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总会不断涌现出感动世人的事迹,这些事迹或惊天动地,或细雨无声,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事迹支撑起了民族的复兴,推动了国家的发展。
上个世纪50年代,是中国一穷二白、刚刚起步的年代,那时的物质条件不比现在,各行各业却出现了大量拥有坚定意志的共和国建设者,他们不辞辛劳,为中国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地基。
他们为后人留下的遗产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其中,在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的入口处,两架白骨并排“站立”在玻璃罩后。
这是属于一对革命伉俪的遗骨,一些人会对这样的设置感到奇怪,但了解过这对遗骨的主人是谁、他们又做了哪些事情,无人不会被他们的故事所感动。
理想中的爱情
这对白骨的主人是新中国著名医学家李秉权和她的妻子胡素秋,这对夫妻为新中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结为夫妻之前,他们却有着天差地别的人生。
胡素秋和李秉权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两人同为云南人,胡素秋生于一个军人之家。
她的父亲胡瑛是民国时期云南赫赫有名的军官,还曾担任过云南省政府主席,可以说胡素秋是含着金汤匙出生。
虽然生活在这样锦衣玉食的名门之家,但胡素秋从小的言行举止丝毫没有古代大小姐的做派,反而与现代人相仿,这得益于父母在她小时候就将她送向了西式学堂学习。
胡素秋对西方的先进思想与知识吸收得很快,加之父母对她的耳濡目染,这使她逐渐成长为了一个具有超出时人思想的爱国热血青年。
成年后,胡素秋到了适婚的年龄,父母为她介绍了许多青年才俊,这些年轻人均来自高官或巨商家庭,在父母看来都是门当户对的适婚对象。
但胡素秋十分抗拒父母的各种相亲安排,在她看来,自己的婚姻应该由自己决定,只有自己与对方相互看入眼才行,父母拗不过她,只能尊重她的看法。
亲身经历过许多革命事件与战争,是胡素秋这代年轻人共同的特征,胡素秋深刻地意识到自己作为新一代的青年,需要担负起击退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重任。
由于父亲工作的缘故,胡素秋比其他人更多地见识到了战争的恐怖,她亲眼看到了许多在战场上杀敌的同胞们身负重伤,却由于医疗资源的缺乏,最终没有得到及时的救助而只能等待死亡。
而她身为爱国女青年,立志要成为一位救死扶伤的医生,这也是在帮助国家度过难关。
于是在高中毕业后,胡素秋如愿进入了昆明医科大学,在这里,她不仅可以学习专业知识,还认识了许多与她志同道合的老师和同学。
每天可以和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互相倾诉,接受新的思想,这对胡素秋来说是无与伦比的精神享受,这使她十分高兴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在这座大学里,胡素秋不仅学到了许多先进的医学知识,还邂逅了自己终生的伴侣,这个人正是李秉权。
与出生于豪门贵府的胡素秋不同,李秉权出生于赤贫之家,是寒门学子,他与胡素秋同岁,在大学里大她一届,成长历程却经历了无数苦难。
在李秉权幼年时期,他的父亲就因病去世,母亲也在不久后积劳成疾而死,年龄尚小的李秉权差点因为父母早亡而成为孤魂野鬼。
好在李秉权还有一位兄长,哥哥一家以买布为生,同样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但他们对李秉权视若己出,供养他接受了教育。
与胡素秋一样,李秉权亲眼目睹了自己的亲人与这个国家所遭受的深重苦难,虽然他出生寒微,却也有一腔爱国热血,他从小就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医生,救治战场的伤员和劳苦大众。
李秉权学习十分刻苦,高中毕业后,他也与胡素秋一样考入了昆明医科大学。
在这里,李秉权不仅要努力地学习,还要靠打工维持生活,因此他的大学生活是忙碌的,图书馆里总能见到他的身影。
数个月后,胡素秋很快就察觉到了刻苦程度远超其他学生的李秉权,每当她进入图书馆时,都能发现熟悉的身影在默默学习。
胡素秋对这位学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她主动和李秉权攀谈起来,在交流中,胡素秋惊喜地发现眼前的这位年轻人虽衣着朴素,却有着与她一样的理想。
在她看来,物质并不能成为两人心意相通的阻碍,而当两人的精神在同一高度时,世上便再没有一个人可以入得了她的眼睛。
此后,随着两人的交往愈发密切,李秉权也发现眼前的这个女生不同一般,她的心中承载着悬壶济世的崇高理想,这是在大部分学生中少有的
因为共同的目标,两个年轻人之间的心越贴越近,他们在大学期间一起刻苦学习,毕业后,胡素秋向父母表达了自己非李秉权不嫁的强烈愿望。
她称,眼看新中国就要成立,到时候社会必然是人人平等,不存在三六九等,自己与李秉权结为夫妻,是追求自由与幸福的表现。
父母见李秉权只是寒门子弟,心中自然感到十分排斥,但看到女儿的态度如此坚定,他们只好答应了女儿的请求,就这样,李秉权与胡素秋如愿地走到了一起。
生在小家顾大家
1949年,这对新人借着新中国成立的喜气正式成为夫妻,昆明解放后,两人便赶忙回到家乡,前往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工作。
此时新中国的所有领域都是百废待兴,夫妻二人作为医疗领域的先锋队,不仅承担着医生的职责,还要担任其他医生的指导教师。
