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峰的悲剧,在于文化认同与民族归属中的艰难抉择

2023-11-16   小爱爱历史

原标题:乔峰的悲剧,在于文化认同与民族归属中的艰难抉择

如果乔峰没有那段离奇的身世,他也许会过得更加幸福一些,他是一个真正的大侠,却无法在民族大义面前,选择维护任何一方,他是矛盾的,也是痛苦的,因为这些矛盾以及痛苦,他只能选择自杀,他期望平息争端,这是他心中最朴素的想法,也正因为这个朴素的想法,乔峰才是成为一代大侠。

侠之为何?不仅仅是仗剑走天涯的潇洒,还有为了普通民众的奔走呼号。

在《天龙八部》中,乔峰是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是如何形成的呢?这里既有命运之悲,也有历史之悲,当然也有一位英雄的大义之悲。

一、乔峰面对抉择时的“两难”之悲

仓央嘉措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世间事很难两全其美,更可况乔峰那特殊的经历了。

乔峰是汉人养大,并且悉心教导练就了绝世武功,他无法割舍汉人的养育之恩,然而他的血管中又流着契丹人的鲜血,这让乔峰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当中。

在讲究夷夏之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汉文化背景之下,乔峰作为一个血脉中有着契丹人因子的后代,必然不会为汉人所接受。

特别是在辽宋两国剑拔弩张的时期,乔峰更是处于“两难”之中,这种无法抉择的事情,本身就是一场悲剧,而乔峰又是一个具有侠义精神的人,他不会因为谁的势力更强悍而投奔于谁,他想得更多的还是双方的和平。

在众人知道乔峰的真实身世后,他的大仁大义已经不重要了,在大家看来,只要他是契丹人就是一种错误,鲍千灵甚至说,“乔峰这厮乃是契丹狗种,就算他大仁大义,咱们也将他除了。”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来,在民族对立之时,无论什么样的理由,都比不过身份与血统的正宗。

乔峰受到汉族文化影响,一度也非常痛苦,他也认为契丹人的身份实在不光彩,因为他们荼毒着大宋的百姓,可是当乔峰目睹了宋人和辽人打草谷的情形后,一下就改变了心中的看法,他看到了宋人残忍的一面,他们也一样迫害欺辱普通老百姓,与辽人并无二致。乔峰看到这一切后,忍不住感慨一句:“从今而后,不再以契丹人为耻,也不以大宋为荣”。

乔峰自小生活在大宋,心中对中原文化是非常认同的,即使后来迫不得已去做了南院大王,其实心中也有对大宋的万般牵挂。

就像少小离家之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有对于家乡的思念,也许想的东西都未必有多高级,可能就是门前的一棵柳树,山后的一条小溪而已。

乔峰生于中原之地,他的朋友、爱人都在那里,他很难与汉人为敌,同时他又极其厌恶战争,他心中有一份侠义之气,他不愿意两国百姓受到战争的荼毒。

他还有个人的恩怨情仇,那些复杂的纠葛让他身心俱疲,乔峰被这一桩桩一件件事情缠绕,他希望生活不要再有如此多的波澜。

但是他只是历史洪流下的一颗尘埃而已,怎么能阻止事态的发展呢?耶律洪基封他为宋王、征南大元帅,就是要让他去讨伐宋朝的,但是乔峰又岂能如此去做呢?他只能去劝阻,可是他又怎么能改变耶律洪基的想法呢?乔峰很痛苦。

乔峰不愿意看到辽军与中原群雄厮杀,他不能背叛养育他的汉人,但是也不愿意看到宋辽战火重燃,于是他只能牺牲自己,用自己的身躯挡住那份“仇恨”,乔峰的死,就像一座矗立起的精神丰碑,横亘在雁门关外。

二、乔峰的性格也是悲剧之因

乔峰生于中原,他的思想中有汉族人的因子。

乔峰的命运多舛,他所走的道路已经注定了他的死亡,他的英雄不能容于这个浊世,不公平的命运让他除了死以外就别无选择。

乔峰是英雄,他之所以称为英雄,是因为他不会完全被命运征服,他有自己的使命,他不会因为做了南院大王就忘记了自己的出身,也不会因为辽宋两国开战,而去选择更有优势的一方,他用一片赤子之心去化解双方的矛盾。

乔峰的身世及处境,都不是他能控制的,这是命运强加于他的,在某一个一意义上来说,他也是受害者。

乔峰是一位英雄豪杰,他要救阿朱,才要一闯聚贤庄,才会于聚贤庄大战群雄;之后乔峰又继续追查杀害父母之人,对命运的彻底追问使他绝不能就此躲避退缩;快意恩仇、道德高蹈造就了英雄萧峰,却以阿朱、阿紫作为了英雄的献祭,所以乔峰的悲剧又是他性格的使然。

大宋是养育乔峰的国土,乔峰受到儒家正统文化的熏陶,且统领当时第一大帮—丐帮屡抗辽军,而在知道自己身世后,一切平衡被打破了,命运再一次给他开了一个玩笑,无论事情是如何转变,但是乔峰心中却坚守着一份大义,乔峰完全可以选择一方而安逸生活,但是他不会如此去做,他要选择了安逸,抛弃了任何一方,他就不会再是“大侠”了。

乔峰跳崖自尽,以悲剧结束,他的性格在悲剧中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三、乔峰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乔峰虽然流着契丹人的血,可是内心中却是汉人的核。

《天龙八部》本就是借佛经而作的一部小说,佛学思想在书中也占很重的分量,这在乔峰身上也有体现。书中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萧峰心想:“在佛家看来,不但仁者恶人都是一致,连畜生饿狗,皇帝将相亦无差别,我到底是汉人还是契丹人,实在殊不足道。”

乔峰也曾厌弃世间烦忧,想与阿朱一起去雁门关外骑马打猎,牧羊牧马,这也是典型的出世的思想。

在《孟子》中有这样几句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其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有其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金庸把孟子的儒家思想深刻地描画在乔峰的身上,在面对两国大义之时,像乔峰这样的大侠,只有以死才能“取义”,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舍生取义”。

乔峰是极其矛盾的,这种矛盾就来自于他内心的认知,他无法一时无法接受自己契丹人的身份,在书中这样写道:乔峰身子一缩,说道:“我是猪狗也不如的契丹胡虏,……”而后他欲跳崖自尽,这就是他心中矛盾的根源。

儒家思想中提出“忠义”二字,可是乔峰如何去忠,他该忠于谁?一边是养育自己的汉人,一边是血脉相承的母国。

乔峰本是中原武林个个倾慕的英雄,丐帮上下人人拥戴的帮主。但是在杏子林中却突然有人揭露他不是中原子民,而是与汉人有世仇的异族后代———契丹人。突如其来的灾变使乔峰难以接受,乔峰的心中有无数挣扎,这些挣扎之下,是他性格的悲剧性与命运的悲剧性相互融合的结果,他无法偏离文化认同,又无法拒绝民族的归属,于是在这些矛盾的重重压力之下,乔峰只有一条路可走,也许这条路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吧。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必删除,逆风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