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野心:二战后领土一直不断扩张

2023-05-24     奇趣谈史

原标题:印度的野心:二战后领土一直不断扩张

作为东南亚大国,印度对自身发展极其看重。

二战之后,印度迅速脱离英国殖民地掌控,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实行印巴分治。但印巴分治之后,两国冲突不断,受到政治、民族、宗教等一系列不可调和的因素影响,多次爆发大规模的印巴战争。

时至今日,两国仍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争议不断。

实际上,克什米尔只是一个开始,印度试图用武力引发国际社会关注。毕竟作为东南亚的大陆霸主,其完备的军事力量,在全球火力指数中位居第四,跻身大国行列是必然的。

很显然,印度对跻身大国行列并不满足,迫切地想要获得更多利益。

印度

印度迫切想成为“常任理事国”的野心

印度独立初期,是亚洲第一工业强国,工业化程度很高,综合实力强劲。随着印度军事力量迅速崛起,给周边国家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正是这种强大的自信,使得印度人在东南亚地区过得‘如鱼得水’,还将“手”不断伸向邻国和其他国家。

但区域性称霸并不是印度的最终目的,印度需要更大的舞台,展现更强的实力。所以,‘顺风顺水’的印度,决定直接挺军联合国,成为“常任理事国”。

我们都知道安全理事会作为联合国最重要的‘权力机关’,一共只有15个理事国,每个理事国都享有一个投票权。

印度总理在联合国会议上

决定印度能否晋级的是其中5个常任理事国,分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中的5个战胜国,正是中国、俄国、英国、法国和美国。

这5个国家有着最强的军事实力,在安理会中享有一票否决权,这也是扼住印度喉咙的关键一票。

按理说,印度在决定参加“常任理事国”初期就应该与大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对后续选择“常任理事国”推进有一定的益处。

可印度没有一点自觉,还对其他国家十分‘蔑视’,俨然一派“暴发户”的作风,潜意识认为加入安理会常人理事国是一件志在必得的事情。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印度一直对参加“常任理事国”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

初期,印度选择中国作为参照国,进行例证,扬言“中国有的,我们有;中国没有的,我们还有”。就是这种‘我最牛’的错觉,最后被其他四个常任理事国直接一票否决。

莫迪在联合国发言

但印度仍旧不死心,再次选择团战。拉拢目标一致的德国、日本和巴西等国家,扩大影响力,获得更多支持,争取共同利益。可惜,安理会根本不为所动。

两次的失败,印度虽然遗憾,但是复盘之后,反而越挫越勇。这份勇气来源于对自身实力的认可,展示出勃勃的野心。

印度先后共提交了5次“常任理事国”申请,但每次都无功而返。

冷静之后的印度决定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既然常任理事会的一票否决权对印度参加‘常任理事国’有着至关重要的阻碍,不如先在安理会谋个一官半职。

所以,印度退而求其次,以184票的高票当选了联合国安理会的非常任理事国,任期2年。细数之后,加上之前的7次,这已经是印度第8次当选非常任理事国,就是没有“一票否决权”的权利的‘虚职’。

在联合国安理会有了身份的印度,不止一次公开呼吁联合国其他成员国同意改革联合国现有制度、取消五常国家的一票否决权。

结果可想而知,被常任理事国微微一笑否决了。相较之下,印度这种高高在上、信心十足的嘴脸,在参选“常任理事国”面前显得无能为力。

但这样的“无能为力”并不会让印度屈服,相反印度对参加“常任理事国”的执念不会轻易放弃,侧面反映出印度对权利中心的渴望。

“常任理事国”会议

印度的扩张的野心从未停止

当印度还是英国殖民地时,印度人便仗着英国人的优势,狐假虎威,跟着英国人一起侵略其他国家。

这样的侵略意识在印度解放后得到充分体现。

由于英国殖民时期,帮助印度完成事业统一、领土扩张、所以解放后的印度迅速成为东南亚大陆当仁不让的强者。

强者当然不会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周边国家的利益同样诱人,所以侵略扩张是必然选择。

