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6家房企纷纷宣布破产,房企要凉凉吗?靠房发家的几率恐将为零

2019-11-27   GET资讯

临近年关,许多房企的日子正在变得异常辛苦。

近日,“446家房企宣布破产”“80%开发商死掉”等消息频频刷屏,不少文章认为,在房地产市场销售整体不太乐观的情况下,地产公司压力倍增,未来房企破产仍将继续增多。

业内人士认为,今年房企破产数量确实较往年有所增加,但仍属于正常范畴,不能据此认为房地产市场进入寒冬。另一方面,房企数量未来可能会进一步减少,集中度有所提高,但并不影响市场供给。

房地产市场虽然仍处于严控之中,但也无须过度悲观。

销售遇冷、拿地困难、债务违约阴霾笼罩,承受重重压力的房企坦言“活下去太难”。

据人民法院公告网显示,截至11月20日,房地产开发商的破产数量已经高达446家,平均每天就有1.5家房地产企业倒地破产,创下历史记录。

关于房企破产数量的报道,今年已经屡见不鲜,从“今年前7个月274家房企破产”到“今年前10个月408家破产”,类似文章一直受到市场关注。

中新经纬客户端26日在人民法院公告网查询得知,房地产企业破产数量仍在增多,截至11月26日,今年的破产数量已经达到455家。

相较于一些不知名的小型房企破产,在部分地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房企倒下,更让一些人感受到了市场的阵阵凉意。

从海外市场高息举债到频频出售地皮及项目股权回笼资金,再到降价销售、鼓动“公司全员卖房”,一系列动作背后都透露着房企身处的困境:“缺钱”。

作为广东老牌房企,颐和地产因“九宗罪”再度陷入漩涡,颐和地产、董事长何建梁双双被广东证监局开出警示函。

颐和地产在年初资管产品出现逾期后,近期再被爆出两只债券全部违约,这家与富力、恒大一同成立的“老牌粤系房企”,现金流已接近枯竭。

广东证监局对颐和地产的调查时间截至5月31日,这意味着,广东证监局此番查出的问题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官网显示,颐和地产集团创建于1996年,根植于广州,拥有四十余家全资、控股企业的大型集团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其官网首页显示,2011-2018年,颐和地产连续8年入选房地产“双百强”企业。

被称为“宁波首富”的熊续强掌管的上市房企银亿股份,在2018年底爆发危机。

当年12月,银亿一笔3亿元的“15银亿01”债券出现违约,至2019年4月,银亿股份交出的年度报告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保留意见。

问题被曝光后,银亿集团、银亿控股在今年6月14日向宁波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400多家房企破产,数量并不算多。

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房企数量为97938家,按照这一数据进行计算,破产房企数量仅占中国房企总量的约0.46%。

独立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即使在房价大涨的年份,房地产企业每年破产关闭的数量也在300家左右。

今年相对于2018年同期,房地产企业倒闭的数量是有所上升,但总体而言,仍然属于正常范畴。

“房地产企业关闭的情况很多,有些是壳公司,有些是被重组,有些是项目烂尾,真正经营困难倒闭的并不多。不能因为今年有400多家房地产企业倒闭,就据此认为房地产的寒冬到了。”马光远说。

中国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每年房地产企业的破产数量都在数百家,2014年的时候比较多,达到了2100多家,对比而言,今年的数量并未出现大幅上涨。另外,中国房企每新进一个城市或拿到一个项目,可能都会成立一个公司,当这个城市的项目开发结束后,就会选择注销这家公司。因此,房企数量的增减都属于正常现象。

中新经纬客户端还注意到,人民法院公告网公布的长达30页的破产房企目录中,多数企业的名称都带有“房地产开发”等字样,也有一些带有“经纪”“策划”等字样,但也出现广州上九生物塑料制造有限公司、杭州金联饲料有限公司等与房地产业务并无关联的企业。

如果除去这类公司,实际破产房企数量可能会更少。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中国房地产企业的数量明显偏多,行业集中度依旧不够高,未来行业内兼并重组的案例会不断涌现。

经济学家马光远曾断言,“未来中国将只有20%的开发商活下来,80%的开发商都会死掉!”。

25日,他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重申了这一观点,文章称:“即使死掉80%,中国还有2万到3万家左右的房地产企业,数量仍然是全球最多的,2万到3万家的房地产企业,完全可以满足未来房地产市场的供给。”

马光远也称,80%的房地产企业会死掉,是一种市场趋势,而不是这两年要发生的事,更不是今年要死掉这么多。

近几年,中国房地产企业的集中度正逐步提高。

走向破产结局,实属历史罕见。

但不争的事实是,房企今年的资金链较为紧张,不少中小房企频频爆出流动性问题,其中不乏有一些名气的企业。

谢逸枫分析,在破产的房企中,大约有30%是出现了资金链断裂问题,在从金融机构拿不到钱的情况下,只能宣布解体。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美元债融资井喷,是因为房企资金链紧张、融资渠道被限制,对于杠杆率较高的房企而言,资金压力较大。

虽然企业破产、融资收紧并不直接影响普通民众,但由于房产是中国居民家庭资产中重要的一部分,房地产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关注。

房企的融资状况虽然不佳,近期降价促销的案例也明显增加,但无须对市场过度悲观。

未来缺乏资金、土地等规模优势的房企,将逐渐淘汰出去,或者被更多头部的房地产企业吸纳并入。

货币资金与债务之比较低的风险,如果自有资金规模小,对外部融资过于依赖,信用风险相对来讲会比较大。

在应对策略上,房企首先应注意控制扩张速度,提前储备现金流过冬,在监管全方位封堵房地产债务融资渠道的情况下,行业分化加大在所难免,未来可寻找互有优势且能互相借力的同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融资收紧带来的负面影响。

马光远预计,2020年年初,本轮房地产调整的周期基本告一段落,一线及部分热点城市的房价会迎来一小波反弹。但是,房价像过去一样大涨乃至暴涨的概率等于零,投资房地产仍然要考虑机会成本。

针对近期频频出现的楼市放松和人才引进政策,张大伟称,在2019年的最后2个月,全国楼市依然是双向调控,房价平稳的城市不排除出现宽松政策,但只要出现明显上涨,调控肯定会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