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无能的爸爸,越喜欢对孩子说四句话,小孩长大后可能难有成就
教育学家斯宾塞说过:“父亲是孩子走向外部世界的引路人。”
父亲的言行力量,对孩子的影响深远而持久。可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父亲,他们并不愿意跟孩子好好说话,在毁掉儿子这件事上,父亲有着绝对的语言天赋。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越是无能的父亲,越爱用语言暴力伤人
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提到过这样一句话:
“在种种社会规条约束下,大部分人都已经舍弃身体的暴力,从而选择一种更文明的暴力——语言暴力,用这种方式继续侵害他人。”
“在种种社会规条约束下,大部分人都已经舍弃身体的暴力,从而选择一种更文明的暴力——语言暴力,用这种方式继续侵害他人。”
殊不知,相比身体上的暴力,语言暴力对人的伤害可能更深。
由于孩子的自我意识没有建立完全,他们对自我价值体系的判断完全来自于父母,再加上孩子不会区分事实和玩笑,不知道父母言语中的真实性,如果父母用负面的评价来否定自己,孩子们可能就会信以为真。
而很多中国父亲,他们往往并不擅长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心,最终往往习惯用讽刺的话来关心孩子。
也有一部分自身无能,又有大男子主义的父亲,他们经常使用语言暴力在打击孩子,彰显自己的父权地位,丝毫不顾小孩的感受。
“废物”、“我的脸都被你丢尽了”、“生你不如生叉烧”……
这些扎人的字眼,往往会将孩子们推向人间炼狱,让他们身心都备受煎熬,一辈子都难以走出阴影,甚至有些小孩可能会因为父亲的话而做出不良行为,酿成大错。
以下四句话,尽量少对孩子说
1、“你真是没出息……”
有些无能的父亲,自身没有做出大成就,但为了所谓的激励孩子进步,动不动就说孩子没出息,攻击孩子的人格,打压其自信心。
例如,太内向的孩子没有出息,不爱跟别人打招呼的小孩也没用。
这些暗示将会引导着孩子慢慢变成你们口中的“那个人”。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而负面的暗示,往往带来的效果比正面暗示更加持久。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而负面的暗示,往往带来的效果比正面暗示更加持久。
父亲一次次的否定,会让孩子也变得难以自信起来,习惯性怀疑自己的个人能力,将来出了社会以后,遇上事情都不敢尝试,机会又不敢把握,孩子也就很难做出大成就。
2、“别来烦我,有事去找你妈……”
在中国,丧偶式婚姻几乎比比皆是,8成父亲或多或少都缺席着孩子的教育,把教育孩子的负担推卸给妻子。
甚至有一些无能的父亲,对着妻子呼来喝去,对孩子冷漠无情,小孩一有事情找他,便被要求他们去找妈妈,在家庭生活中毫无责任和担当。
这种家庭氛围之下,对儿女的性格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例如,会让儿子也变得目中无人,未来跟父亲一样,对家庭成员没有责任感,认为女性就该在家做全职主妇,洗衣做饭,将来在婚姻中重复父母的爱情悲剧。
而女儿也会因为母亲的经历,变得敏感自卑,对婚姻充满了畏惧,可能不敢随便进入到婚姻中。
3、“我真后悔生了你……”
有时候父母和孩子吵架时,气到头上最喜欢说这句话,它对小孩子的威力比任何一句话都要来得大。短短七个字,否定了孩子全部的人生价值。
小孩的大脑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如果从小就让孩子活在一个苛责的环境中,其大脑为了适应糟糕的生存环境,会不自觉地用上防御模式,让自己的个性变得懦弱自卑,迎合父母的期待。
更为糟糕的是,这种思维模式往往可能延续到一个人成年以后,即使他们已经得到了很多温暖和善意,孩子内心的沟壑依旧难以填平,再多的爱都不能让他们变得幸福起来。
因为童年时父母制造的阴影将会一直持续下去,孩子只要稍微幸福一点,随之而来的就是巨大的恐慌感和匮乏感,总担心下一秒会有更大的不幸在等着自己。
4、“爸爸未来全靠你了!”
很多父母都以为能用这句话来激励孩子努力奋斗,日后能够实现伟大的理想,帮助全家人都过上好日子。
但如果经常使用,对孩子们来说,可能有点道德绑架的意思在其中,相当于把全家人的希望都寄托孩子身上。久而久之,他们身上的负担可能就会加重。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而言没有太好的家庭,父母自己一辈子都陷在困境之中,难以跳脱出家庭和阶级的局限,等有了孩子以后,便用这句话来“要挟”孩子,希望他们能够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
一旦孩子稍微有些没做到位,父母就拿这件事来刺激孩子。
“你的身上肩负着你和父母的人生”,这种PUA式的教育往往容易导致小孩未来过得内疚自卑,一辈子都难以松弛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