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是生命的根本。
人类生命的延续完全依赖于气血的不断供应。
人死亡俗称为“断气”,气不运血不流,生命就此结束。
一个人的健康和长寿也取决于气血。气血不足的结果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减退,引起早衰。
气血不足在中医主要分为气虚和血虚。
气虚则畏寒肢冷、自汗、头晕耳鸣、精神萎靡、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发育迟缓。
血虚可见面色无华萎黄、皮肤干燥、毛发枯萎、指甲干裂、视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梦、健忘心悸、精神恍惚。
如果把人体比作生长植物的话,气就是阳光,血就是雨露,二者共同作用于人体,使其茁壮成长。一旦气血不足,将导致人体机能全面性溃败。
气和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一、气为血之帅
指气能生血、气能行血及气能统血等三大方面
二、气能生血
血的化生过程离不开气化。无论是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血液的过程,还是精转化成血的过程,都需要依靠气的作用。气盛,则生血充足。气虚,则影响血的化生,甚而出现血虚。
三、气能统血
气对血液具有统摄作用,使之循行于脉中,而不致外溢。气的统摄作用主要是由脾气来实现的。如脾气虚,不能统血,临床上就会出现各种出血病证,被称为“气不摄血”。
四、气能行血
血液在脉中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疏泄条达都与血液的运行密切相关,无论哪个环节功能失调,均可导致血行不畅。
五、血为气之母
血是气的载体,同时也是气的营养来源。因此,气在没有血的情况下不可能独自存在。
临床上血虚会使气的营养无源,导致气亦虚。血脱则使气无所依附,从而气也随之而脱。
因此可见,气和血有很大的关系,相互牵连,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在补气的时候不要忘记补血,补血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补气。
那么,如果气血不足了怎么办?
一、补气
1、艾灸补气:
艾灸足三里,神阙,关元,脾俞,气海,百会肺俞等。
2、药茶补气
人参灵芝茶,黄芪枸杞茶,洋参麦冬茶等。
3、药膳补气
黄芪心肺汤,人参炖母鸡,党参炖排骨等。
4、药酒补气
黄芪,人参,灵芝,麦冬,枸杞子等泡酒饮。
5、饮食补气:
海参,鸡蛋,红枣,牛羊胎盘,芡实,山药,莲子等。
6、运动补气:
气功,太极,导引,武术,健身操,适当活动等。
二、养血
1、饮食养血:
桂圆、老母鸡、红枣、鸡蛋黄、猪肝、瘦肉、鱼类等。
2、节省养血:
避免久视伤血、久思耗血、久劳损血等。
3、药酒养血:
黄芪、当归、人参、何首乌、枸杞子等泡酒饮。
4、药茶养血:
当归桂圆茶、枸杞黑芝麻茶、酸枣仁茶等。
5、药膳养血:
黄芪当归炖老母鸡、当归羊肉汤等。
6、艾灸养血:
足三里、三阴交、神阙、中脘、血海等。
另外,常按摩这4个穴位轻轻松松补气血
一、足三里。
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要穴。有句俗话,叫做“常拍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气血不足的人,不妨经常揉足三里穴,每次左右旋转按压30下。
二、血海
人的身体以血为本,若要气色健康,不可不养血,没病的时候养血补血效果自不待言。
三、太溪
意思大致就是溪水很多,肌肤要水嫩,气色要自然,自然离不开水的滋养,太溪就是身体里提供水源的重要穴位。
四、神门
养心安神的重要穴位,睡眠对于气血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那些睡眠不好的人要经常按摩这个穴位。
同时,想要气血充足,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有句俗话说的好:“食补不如觉补”,相对于食疗调养而言,睡觉调养显得更加方便且简单,所以说在日常一定要保证一个充足的睡眠习惯。
因为,夜间11点至次日凌晨2点左右是人体各项机能器官进行代谢、修复的重要时段,只有此时人体处于一个深度熟睡的状态,才能更好的利于脏腑机能之间的调节,其中也是使得造血机能系统的促进新鲜血液生成的重要途径,而此时若仍处于熬夜状态,便会使得气血产生损耗,久而久之造成气血不足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