因此两人常常工作到深夜,这对人的身心都是极大的考验,但对他们来说,让国家的医学体系快速建成、迅速为国家培养一批医生,比什么都重要。
李秉权在大学里刻苦的钻研使他成为了医院里资历与经验最丰富的医生,他是云南省第一个脑神经门诊的主任,更是云南省神经外科学的奠基者和创始人。
在李秉权接下来行医的几十年里,他的获得的成就多且斐然,他是第一个在国内完成双头畸形手术的外科医生。
这一手术对医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练度要求十分高,李秉权却能在医疗匮乏、医疗设备落后的情况下精准地切除患者的寄生性小头。
与始终活跃在手术台的丈夫不同,胡素秋则为当时的广大女性造福良多,她是云南省著名的妇产医生,在他手中生下来的婴儿数不胜数。
与此同时,她还参与了《妇女更年期卫生》的编写,为当时个人卫生不被得到重视,尤其是极易被感染的女性提供了个人防护的方法。
虽然夫妻二人在医学界都有不同凡响的成就,但在整日忙碌之余,他们已经没有多余的个人时间,更不用说有独属于两个人的二人世界。
夫妻二人在同一所医院工作,却在不同的科室,两人之间仅有很短的距离,他们却因整日忙得不可开交而不能见到一面,夫妻二人唯一见面的机会只有上班前和下班后的几个小时。
大多数人觉得在医院里经常忙碌的医生一定有很高的薪资,他们的生活应当是富足惬意的,但李秉权夫妻一家的生活却不是这样。
他们二人都没有向医院和政府索要过福利,一直在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做出贡献,始终拿着最基础的工资。
当有领导要给他们奖金或是福利时,夫妻二人总是推辞,他们称应该把福利留给更需要的同志,他们一家偏安一隅足矣。
夫妻二人的安贫乐道使他们一家的生活十分拮据,胡素秋先后为李秉权生下了三个孩子,一家五口却一直挤在一户狭小的房子里。
由于天生体质较弱,加之不间断的劳碌,胡素秋曾多次倒在工作岗位上,还有三次严重到不得不躺在手术台上。
而作为她的丈夫,李秉权没有一次陪伴着在她的身边,而是在其他的手术台上救治病人。
对于丈夫这样的这做法,胡素秋没有产生过一句怨言,她认为自己的病在得到治疗的同时,丈夫也在治愈其他人,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浪漫。
在家时,夫妻二人已经累得说不出话,没有过多的言语,他们为数不多交流的时候,都在讨论在医院的见闻以及对病人如何治疗的方案。
夫妻二人也没有过多的娱乐,他们唯一的休闲方式是爬山,自从参加工作后,他们到达最远的地方就是城市周边的公园。
为国为民奋斗终生
夫妻二人的生活就这样持续了50余年,即使他们早已过了退休的年龄,但他们还是放心不下病人,仍活跃在医疗的第一线。
最终,日复一日的工作使胡素秋过度劳累,有一次,她在医院回家的路上不慎摔倒,患上了脑血栓,急需手术的治疗,李秉权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最终会有一天主刀自己的妻子
两人新婚伊始,李秉权曾对妻子承诺要守护她一辈子,此后的日常生活中也没有说过什么甜言蜜语,李秉权这次成功将妻子拉回了死亡的边缘,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诺言。
虽然过度的工作已经让夫妻二人有了生命危险,但他们仍不肯放弃自己的事业。
年迈的夫妻二人已经不能做主治医师,他们便转而教导医院新来的医生,并和他们一起做研究,讨论医治病人的方案。
就是这样兢兢业业的夫妻二人,他们为共和国工作了50余年,直到2005年,李秉权首先倒下了。
他因为常年工作废寝忘食而瘦骨嶙峋,加之伤病的折磨,他很快就倒在了病床上,只能靠输氧存活。
一时间,许多曾经因为李秉权活下来的病人听到消息前来看望他,在病床上,身体瘦削的李秉权却没有表现出萎靡。
他说话时气息微弱,却用坚定的声音嘱咐亲人,称去世后要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界以供研究。
李秉权是云南第一位提出要捐献遗体的医学教授,他的孩子们都对老人的要求十分不解,在人们的传统观念看来,人去世是要落叶归根、入土为安的。
而遗体要被做研究,就代表父亲去世后都得不到全尸,因此他们强烈反对了父亲的遗愿。
但李秉权始终坚持自己的决定,他认为,共和国在遗体上的研究是不够的,正是因为社会上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传统观念,医学研究者往往没有足够的标本进行研究,国家在一些病理上的认知也会一直迟滞不前。
最后,一家人都没有说服李秉权,胡素秋却第一个站出来同意丈夫的请求,并且她还要求死后也要捐出自己的遗体,在李秉权弥留之际,夫妻二人共同签下了遗体捐赠同意书。
丈夫去世后,胡素秋没有选择跟随孩子们生活,而是一人独居在丈夫生前与她一同生活的房子里。
房子里各个房间的格局都没有改变,仍旧保留着丈夫生前的模样,在胡素秋看来,这是她唯一能感受到丈夫存在的痕迹了。
10年后,胡素秋怀着对丈夫的思念和对国家医学发展的期望去世了,人们遵从了老人家的遗嘱,将她与李秉权的遗体放在同一个科室进行研究。
2019年,夫妻二人的骨架一同出现在了他们的母校,两人并排站在一起。
了解过他们的故事,学生们便不再对眼前的白骨感到害怕,他们会发现这对白骨好像在对他们叮嘱,要为国家的医学发展矢志不渝地学习。
李秉权与胡素秋是一对深情厚谊的夫妻,他们在工作上更是一对亲密无间的战友,从上世纪流传下来的革命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发扬,他们留下的文献与研究成果将为广大的学者获得启发。
当他们去世后,他们又用医学家最浪漫的方式永远守护在彼此身旁,这样的精神遗产,更值得广大奋斗在一线的共和国建设者们用一生的时间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