二战之后,印度的脚步不仅没有停下,反而逐渐加快。1961年,印度武力驱逐葡萄牙人,顺势收复了葡萄牙控制的第乌、果阿,达曼等地;1971年印度成功分离了巴基斯坦。

被称为哲孟雄的古代锡金,在清朝乾隆年间就是中国的藩属国,后来被英国占领,直到1917年才得以解放。解放后不久,印度便直接派兵,强行夺取政权,取代锡金政府,成为名副其实的掌权者。锡金于1975年被印度吞并。

印度军演

不仅如此,印度还对尼泊尔采取怀柔政策,提出为精英阶级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定期去印度旅游等措施,实际上也是全方位控制。

这些不足以证明印度胃口强大。对于印度洋其他海域的附属国家,印度也是毫不手软,直接收入后花园,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双重压制。

例如,斯里兰卡、缅甸、马尔代夫和孟加拉等国要么直接出兵,要么各种经济援助。而对于邻国巴基斯坦也没让其好过,经常骚扰不断,矛盾不停。

嚣张已经不能够形容印度的行为,但反观综合实力,印度也确实有这样的资本。

近年来,统计方式修改后,仍可看出印度的经济实力在迅猛发展,尤其是人口总数逐年倍增,从经济、贸易、制造、金融等方面都有持续输出,一定程度上促进印度综合实力的提升。

实力给印度带来了底气,经常干涉其他国家内政。例如马尔代夫的内政,就是印度派兵直接武力镇压。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的国家治理,也能够横插一脚。

所以,从各个方面来看,印度的实力不容小觑,同时它具备成为大国的潜力,日益膨胀的野心昭然若揭。

印度对其他国家的侵略

印度与其他国家交好的野心

印度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在参加“常任理事国”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既存在竞争,也有相互利用的微妙关系。

当时并不止印度一家争着参加“常任理事国”,还有很多与之竞争的国家,例如德国、日本、巴西都认为自身综合国力远在印度之上,更有资格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员。

所以,除了明面上的相互竞争,背地里也会有些国家搞破坏,导致成功的几率很低。

甘地家族垄断印度政治

印度一看单打独斗不行,当即决定抱团形成利益共同体维持竞争。便拉拢了几个“盟国”一同组团参加“常任理事国”,组了个盟国团,浩浩荡荡开启日常参选“常任理事国”工作。

虽然最终结果还是没能顺利入选“常任理事国”,但印度明白了一个道理,国际化讲究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合作,想要走的长远,交“盟国”是必不可少的。

在“盟国”交好期间印度决定放低自己的姿态,以合作为前提,拉近彼此关系。印度起初向美国示好,下了大量武器采购和投资的订单,许以重金,并制定相关经济条约,促进两国合作。

印度对美国的“臣服”与“追随”,主要有体现在这两点:

一是印度与巴基斯坦的矛盾日益增加,侵略的行动迫在眉睫,需要一位能够在安理会说得上话的“大佬”支持。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也是为了满足扩张的需求;

二是美国对于侵略并不反感,甚至隐隐支持。能够提供给印度一些军事上支持,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合作,是双赢的。

当然,印度与美国并不只存在合作关系,更多的是竞争关系,印度甚至毫不客气的表露出想要取代美国的决心。

一直以来,印度的目标都是成为和中美平起平坐的世界一流强国。所以,印度与美国之间也会有摩擦。

印度总理在联合国发言

印度曾不顾美国的警告继续向伊朗购买石油,接着又在联合国向美国发难。以美国已经连续三年没有按数额缴纳过会费为由,联合128个国家要求废除美国的一票否决权。根本没将美国人放在眼里,印度的野心和胆量可见一斑。

总而言之,不管是印度借着参选“常任理事国”为由,想要打进常任理事国内部的行为,还是印度不断扩张领土,经常干涉他国内政的侵略性行为,甚至不将“盟国”放在眼里,这些都充分表明印度是极度膨胀的野心家。

这样的野心家一定程度上对国家长治久安造成困扰,对邻国、其他国家都带来一定威胁,所以一定不可掉以轻心。军事力量是把双刃剑,强国更应该懂得利刃所指何处,发展并不意味强权,更应该理性认真去对待。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48709b49c1a3070be3756343c37e5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