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看小,7岁看老”:孩子能不能有出息,关键在6岁前的3个字

2019-07-27     蓝青樱

中国有句古话:3岁看小,7岁看老。这是民间的一句俗语,它说明了幼儿在不同阶段接受教育的重要性。

这句话在现代经过研究,被证明具有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专家们认为这句话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6岁前的儿童敏感期,是他们最关键的时期。敏感期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脾气秉性和做事方式,进而影响他们的一生。

吃得一脸饭的小孩儿

晚上跟朋友一起去吃饭,她家宝宝刚一岁半,不吵不闹,活泼爱笑。

朋友放到宝宝面前一小盘胡萝卜蒸菜,让他自己吃。小宝宝自己兴奋地用手抓着吃,一会儿又用双手把盘子端起来,直接往嘴里送,吃得脸上、衣服上,到处都是。

他吃的兴奋,朋友温柔地拿了纸巾接下宝宝吐出的东西,而不阻止他的行为。盘子里的东西吃完后,小宝宝干脆把盘子扣到头上,又慢慢地滑到了脸上、嘴上。

服务员拿给宝宝一个气球,他咬破后,颇为满足地看着我们,又把气球皮放到嘴里感受一下,吐了出来。

朋友任由他玩着,让他自己去探索周围的事物,说要提供给宝宝东西,让他自己去玩,不要阻止。

因为这是孩子的一个敏感器——口手的敏感期。

很多家长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去大声呵斥孩子,把东西从孩子手里夺下或口中取出,然后告诉孩子:那是不可以吃的。他们阻止了孩子的探索。

有些家长发现,即使阻止了孩子,他后来还是想要,而如果被强力干预了几次,孩子渐渐不做这种行为了,那孩子的这个敏感期就不算顺利度过。也许在未来的某个阶段,在脱离家长的控制时重新找回来。

比如有些小孩在进入小学时,仍会有啃手指、啃笔头、啃书本的行为,甚至延续到了初中。这些多半是因为幼儿时被家长阻止了用口去探索世界,口的敏感期没有顺利度过。

什么是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每顺利度过一个敏感期,他们的心智水平便会上升一个层面。

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子,大都是因为童年形成的。

幼儿教育思想家蒙特梭利提出了5个敏感期概念:秩序的敏感期,口手的敏感期,行走的敏感期,社会性的敏感期,细小事物的敏感期。

每个敏感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敏感期的发展将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果被强力阻止,孩子的某些发展便会滞后甚至缺失。

我有一个学生,在他初三的时候我当了他的班主任,听其他老师说这个学生很正直、不爱说话,周围学生也说他高冷乖顺,家长也向我反映他在家时很内向、不说话。

当他们班主任三个月左右时,这个学生慢慢开始活跃起来,说话逗趣、活泼好动,有时说话也会撒娇,一改往日高冷的形象,上课时甚至因为做题兴奋还会哼上几句歌曲。

我以为是他的叛逆期到了,几次向他了解心里的想法。

他对我说是真的没什么,

“老师,我现在只是过得很轻松,每天都特别开心,以前老师管的太严,啥都不敢做,挺努力学习,就是成绩上不去,现在好,我怎么闹您也不真的生气,每天都开开心心的,轻轻松松就全部都学会了。”

“那你也不能打扰前后左右同学们的学习,你不能你学会了就开始唱歌,跟老师胡搅蛮缠,拉着旁边同学说话,还有你妈妈说你在家不爱说话,说你很内向,让我多关注你。”

学生顿了一顿,跟我解释了一下,

“回家不知道跟他们说啥,他们也理解不了我,我说个啥干个啥他们就开始吵我,不许我这样,不许我那样,慢慢的,我就不跟他们多说话了。”

这个学生就是典型的没有顺利度过敏感期的例子。也许在他小时候想向外界探索时,家长觉得烦而强力阻止了;也可能是在他上幼儿园时,到处乱跑乱说而被批评过。

童年缺乏的东西,在少年时他自己又找了回来,去度过他幼时要经历的那个敏感期,只是这个过渡时间可能会变长,而且找回后的效果也终究没有那个最恰当的时机发展的效果好。

所有人的敏感期,时间长度是差不多的,每一个敏感期都有要发展的东西,错过敏感期真的是时有发生,要用更长的时间去弥补,也需要家长付出更多的耐心。

家长在儿童敏感期应该做些什么?

儿童会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内对一个事情不断的重复做,家长在观察到孩子的这个表现时,应该意识到这就是孩子的敏感期。

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是看见孩子、理解孩子并支持帮助孩子,提供孩子所需要的环境,供给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1.看见孩子

家长作为孩子的照看者,都应该有观察孩子的技能,孩子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可能在表现他处在某个敏感期。

看见孩子并不是单纯的指让孩子在自己的视野内,更多的是看到孩子行为的背后,判断他所处的敏感期,给予他们相应的回应。

2.理解孩子

每个人都带有原生家庭的痕迹。在以前的教育中,理解孩子是不常见到的,更多的是管制、呵斥、阻止,甚至是在孩子做一些成人认为很无聊的行为时,比如把衣柜里的衣服翻出来又重新叠好放回去,类似这样的行为,家长看到后更是容易因为没有耐心而对孩子发脾气。

这就是我所提到的,要理解孩子。看到孩子的某些行为后,理解这是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现,了解孩子做这件事的意义,不苛责、不妨碍,在旁观察,让他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孩子兴奋时适当的给予鼓励,让他更有兴致地做下去。

3.支持帮助孩子

孩子处在幼儿时期,行为能力有限,当他们想做又做不到时,便会有挫败感,这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影响孩子敏感期的发展,甚至是心理健康的发展。

比如,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可能想用手把脚放嘴里,他们做不到时便会焦虑不安,甚至发脾气哭闹,家长这时候可以帮孩子把脚放进去,或者是换上更轻便的衣服,方便他们做到。

在他们想要堆东西、拆东西、搬东西时,给他们买一些玩具让他们自己动手,自己体验。或者是当孩子对家里的一些家具进行破坏时,比如在沙发上蹦跳,把桌子椅子推来推去,家长不要阻止,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做。因为他们度过了这个敏感期,在某个时候这些行为自然而然就消失了。他们从中也能得到一些认识。

儿童越好的完成敏感期,儿童的人格状态和心智状态,也就能够越好的形成。其未来就越容易成为一个完善的、自我实现的人。

孩子的敏感期是一个时机,人的一生也只有这个时期具备这样的时机。孩子在这个时期被尊重、被允许、被帮助,他们的某些技能就会得到发展,也许会在某个领域凸显出天赋。

他们的心智会不断地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成为聪慧、博爱、情商智商双高的人。他们有所有的潜能,会带给家长意想不到的惊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9gSN2wB8g2yegNDyK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