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罐头 ”是一档( 狗子特别喜欢的)心理学口味精神食粮栏目。
每天更新哦!
罐头质检员:多莉
人类在很多时候都是双标的,尤其是在人类与非人类动物的关系上。
猫咪、小狗、兔兔通常被认为是可爱的,被人们当做伴侣,被称作“猫主子”、“狗儿子”,而小猪、鸡、鸭等这些农场动物却极少极少被当做宠物,且是餐桌上的常客。
英国的埃克塞特大学 Luke McGuire 及其团队发表在《社会心理学和人格科学》上的研究 比较了儿童(9-11岁)、年轻人(18-21岁)和成年人(29-59岁)总共 479 名被试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差异,揭露了这种“双标”随年龄增长的发展过程。
- 动物分类(将农场动物分类为食物而不是宠物的可能性)
- 物种主义(以标准化的物种主义量表衡量,即多大程度上认为人是高等的,而其他动物应该为人类服务)
- 动物待遇(评估农场动物是否应该受到与宠物动物不同的待遇)
- 食物评估 (道德上是否允许食用动物和动物产品)
结果显示, 随着年龄的增长,参与者更有可能将农场动物归类为食物而不是宠物;与成年人相比,儿童表现出较低的物种主义;儿童并不像成年人一样认为猪应该得到与人类或狗不同的待遇;年龄较大的参与者认为吃动物和吃动物产品在道德上更容易接受。
黑点表示不同年龄组的物种主义水平的平均值
也就是说, 小时候的我们更可能把小猪和兔兔一视同仁,认为他们都可可爱爱、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宠物和好朋友,长大后的我们,更可能向“没有感情的吃肉机器”的方向发展了。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