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在一定的条件下,外界的刺激能够引发机体反应,望梅止渴、惊弓之鸟都属于生物的条件反射。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条件反射被开发出越来越多的功用,取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成果。
不过,对于条件反射的发现和应用,人类却走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途径,这个过程甚至包含许多残忍做法。起初,条件反射实验是以狗为研究对象。在科学研究好奇心的驱使下,美国的心理学家约翰·华生设计了一个以人为实验对象的大胆实验。
1920年,华生在美国的一家医院找到了一名9个月大的婴儿艾伯特,这个倒霉孩子之所以被选作研究对象,主要还是因为一个字“穷”。艾伯特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华生承诺在实验期间,每天给他母亲1美元作为报酬。所以,艾伯特的家人很快就同意把孩子交给华生。
华生先对艾伯特进行了一系列基础情感测试,比如让他短暂的接触白鼠、兔子、狗、面具、毛发、棉絮等物品,发现艾伯特并没有表现出差异性的恐惧,也就是说,在一开始,艾伯特对不同物品的情感是一致的。
实验初期,华生让艾伯特每天都和小动物接触,培养出情感联系。等到两个月后,这种情感联系已经很稳定,华生就在艾伯特身边放一只白鼠,每当艾伯特想要触摸白鼠时,就在他的身后重重敲击铁棒,铁棒发出的巨响吓得艾伯特放声大哭。
如此几次之后,艾伯特已经完全不会触摸白鼠,而且每当看到白鼠就会吓得抽搐。他已经把令人难受的巨响和白鼠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条件反射。
后来在恐惧的驱使下,艾伯特不仅不会触摸白鼠,就连看到其他白色毛茸茸的东西都会觉得害怕,连圣诞老人面具上的白色胡须都会引发艾伯特的条件反应。
这项实验的结果给了华生充足的信心,他觉得人的恐惧是完全可以被控制的。根据条件反射的方法,他可以将任何一个婴儿塑造成为任何模式,律师、医生、乞丐、盗贼皆可。
华生的实验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对于婴儿来说,都是残忍的。但是,当时的人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是被华生的说辞所迷惑,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将华生实验看作是最了不起的探索之一。很快,在对实验结果的总结和推导下,哭声免疫法诞生了。
哭声免疫法就是要给孩子塑造一个没有感情、程式化的世界,让孩子根据不同的环境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一旦孩子没能按照家长的设想表现出合适的行为方式时,家长就可以采用打骂等惩罚手段让其重回正轨。
哭声免疫法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成为机器一样,被塑造、训练和矫正,避免孩子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这样简单粗暴地方法在欧美流行了近半个世纪,无数的家长追捧哭声免疫法,希望按照他们的理想塑造出一个完美、听话的孩子。
事实上,这更多的是家长对照顾孩子的厌倦,以及推卸责任。谁都知道,打骂永远比教育引导更简单粗暴,看上去也似乎更有效。因此很多家长对哭声免疫法深信不疑,并坚决推行。然而,这样做的恶果很快便出现了,始作俑者华生医生首先尝到了苦果。
他的儿女是最早体验哭声免疫法的孩子,自然也是第一批受害者。大儿子雷纳在父亲严苛、缺乏情感呵护的教育下精神出现严重问题,即便是成年之后想通过精神分析法自救,也没有成功。后来,雷纳以自杀结束了生命。
华生的女儿玛丽同样出现了人格障碍,不仅暴躁易怒,而且嗜酒如命,并且多次尝试自杀,精神状态极差。其他接触哭声免疫法的孩子在长大后,多数也出现了缺乏安全感、失眠、焦虑等创后综合征,自杀者更是屡见不鲜。
在毁掉很多人的人生后,哭声免疫法终于在欧美国家已经失去了市场。可令人意外的是,它随着一些育儿博主的分享来到了中国,很多中国父母看到文章纷纷效仿。
当孩子哭闹时,不要立即安抚,而应该等一会再回应,并且逐渐拉长等待的时间,让孩子的哭闹得不到回应,孩子逐渐就会放弃哭闹。这种冷漠、严苛的方法,不知道又会把多少孩子送入黑暗的深渊。
人是情感动物,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足够的安全感、陪伴、交流才能有助于建立完全人格,一场百年前的残忍实验竟然会带来如此后果,恐怕华生本人当时也无法预料吧,其实他也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