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拉松精英赛,门槛4小时30分,网友:也太低了吧?

2019-09-20     全民跑步

昨日,中国田径协会公布了中国马拉松430精英赛暨我要上奥运万人赛承办单位,合格单位为常州市新北区人民政府+江苏常奥体育发展有限公司。

这场430精英赛将于明年4月或5月份举行,赛事规模定于1万人,采用"邀请制+报名制",通过邀请"我要上奥运"系列活动的万人名单确定参赛选手+大众选手入选名单,而对于大众选手报名,官方要求的全马完赛成绩需在4小时30分以内。

4小时30分以内?这个成绩门槛遭遇了跑友第一时间的吐槽:4小时30分都能称得上是马拉松"精英"了?

——别着急别着急,如果仔细看看这场赛事的入选机制的话,这个门槛应该是比想象中要高一些的。

01 报名机制解读:真的是4小时30分门槛的"精英赛"吗?

我们先来解读下报名机制:

官方规则:

解读:

1、万人赛事规模,我要上奥运也是一万人名额,也就是理想状况下,邀请制就让参赛人数刚好达到满员状态;

2、但现实中这一万人中肯定有弃权的,不够的再从曾经被刷出万人名单筛选,这个候补人数,数量也是很可观的;

3、如果1和2情况下还没达到万人,就公开向大众报名了,对大众开放的门槛,才是4小时30分。

一位资深跑友表示:邀请制我感觉基本就满员了,不太可能到报名制这一步,最后的机率会很小,我要上奥运赛事还有好几个,精英赛基本上还是给万人名单提供的。

不过小编觉得,这是理想状况下。如果考虑较坏情况,近年首次办精英赛,并无经验可循,赛事对这排上号的这一万人以及候补选手是否确定有吸引力,到时候参赛比率能有多高还是未知数,万全之策,就是放低大众报名门槛,来给赛事留够空间。

所以,成绩4小时30分内的大众选手,能不能报上名,其实还是未知的。

02推测:为什么要举办这场赛事?

"我要上奥运"举办的初衷是为了选拔一男一女两位大众马拉松业余选手参加东京奥运会,却意外遇到了2020年东京奥运会门槛大升而导致无人达标。

之前里约奥会员马拉松男女达标成绩2:19:00和2:45:00,按照中国标准,我要上奥运选手中,有贾俄仁加和刘子扬可以达标。

2020年东京奥运会门槛却意外提高到了男子2:11:30,女子2:29:30——按照2020年的新标准,中国田协公布的2019年业余选手"我要上奥运"最近一期大名单,没有一个人符合这个成绩要求。

当然,除了硬性的成绩指标,选手还能通过国际田联积分获得奥运参赛资格,但对于业余选手而言,这难度依然太大。

在奥运标准出炉之前,田协原本还计划在2020年3月举办一场奥运选拔赛,但目前来看,最终达标的人数可能都不够,选拔赛自然无法举办,因此,如果是为了给"我要上奥运"活动做个总结,或是本来就有计划尝试开启精英赛制,明年举办中国马拉松430精英赛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03 推测:我要上奥运选手目前水平如何?

就之前的分析来看,这场比赛参赛的期望主力选手还是“我要上奥运”男子前6000+女子前4000名的选手。

按照时间排列,接下来的赛事还有衡水户马拉松、宜昌马拉松、上海马拉松、南京马拉松、北京马拉松、合肥马拉松、济南马拉松、南京马拉松和厦门马拉松九场比赛。

而就田协公布的最新一期名单看和末位成绩比对,排在男子6000名的选手参考已有数据成绩估算在3小时15分内;而女子4000名的选手成绩在4小时左右,距离明年截至日期举办还9场赛事,这场比赛的起底水平,保守预估也就是男子310左右,女子350左右了。

04 这是中国近年来的首场精英赛

马拉松精英赛事,其实很早以前我们就有。1981年,北京马拉松首届举办,只有来自12个国家的86名专业选手参赛,这86位选手经过天安门广场那一刻,成为中国马拉松发展史最重要的一幅画面。

值得一提的是,1981-1988年北京马拉松只有男子项目,女子项目是从1989年才开始。因为有女子项目的加入,1989年参与的人数才大幅度增加到了326人。

直到1999年,北马才对大众开放,也迎来了当年38000人的最大规模参赛记录。

05 和其他精英赛事相比,我们差距有多大?

近年高门槛赛事,比较出名的,除了波斯顿马拉松,还有日本的福冈马拉松和琵琶湖马拉松。对照看一下:

2020波士顿马拉松报名要求:

日本的三大马拉松赛事,除了面对大众,7小时温和关门时间的东京马拉松外,琵琶湖马拉松和福冈马拉松都是准专业级赛事:日本福冈马拉松,报名门槛是2小时40分;而琵琶湖马拉松报名门槛是2小时30分。

虽然名为精英赛事,与其他同类赛事相比,我们"精英"的门槛还是低了一些,但作为探索赛事的多元化可能,作为近年首吃螃蟹的实验性赛事,小编觉得,这怎么都能算得上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选择。

对此大家怎么看,大家心中的精英赛事,又应该是设立多少成绩的门槛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t_3T20BJleJMoPMk00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