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治学”李君如:“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2023-08-16     长安街读书会

原标题:“党建治学”李君如:“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李君如:“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党建治学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7月2日,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向全球发布了智库报告《改变中国的“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报告视野开阔、思考深入、语言生动,系统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创新重大意义,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平和学术价值。

在阐述“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生动实践时,报告从六个方面概括了新时代实现“第二个结合”的重点内容——在尚“道”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与中华民族千年理想的有机结合,在崇“礼”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与礼乐文明的有机结合,在重“民”中实现发展思想与民本理念的有机结合,在敬“德”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中华文明传统道德取向的有机结合,在修“文”中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在贵“和”中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协和万邦思想的有机结合。

报告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能够实现有机结合、是如何实现有机结合的,提出要“找准契合点”“赓续根和魂”“准确把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等等。这对于我们深入认识“‘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第二个结合”破除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禁锢。

在“两个结合”中,“第一个结合”破除了我们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倾向;而包含了“第二个结合”的“两个结合”,不仅有针对性地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更破除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禁锢。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在2023年2月7日举办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第二个结合”破除了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迷雾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中国人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那个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完结了。但是,仍有人以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抹黑中国革命的历史,以轻蔑的口吻否定中华文明的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提醒,要警惕这些错误思潮,强调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分析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他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第二个结合”破除了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肤浅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以及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均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

在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论述“两个结合”重要思想的时候,这段话再一次被引用。这提醒我们,不仅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和国外现代化发展的做法,而且要正确认识我国的历史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他进一步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提出“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之一,就是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当前,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懂得了“‘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为我们推进“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指明了方向。但是在我们面前,还有许多问题要深入思考和研究。如何进一步在哲学层面上讲清楚“第二个结合”,讲清楚来源不同的思想文化是如何在彼此契合中深相结合的,需要我们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李君如:长安街读书会主讲人、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责编:邱诗懿;初审:程子茜;复审:李雨凡

更多精彩请点击

“长安街好书”长安街读书会年度推荐干部学习书单(经典篇、热门篇)

“党建阅读”长安街读书会“2022年度优秀合作单位”

“期刊推荐”长安街读书会第20230803期干部学习核心期刊目录

“新书推荐”长安街读书会第20230804期干部学习新书书单

长安街直播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读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2015年长安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发布至今,始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用读书讲政治”的宗旨,关注粉丝涵盖了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特区。累计阅读量达到了近亿次,其中通过朋友圈转发量千余万次,参与互动人数近千万人,平台产品质量高,针对性强,受关注度较好。并在中央相关宣传网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相继同步入驻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时间、澎湃政务等新闻客户端,形成了系列的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累计影响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大中院校等受众数亿人次。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现正面向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各省市县(区)等所在的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单位部门联合开展相关党建阅读学习活动。近日,经相关部门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证监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定点帮扶地的有关单位加入“长安街读书会”党建阅读合作机制,并联合承办“长安街读书会”系列读书学习活动。

关注公众号,回复:【申请入会】【百科】【党建阅读】【智库】【好书推荐】【干部培训】【免费赠书】【直播】【新书报送】查看更多。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40ec22cd0d918faff9775dedb9386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