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1976年,一个老人怀抱一只蓝色梅瓶前往文物店,在一番讨价还价后以18元的价格售出。在店员眼里这只瓶子没有价值,便一直摆放在角落,直到两年后的文物汇报展才得以正名,重新定价。
一、曾是御赐之物的梅瓶
卖掉梅瓶的人名叫朱立恒,曾在朝中做官,先后效忠过康熙皇帝与雍正皇帝,更是立下汗马功劳。而皇帝对他家也很是赏识,这个梅瓶便是御赐之物,便顺利成了传家宝。
这只梅瓶也并非没什么价值的俗物,元景德镇的手艺可谓家喻户晓,其中又以霁蓝釉色瓷器为上上品,格外珍贵。而这只蓝色梅瓶就是这样一只上品,可见皇帝对他家的重视程度。但没有哪个家族能逃过历史的洗礼,在战乱中朱家财产被抢光,变成了普通农民。这只瓷瓶能幸免还是因为朱家祖父的拼死保护。
但悲哀的是,1945年朱家已经是穷困到饭都吃不起。听说朱家有这么一件宝物的人,有心低价收购这只梅瓶,但是却被朱立恒的父母严词拒绝,表示宁愿饿死、不愿变卖。
二、被人盯上的宝物
当时,朱立恒无法理解父母的做法,但无奈父母执意如此,便也不再做打算。但宝物的命运并不安稳,在人们的传言下,朱家的宝物被搜查队盯上了。那时搜查队为了杀鸡儆猴,搜出宝物都是直接销毁的,为了保住梅瓶朱家人只好将其染黑藏起。
1978年,躲过搜查队的梅瓶再遇灾祸,不过这次是天灾。由于频发地震的关系,许多人家搬离房子在外搭棚住。此时的朱立恒已经成家,年幼的孩子与年迈的母亲都需要他来供养,但仅有20元的工资让这个家捉襟见肘。
困难的生活让他再度想起了梅瓶,频发的地震让梅瓶的安危都成问题,如果卖掉起码能保住梅瓶,还能为家里稍作补贴。所以在一番纠结后,朱立恒悄悄取出梅瓶前往文物店。
对于朱立恒来说,这也是一个困难的抉择,无关价值,只因这只梅瓶代表着家族曾经的荣耀。最终梅瓶以18元成交,这对于困难的朱家人来说也是很大一笔钱,能顶家中几个月的开销。
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在地震过去后,梅瓶的事再也瞒不住。朱母在得知儿子的行为后,更是当场昏厥,痛苦不堪。而多年来,朱立恒始终没有获得家人的原谅。
三、明珠现世,国之幸运
1978年文物会展上,一名上海收藏家意外注意到了这只梅瓶,让他兴奋不已。在“元代霁蓝釉梅瓶”一词脱口而出时,整个会场都轰动了。谁都没想到存世少之又少的梅瓶会突然现世,而这只梅瓶更是极品中的极品,色泽鲜亮、笔触细腻,极具美感。
就当时来说,全球只有三只这样的梅瓶,一只在故宫博物馆,另一只在他国,但两只都不如这只好。这一信息迅速轰动文物界,有爱好者愿出3亿收购,更有法国人开价40亿,但都被拒绝了。因为这只梅瓶之珍贵被列为禁止出口的国宝级文物。
会展结束后,北京、南京等地的博物馆都欲收藏这只梅瓶,这让文物店不知如何选择,便决定价高者得。这让扬州博物馆馆长着了急,多次诚挚拜访,最终以3000元高价获得了这只梅瓶。
2005年,这只被收藏多年的梅瓶再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被摆在了国宝展台上。灯光打在瓶身上光华流传,让人惊叹连连。朱立恒得知此事后表示,他很开心能随时看到这只梅瓶,不必再小心翼翼。
年少时,只有在新年祭祖时才有机会欣赏梅瓶,后来因为动荡家里为这只梅瓶也遭了不少罪,如今有了博物馆的保护,国家的关注,这只传家宝梅瓶终于可以规避灾祸了。
结语:如今,70多岁的朱立恒早已退休,每年都会带着子孙来到扬州博物馆瞻仰这只梅瓶,给孩子们讲讲关于梅瓶的故事。朱立恒表示,梅瓶在国家手里,是它最好的归宿,也是最令人安心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