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狱中题壁》
我国自明朝中叶后,就逐渐落后于西方,而后来的皇帝没有一个想着赶追西方,随着时间的流逝,彼此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最终局面彻底坏恶化。晚清时期,已经与我们拉开了极大差距的西方,不断觊觎着这片富饶的土地,使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大肆掠夺财富。在时局的压迫下,清朝终于开始了变法,准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让自己强大起来。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洋务运动,那段时期清朝修建了不少的工业化设备,但令人遗憾的是,洋务运动只学习技术,而不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最终还是无奈的失败了。
一、钝刀斩首
洋务运动失败后,又一次变法展开了,也就是戊戌变法。这一次的变化是深层次变法,准备从制度上改变清朝,然而这样的做法,势必会触及很多人的利益,变法只持续了很少一段时间,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就对维新派发起了清洗。1889年9月29日,“戊戌政变”爆发,多名维新派被抓。事实上维新派很早就得知了,朝廷要对自己下手,很多人已经撤离,但是有六人觉得,各国变法无有不牺牲者,如果要流血,那就从自己开始,于是他们选择了直面清朝的屠刀,这六人也被后世称之为戊戌六君子。
在六君子之中,谭祠同的名气是最大的,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下场也是最为凄惨的,慈禧太后下令使用钝刀对他进行斩首。斩首本来就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刑法,而在封建时代,斩首还有不同的做法,对于一般的犯人就用快刀,快速结束他们的痛苦,对于一些重大的犯人就会使用钝刀,让他们在惨烈的痛苦中死去。最终行刑时,刽子手用钝刀砍了30多刀,然而令人寒心的是,在场的百姓根本没有意识到,眼前的人是为自己而死,不但不阻止这样的行为,反而还用馒头蘸着血吃。
二、谭嗣同的做法
钝刀斩首是非常残酷的刑法,如果说使用快刀斩首叫做砍头,那么使用钝刀就叫做锯头,痛苦程度要高上几十上百倍。根据《谭嗣同就义目击记》所记载,谭嗣同在这样的刑罚上,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勇气,刽子手每一刀斩到他身上,都让他痛苦无比,但他仍坚持一言不发。这绝对是常人所做不到的,要知道的是,在执行死刑时,不光是身体的痛苦,心理上还会面临极大的压力,就好像如今的一些死刑犯,在被执行死刑时,通常连路都走不稳。
不过有一幕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当初清朝在对谭嗣同等人执行死刑时,安排了大量清兵作为安保,因为担心有人做出劫法场的事情来。结果令人没想到的是,那时来了很多的围观民众,完全没有任何一人想着去救人,而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思来的。而且还有一些老百姓,居然向他们扔臭鸡蛋、菜叶,仿佛被斩首的是罪不可赦的人,甚至还有一些人带来了馒头,准备在这些勇士被斩首后,用馒头蘸着血吃,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起到祛邪的作用。
三、与父亲断绝关系
谭嗣同在死前,还做了一件大家并不知道的事,他仿造了自己父亲谭继洵的笔迹,写下了一封断绝父子关系的信件,这是他不想因为自己所做的事连累父亲。谭继洵是湖北巡抚,在清朝绝对算得上是一名高官,当初儿子被判处死刑时,他也有想过营救儿子,但最终还是放弃了这样的做法,因为此次是慈禧太后直接下令,而儿子的做法也直接损害了他的利益,所以最终放弃了营救儿子。
令谭继洵没想到的是,儿子临死前还一直牵挂着自己,还写下了一封断绝父子关系的信件。不过即便是有了这样的做法,事情也没有改变,尽管谭嗣同主动摆清与父亲的关系,谭继洵也一直尽力想保住自己的官位,最终他还是受到了牵连。在御史杨深秀的弹劾下,谭继洵被认为与维新党有关系,最终被免职。
结语
新中国一路走来,历经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从清朝末期的变法,再到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无数的仁人志士牺牲在了通往美好明天的道路上。我们如今享受着良好的生活,绝不能忘记那些为了我们流血的人,更不能再去做沾人血馒头吃,这样的荒诞的事情来,只有铭记英雄,国家的发展才能步入正轨。
参考资料:
《狱中题壁》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