一个人身上,有着极强的完美主义倾向,不容孩子学习出一点岔子,浪费一点时间。他们会把自己辞职陪读当做一种牺牲,而这种牺牲要有价值就必须体现在孩子的成绩上,这就更加剧了这种倾向。完美主义倾向如果自己用在学习、工作上,可能是件好事。但如果用来要求他人,那一定是他人的噩梦。何况还不是要求几次几十次,而是年年月月时时刻刻。
当然也有如衡水中学那样不要命学的,但那是在学校的管理引导下,他们自身具有极强的内生动力,和在父母的监控下学习完全不是一回事。陪读父母普遍都有着超强的控制欲,等于每时每刻都在两人间制造矛盾和碰撞。本来青春期的孩子就比较烦爸妈的说教,现在又搞成陪读这种除了课堂就形影不离的形式,那就真是烦的平方,对家庭关系绝无益处。长期下来,心智不扭曲是不可能的。
当然陪读的不全是这样,也有那种母慈子孝的。这种一般都是母亲比较宽容,能给予小孩一定的自由,也能允许他们犯错。家长更多是提供后勤和情感上的支持,适当督促,不会让孩子喘不过气来。
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的身上,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是非常自私的一种行为。
现在的教育压力很大,家长不想要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在学习上极尽要求,似乎只有学习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如果家长平时关注的是孩子吃饱穿暖,学习好,而为了学习好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或者说家长知道孩子的心理需求,但是觉得那不重要,小孩子懂什么,自己的想法 才是正确的。
家庭教育在现在愈发重要,这是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现在很多家庭,家庭教育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父母和孩子双方来说,都需要反思和改进。尤其是父母,关键孩子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大家长主义,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弹,引发悲剧。
3、
家长如果没有控制自己控制欲的能力,就别做陪读的事情!
人的内心其实很脆弱的,压力之下需要慰藉,一个小孩在学习中遇到很大压力,如果压力指示来自于老师同学,那他好歹还能够想着家长能给他一些鼓励支持,但是,如果家长也给他压力,那他感受的压力就会无处宣泄,甚至,家长还要对学习方法生活方式指手画脚,那孩子会觉得透不过气来。
当然,肯定有人会觉得,‘这都是为了孩子好’,家长这么多付出,还不都非常‘无私’,我得要给这些家长说一句,我希望你们不要只是‘无私’,也要‘自私’一点,怎么叫‘自私’呢?就是要自私地想一想,孩子长大之后,和你的关系会怎样。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国内很多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是围绕着高考这个主线任务展开的。这种任务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从最早认100字开始,到英语兴趣小组再到各种奥数班,物理竞赛班等等。这这种流水线式的人生中,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每一个年龄阶段要干的的事情,争分夺秒,刻不容缓。
亲子之间,没有时间交流,没有时间沟通。有的只是立刻马上和必须。这样基于任务导向形成的关系像极了劳动者与老板的关系,亲情的成分太少,KPI的成分太多。
而这种关系,将本应该丰富的亲子类型简化成了“指令—服从—反抗—惩罚”的模型。这一模型下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基础特别薄弱。在父母的眼中,子女变成了完成高考任务的“游戏角色”;在子女眼中,自己不是个有喜怒哀乐的个体,
而是“行尸走肉”的工具人。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累,都觉得委屈。但是,在这段关系中, 父母是掌握着主动权的,他可以停止与改变的。所以父母们,当感觉不对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停下来想想,是不是哪里错了?
是否真正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是否体察过孩子的情绪?是否与孩子有正面的,平等的互动?甚至最简单的, 是否真正心平气和,不带情绪地彼此聊过?
我不认为亲子的关系都会像这个事件中的母子一般走向极端,以近乎同归于尽的方式毁灭两个人的人生。但我觉得此类事件是一个警醒,警醒更多父母去反思他们与子女的关系。因为畸形关系的解决,第一步,必须由父母迈出才行。
我有个学生家长因为陪读孩子气到进医院了。就是大半夜气到晕厥,送去医院的。
后来这孩子我接手了,刚开始我也抱着“我来改造你”的心态,后来发现这样我会疯掉。
这孩子摔东西扔书包然后言语攻击在地上翻滚。我得处理,不然机构老板要来处理我。
这孩子挺可怜的。性格善良度,打败98%的幼儿,喜欢独处,热爱画画(还算有点天赋),不争不抢没有坏心眼儿。
但是他就是不适合...学习。
我带他写作业吧,不能认真。
情绪是种流动的东西,孩子情绪不好,会影响我,我会非常生气,就是,明明我在认真,你他妈这样我很难受啊。
后来我直接让他写一会儿玩一会儿效果好很多,后来70%玩,30%写作业,效果翻倍。
很多孩子你不能逼也不能压,事倍功半、事半功倍这俩...得自己琢磨。没有经验的老师直接就上手压,两人都完蛋。
孩子撒泼,老师气到吐血。
家长直接气医院了。
所以,我在这里强调一点就是,情绪的流动性。孩子绝对会影响你,你也绝对会影响孩子。
弑母这个问题,暂时不好说,情况不全面。
但是在这里,我得给家长们说说,如果你情绪不好,别去辅导,如果孩子情绪不好,别去辅导。
先把自己疏通好,再去疏通孩子情绪。
不然还是我上面那句话,俩人都完蛋。
很多家长一心逼孩子学习。都伴读了,觉得自己很尽心尽力了——“我干嘛不好去打游戏看电影放松我来陪你这头猪学习?”
这就已经带着情绪去做事了,很容易把孩子带偏。自己心里还不爽。
网络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