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你不相信一个无比强盛的王朝是因为一个人而衰落,有一个人就得到过这样的评价;一个没有任何尊贵气息的皇室远亲,竟然是毁掉从根源上说自家的江山的人;不学无术却成为了盛世的宰相,掌握了一个帝国几十年;这样一个能力超群的人,却选择做一个权奸,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盛世大唐的缩影。
在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里,那个与太子、李必争锋,且被信任到要赠与江山的林九郎林右相,信奉法家,心狠手辣,掌管着最盛世的唐王朝。
而这个几乎快有了天下的人,在历史上的原型,便是唐玄宗时期最大的权臣,"口蜜腹剑"奸相李林甫。
【李林甫】
李林甫(683年-753年1月3日),小名哥奴,号月堂,陕西人。出自李唐宗室郇王房,是郇王李祎(太祖李虎第六子)的玄孙。是一个早已八竿子打不着了的唐朝宗室,但名义上,他还是拥有这江山的李家的人,而他也是靠着这种关系才进入了官场。
李林甫虽然也会作诗,但文学修养确实不高,因而他并没有参加科举。当然,一来是远室宗亲的身份,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用不着科举;二来,以他的知识能力,考科举其实也没啥用。
虽然出身宗室,但一开始李林甫只是宫中的一个禁卫官。为了求官,他找到了其姨丈侍中源乾曜之子,只不过源乾曜素来看不上这个自家小辈,评价李林甫:"郎官须有素行才望高者,哥奴岂是郎官耶?"因而只给他一个东宫谕德及国子司业的官位。
不能满足的李林甫便用自己的宗室关系攀附上了另一棵"大树"宇文融。宇文融有才有能力,但却喜欢结交朋党,这给了正善于此的李林甫机会。开元14年(公元726年),他依附当时担任御史中丞的宇文融,与其同列弹劾宰相张说,成功令其罢相。
为了防止张说东山再起,宇文融再次上谗言想除掉张说身边的人,但却被玄宗怀疑私结党羽,而被贬为刺史。这次的诬陷李林甫"机智"的没有参与,不仅躲过了玄宗的惩罚,还得到重用,升任吏部侍郎。
吏部肩负官员的考核与升降之大任,是达官贵族争相结交请托的对象。玄宗之兄宁王就曾私下交给李林甫一份十人名单,请他优先提拔。李林甫满口应承,并提出,希望再选一人贬黜,以示"公平"。在发榜时,李林甫当众宣布,那人有作弊之嫌,留待下次甄选。这样,李林甫既攀附了权贵,又做到表面的公平。
为了在皇位继承人的事情上掌握话语权,李林甫又攀附玄宗最信任的人高力士。由于高力士曾经是武则天之侄武三思的家臣,李林甫在开元21年(公元733年)勾结武三思之女、侍中裴光庭之妻,让裴氏之妻向高力士为自己谋求相位。
【唐玄宗】
由于玄宗已纳萧嵩之言,起用韩休。高力士转而将这个任命消息提前透露给李林甫,让他将此事转告韩休,得其好感。韩休拜相后,就大力举荐李林甫有相才。玄宗竟真的答应,封李林甫为四品黄门侍郎。从此,李林甫得以出入宫禁,负责传递诏命、掌管机密之要职。
由于李林甫机灵聪颖,在玄宗身边的日子让他得到了极大的赏识,第二年变便迁至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正式成为唐朝宰相,李林甫终于达成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
李林甫的人生,并不是在登上宰相之位的时候达到巅峰,而是在构陷明相张九龄,自己独霸朝纲后。
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被罢免知政事的职位,简单来说就是丢了宰相之位。"功夫不负苦心人"的李林甫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李林甫从这时开始真正位极人臣,但也从这时开始,他的行事也开始越来越偏。
【口蜜腹剑李林甫】
744年,兼任掌管任用大权的吏部尚书的李林甫,因一次选才考试的丑闻而丢了脸。这次考试,李林甫让他在御史台的一个同党之子得了最高分,因为这个人不学无术,所以这引起了强烈的怨言。在一名官员说服下,当时任范阳、平卢两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向玄宗报告了此事,得到"干儿子"密报的玄宗亲自重新对应试士子进行考试,那个名列榜首的人自然漏了马脚。李林甫本人虽然未受惩处,但却损害了他的威望。
因而就是从744年,李林甫开始沉重地打击他的政敌。他向玄宗进谗让宰相李适之名誉扫地,又挑起裴宽和裴敦复的不和,结=使两人都被外放。745年,又煽起对以李适之为首的刑部的官员的调查;当年九月,又把太子的心腹韦坚从财政和运输的使署调到刑部任尚书,使他不能再对玄宗施加影响。
在逐渐搞垮朝内对手后,李林甫又把目光放在了边疆。镇守西边各镇的王忠嗣因为威胁到了李林甫的地位而成为了他的新任眼中钉。王忠嗣曾在747年玄宗命令进攻青海湖之东的吐蕃要塞时拒不参加,导致了战事失败,使得玄宗对齐不满。又因为王宗嗣与太子自幼交好,李林甫趁机攻击皇太子,并指控王忠嗣已答应协助皇太子登上皇位。虽然没有被治罪,但王宗嗣还是丢掉了节度使的位子,哥舒翰接替了他。
而哥舒翰、高仙芝等胡人武将担任节度使让李林甫尝到了甜头,因为这些人不识诗书无法入朝为相,这让李林甫开始大量任用这些胡人将领担任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在此情况下坐大,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
【安禄山】
