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从来就没有好的原生家庭

2019-10-23     上海女性

一些人将自己目前不太理想的生活状态归结为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好。

其中一个说:

“就因为我爸爸脾气太暴躁,所以我现在也很暴躁,我老公总是拿这个说事,怪我不够温柔,不会控制情绪。”

她的老公怪她不温柔,她怪自己的爸爸脾气太暴躁,这是她对于她生活状态的解释。

这在逻辑上似乎行得通,但是这样的解释对她的生活会有帮助吗?

不要将“原生家庭”用来批判和怨恨

这是另一个关于原生家庭循环往复的故事。

一位读者讲述了自己父亲的故事。他的父亲出生于三十年代末,四岁丧父,几年后跟随母亲改嫁,原以为有了新的避风港,进门才发现继父家里已经有了几个孩子,加入这个大家庭,充其量就是给家里增加了一个后备的劳动力。

他的父亲是没有童年的,只读过三个月的书,不到十岁就跟随爷爷种地干农活,爷爷是个非常勤劳的人,他和爷爷没有感情上的交流,只有如何劳作的技术传授,另外,就是爷爷的暴脾气,父亲干活若有松懈,田间会立即响起爷爷的震天怒吼,连邻居都说“狮子又在咆哮了”。

爷爷还有早起的规定,像军规一样严格。父亲一辈子不睡懒觉,是爷爷严厉管教的结果,据说爷爷只要看出父亲有赖床的苗头,会立即拿起棍子吼叫“再不起来我就将你的腿打断”。父亲立即魂飞魄散地抓起衣服起床。

父亲长大后入伍去当兵,而后分配工作到了外地,但是他被爷爷影响的暴躁脾气却伴随了他一生。后来,父亲对待自己的态度,完全沿袭了爷爷的管教方式,要求早起,要求守时,要求勤劳,否则就和爷爷一样的作狮子咆哮状。

传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了,现在这位读者不但自己不睡懒觉,也无法容忍自己的孩子睡懒觉。

有一日见儿子睡到八点仍不肯起床,也立即吼叫加威胁“再不起来,我就要打你屁股了!”

孩子被他大声的威胁吓得泪眼婆娑,他这才意识到这是在复制爷爷和父亲的教子模式。

他为此开始反省,并力求修正这部分的情绪,早上在家里放舒缓的音乐,起床前做冥想放松,只为了能给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早晨。

他反思,父亲活到八十岁了,从未抱怨过命运不公,或许爷爷太过冷酷和严厉,他反而大加赞颂爷爷给了他勤劳善良的良好品德。他扪心自问,并未觉得偶尔的急躁是摧毁自己生活的枷锁和毒药。

过去那个年代里,教育都是和严厉挂钩,中华传统文化大多奉行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

我们的父辈都受这些观念的影响长大,过去私塾先生可以鞭笞学生的手心,父母亦可以对孩子不够积极的言行“家法”管理。

在当时那个年代,关注生存比关注健康更甚,大环境如此,没有人觉得这是需要修正的。

而今,随着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开放,西方文化的引入使得大家对追求生活质量,以及生存质量的愿望空前强烈。我们知道了,健康不止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我们还知道,现在世界上多了一门学科,叫做心理学。

而心理学里,最多见的就是将人的个性和生存状态与他的原生家庭联系起来。

很多人似乎像是给自己的不幸找到了源头,然后拼死拽这这个源头,在内心里呈现嘶吼状“爸妈,是你们害了我,你们要为我的人生负责!”

这种将原生家庭当作复仇的子弹,真的是对自己生命的极度不负责。

心理学引出“原生家庭”一词,是要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以及更理解他人,并非是用作批判和怨恨之用。

疗愈创伤,不是靠怨怼父母来完成

童年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千万个家庭,千万种模式,而这些模式就成了家族的基因一样,在不断复制和传承。

没有绝对好的教育方式

前者对孩子的忽视,可能引起其内心爱的缺失,后者对孩子过度的保护,却阻碍了他向独立人格的健康发展。

这衍生出一个结论,没有绝对好的时代,也没有绝对好的教育方式。

教育是个无比复杂的工程,

原生家庭固然重要,但什么才是真正好的原生家庭,却只有停留在理论上的答案。

决定我们人生方向的是我们自己

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因此,我们可以尽力为下一代创建一个无毒无害的原生家庭,但是我们无需将上一辈的问题,来当作我们拒绝成长的借口。

戳这里为我加颗小星星

公众号一言不合就改版,

“星标”我才能更方便接收消息哦。

现在只需三步:

喜欢就给我个好看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OSa-m0BMH2_cNUgZ1Y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