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宜宾县团练局局长雷东桓宴请当地名流,时任“利川永”酒坊老板的邓子均带酒助兴,开瓶后满屋喷香。当地知名举人杨惠泉便问:“此为何酒?”
邓子均答道:“此酒名为姚子雪曲,俗称杂粮酒。”
品尝后,杨惠泉道:“如此佳酿,名为杂粮酒太俗,而姚子雪曲虽雅,却无法体现此酒韵味。既是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何不更名“五粮液”?”
利川永糟房
说起五粮液,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虽然是老八大之一,但论品牌价值,五粮液和茅台曾经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论销量,五粮液也曾经被汾酒吊打;论香型,五粮液根本无法代表浓香型白酒,浓香鼻祖可是泸州老窖;论出身背景,至今还有白酒专家“看不起”五粮液,认为五粮液和其他名酒比较,并没有任何特别的优势。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毫无贵族气质的五粮液,却曾经在中国消费品品牌中超越茅台,在销量上打垮曾经的汾老大,直到2013年茅台崛起之前,连续数十年居于酒业利税第一,且和第二名拉开巨大差距。这是为什么呢?
王国春的战略布局
说到五粮液,就不得不说王国春。1985年,王国春上任的时候,五粮液还是一个中型企业。而在他22年的执掌生涯中,大胆改革,带领五粮液从1500万元的销售额一路升至2005年的156.65亿元,上升了1000倍。而五粮液一路高歌猛进也自然离不开这位灵魂人物的布局。
深化质量管理及产能扩张
王国春上任后,首先做的事情就是质量管理的深化。1985年到1990年间,五粮液深挖内部潜力,深化质量管理,不断的改进外观质量和科技含量,促进优品率的提高。
五粮液酒厂
白酒的销售规模在当时往往取决于产能,汾酒在1985年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名白酒生产基地,全年产量突破8000吨,占当时13种名白酒产量的一半,所以从1988年起,汾酒连续多年位居白酒行业第一位。王国春上任后,立刻在1986年进行了第二次扩建,产能达到1万吨,规模远超茅台。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之后超越汾酒、茅台成为第一的原因之一。
产品提价
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虽然八大名酒价格互有高下,但差距并不大,相互之间也几乎没有档次的差距。除了茅台以外,其他名酒在消费者眼中,并没有什么区别。
1993年以前,众多名酒都是在销量上争抢地盘,不太在意品牌价值的建设。如汾酒、泸州老窖等企业,大多选择低价路线,力求获取更大的市场销量。而王国春,却反其道而行之,坚持和茅台争气斗狠,大战不断,尤其在价格上死磕,提价幅度令人嗔目结舌。到1993年,众多名酒还在一二十元徘徊的时候,茅台和五粮液已经涨到了一百多元。
有意思的是,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起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这股春风下不断提升,对品牌价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消费者通常并没有鉴别酒质的能力,那么什么才能体现出品牌价值呢?这时候,价格就成了价值最直观的体现方式。也就是说,五粮液的提价策略反而满足了高端白酒的消费需求。
直到1994年,白酒行业集体遭遇困境,大家这才醒悟过来——原来改革开放的红利来得如此之快,但却为时已晚,市场已没有了涨价的题材。于是五粮液和茅台一骑绝尘,彻底占领了高档白酒市场,把一众品牌牢牢挡在下面。
买断经营
1996年,五粮液还只有两个品牌,即高端品牌“五粮液”和低端品牌“尖庄”。这种品牌结构非常不合理,因为价差太大,导致中端、中高端品牌空白,出现品牌断层。而市场上却崛起了孔府家酒等一大批中档白酒。
可能正是这些新品牌的崛起,让王国春看见了市场蕴含的大量机会。1997年,五粮液一举推出了五粮醇、五粮春、五粮神等多个“五”字头的全国性品牌。但王国春并没有选择自主推广这些品牌,反而是采取了买断经营的联营策略。
白酒市场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市场,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一方面各地都有自己的地方品牌,并在当地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在当时国营糖烟酒公司对烟酒流通有着重要作用,而地区品牌往往会受到地方糖烟酒公司的大力支持。所以要想在各地推广自己的产品,最好的办法就是跟他们合作,而不是竞争。
五粮液主打产品
王国春可能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实行了地区品牌联营策略。将自己开发、收购的品牌运营权交给代理商或地区流通企业来运营。五粮液则进行OEM(俗称代工、贴牌)。这种方式虽然利润低,但短期内没有任何风险,并且依托合作企业,能够实现快速扩张。也正式因为这种战略,五粮液虽然很少做广告,却能凭借众多联营品牌投放的大量广告,实现自己品牌价值的积累、提升。
经过多年的扩张,五粮液集团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舰队,其旗下自主开发的品牌及各种联营、收购、衍生的品牌,据说已经多到王国春自己都不知道具体有多少的数量。而品牌过多带来的弊端则慢慢开始凸显,其中不少打着五粮液集团旗号的小产品在市场运作中,经营行为已经严重损害着五粮液的品牌形象。于是在2002年,王国春“痛下杀手”,开始进行品牌收缩。
品牌扩张,是为了以最快的速度占据市场;品牌收缩,则是为了控制品牌过度给五粮液带来的风险,并通过企业资源的重点投入,进一步巩固五粮液的领先优势。王国春的每一步,都能根据市场状况,度时而动。这不能不令人叹服。
多元化经营
国内的白酒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已进入成熟稳定阶段,市场容量在较长时间内,不会有太大变化。与此同时,洋酒、调味酒纷纷进入中国,年轻消费群体也更倾向于低度的啤酒、葡萄酒。加上五粮液在资本市场上几十亿躺在银行里生利息,对投资者也没法交代。出于做大五粮液的考虑,王国春开始进军多元化的布局。
早在1997年,五粮液便开启了多元化的试水。不过当初的多元化经营造就了一系列的败绩。最初被称为“亚洲第一流”的制药集团无疾而终;97年建成的5万吨酒精生产线刚投产就夭折;而在“安培纳丝”亚洲威士忌项目上又白白丢掉了几千万,陷入了停产。
五粮液旗下普什公司
之后的五粮液一直不断的尝试多元化战略,先后涉足制药、塑胶、模具、纸业、汽车、玻璃、日化等多个领域。在这些产业中,除了与酒业密切相关的印务公司、以塑胶和模具为主的普什公司和玻璃公司等有所盈利外,其余投资均收效甚微。这也一度为王国春招来巨大争议,甚至有人将其视为他在五粮液的一大败笔。
然而时间是最好的证明,如今“李曙光”带领的五粮液,与茅台的千亿之约中,多元化成为五粮液竞逐千亿的黑马,充分体现了多元化的重要性。据数据显示,茅台集团2018年营收859亿元,其中酒业营收约750亿元。而五粮液400亿元的酒业收入看起来似乎不及格,但集团总收入却高达931亿元,比茅台更加接近千亿目标。这其中,其他产业为五粮液贡献了531亿元的大半壁河山。
毫无疑问,王国春是五粮液的灵魂人物,五粮液的成功和王国春的管理、营销、战略能力是分不开的。虽时空变迁,茅台于2013年成功超越五粮液成为酒业新一代大王,五粮液也已迎来第三代掌门人,但王国春作为中国白酒企业最杰出的企业家之一,纵使已经退隐江湖,但江湖上,却依然流传着那个白酒大王的传说。
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