而由于能人大都被李林甫整治殆尽,这时的大唐早已没有了足以胜任宰辅之位的臣子。而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上位的时候,李林甫早已病入膏肓,虽然他并不会有想法锄奸,但杨国忠这种会威胁到他的人,如果他还有力气,他是会除掉的。但事实却是杨国忠成为了李林甫死后的宰相继任者。而没有了治国动力的玄宗将权力给了还不如李林甫的、既没才又没德的杨国忠。唐王朝的陷落,其实也是顺理成章了。
安史之乱对唐王朝的影响是毁灭性的,但对于唐王朝的崩坏,有人是有着不同的想法的。安史之乱结束的五十多年后,唐宪宗问政于宰相崔群:"玄宗之政,先理而后乱,何也?"崔群的回答是:"用人得失,所系非轻。人皆以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为乱之始,臣独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相,专任李林甫,此理、乱之分也。"
而被罢相的张九龄也早早预言:"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这倒不是张九龄自负,而是张九龄很早看出来李林甫虽有才能,却不能用对在地方。
只不过唐王朝并不只是毁在李林甫的奸,如果只是这么简单,那李林甫也就只是历史里众多奸臣的一个,哪里能解读得了大唐。
李林甫是个奸臣,但他纵横朝廷几十载,担任宰相十九年,能做到这个地步,也必不只是一个奸臣。但也是这个并不"一无是处"的奸臣,才能解释得了盛世大唐最有意思的地方。
李林甫是一个能人,只可惜他担任了本不应该做的职位。在史书中通常记载的"恶事丑行"以外,李林甫其实着实是做了很多有用的事情的。
李林甫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执行者,税法、吏治,只要是给他任务,他都能完成的很好。即使是做了宰相,容不得别人的本性爆发之后,李林甫还是给唐王朝解决了很多问题。
作为一个没有什么儒家知识的宰相,李林甫对于法令却十分的痴迷,他也确实是那几位明相之后,不多的井井有条且做事系统化的宰相。修订唐法,是他实实在在的能力使用。
从731年裴光庭和萧嵩颁布一系列《格后长行敕》后,大唐的法典一直没有被重新编订或使之适应形势,而李林甫便是做这件事的人。
734年,李林甫奉命修订和整理全部法典。他会同一批法律专家,对法律进行了扎实和周密的修订工作。删除至少1324条无关紧要的条款,修正了约2180条。经修订的法典在三年后的737年送呈皇帝,总共:律12卷及其疏义30卷;令30卷;式20卷;《新开元格》10卷。
【盛唐景象】
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法律修订,这是唐代最后一次系统地重编全部法典的活动,而这套法典一直到14世纪初都保持着权威性。但更重要的是,这次修订法律是唐代最后一次试图修订标准化的、全国一致的行政法规。
当李林甫正经运用自己的才能时,他能够不逊任何人,但他毁也是毁在有才上,有才的人,必定不愿意只做执行者,决定者大权在握的快感是解决具体事务的成就感所比不了的。可惜人总要给自己的行为负责,虽然修法条、改财政,都是对后世产生了影响的事情,但因他而祸乱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强盛帝国,他是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如今得到的评价的。
因为他会这样做,所以他才是李林甫。他即使活该,也是可惜。可惜,他的野心让他不甘于只做一个侍郎,他要做宰相,做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
李林甫有能力,这个是应该承认的,但他同样也是一个权奸,这也完全不能否认,这两个词并不矛盾。甚至是两个可以完美结合在一起的词。
李林甫错在他的野心,错在他对权力的欲望。上面也说到,李林甫得以拜相不只是因为他会钻营、会攀附,更是因为他正好契合了玄宗在开元之后的爱好和脾气。
只可惜过去了的事情没法假设,如果没有那么有权他是否还能危害甚广,并不得而知。但唯一可以确定的事情就是,他是李林甫,再给他一百次机会他还是会削尖了脑袋当宰相。
但有意思的是,玄宗的唐朝,也有过高贤满朝的景象,姚崇、宋璟、张说,哪一个不是才德并举的贤相。而李林甫这样的人,却能在玄宗的晚年登堂拜相,这实在不只是李林甫自己钻营的功劳。
李林甫长袖善舞、完全控制朝廷的公元740年左右,玄宗已然是55岁的老人了,如果他不是帝王,其实已经到了可以归园田居的年岁。但是他不能,而且在人们的批评背后,是玄宗勤于政事已经快30个年头,但人们只记住了后几年迷恋道教、不理朝政的玄宗,毕竟它造成的后果实在太严重。
其实直到公元755年,玄宗70岁之前,他依然是个经常上早朝的皇帝,这世上没几个帝王能做到他这样。所以,终于累了的玄宗,正好遇到了最会"顺着"他心情的李林甫,即使再英明的玄宗,也还是会有看错了的时候。
其实,李林甫算是生对了时代、但也是生错了时代。他生在了唐朝贤相凋零、玄宗怠政的时代,让他有了机会一展"宏愿";但也是这个时代,让他没有包袱、没有制衡、没有约束,不仅毁了自己,也毁了大家伙儿。
一个大奸,展示的不只是一个有才无德的人,功效显著的同时破坏力也巨大,也展示了一个时代在漂亮的外表下,有着让人不敢相信的背影。生前极尽荣华,死后就立即被抛尸抄家,自己做的事情,最终只能自己负责。有才之人摆错了位置,后悔的不只是决定位置的人;盛极而一定要衰的定律,同样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