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北京70年,千年古城崛起大国首都

2019-08-19     发展北京

发改君今日发布:刚刚,北京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经济社会发展专场”在京举行,北京市发改委应邀介绍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回首新中国70年走过的历程,我们在一穷二白的纸上绘出最新最美的画图,从经济凋敝的困境奋发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首都的北京,也在这段爬坡过坎的奋进之路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交出一张华丽的答卷。

城市功能全面优化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城市规划建设加快推进,首都城市功能不断调整优化。以第一版城市总规为起点,北京开启了从消费城市到工业城市、再从工业城市到服务业城市,进而向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跨越式发展。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在北京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作为衡量发展的根本标尺,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实现由聚集资源求增长向疏解功能谋发展转变。

着力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坚持以首善标准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全力提升“四个服务”水平。切实做好政务服务保障,强化政治中心功能;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落实“一核一城三带两区”建设重点任务;充分发挥北京科技资源优势,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不断完善国际交往中心配套设施,建设雁栖湖国际会都,建立常态化国事活动服务保障机制。

坚定有序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制定实施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并两次修订完善,2014年以来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累计达2.23万件,坚定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五年累计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2648家,疏解提升市场581家、物流中心106个,高校、医疗资源布局调整步伐加快,沙河、良乡高教园区投入使用,天坛医院新院区建成投用、老院区搬迁腾退。

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


坚决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五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经历了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的重要阶段,努力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形成国家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

“一核两翼”联动不断加强。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目前城市副中心控规实施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副中心城市发展框架稳步拉开,2016年以来,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投向城市副中心的比重始终保持在15%以上,2018年底首批35个市级机关、1.4万人顺利迁入行政办公区,完成城市绿心千亩示范区主体绿化,友谊医院通州院区正式开诊。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加强与北三县统筹联动。坚持“雄安新区需要什么,就主动支持什么”,北京援助雄安新区的四所学校挂牌,“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将于近期启动建设。

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国家高速公路网7条首都放射线北京段全部建成,市域内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面消除,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即将通航。五年来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合作项目累计营造林50万亩,永定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山峡段河道40年来首次实现不断流。产业合作更加密切,2015-2018年北京企业到津冀投资的认缴出资额累计超过7000亿元。


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70年来,首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经济加快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主动加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精尖”,专注做好“白菜心”,努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北京样板。

发展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显著”——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从新中国成立到2007年北京市GDP突破一万亿,用了近60年的时间上了第一个万亿台阶;到2013年突破两万亿,用了6年时间上了第二个万亿台阶;到2018年突破3万亿元,仅用5年时间,改革开放以来全市GDP年均增长9.9%。

质量效益显著提升。2018年北京市人均GDP 2.12万美元、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每人24.4万元、居全国第一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改革开放初期的50.5亿元提升到2018年的5785.9亿元。

经济结构显著优化。消费代替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产业结构更趋高端,服务业占比达到81%,比1949年提高40.9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经济新动能快速增长,2018年金融、信息、科技等优势服务业占经济比重达到4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7%。总部经济贡献了北京市七成的营业收入和四成的财政收入,北京拥有世界500强跨国公司53家、数量居全球城市首位。金融街、CBD、中关村等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40%左右。

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创新是北京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唯一出路,2012-2018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年均达5.8%,始终保持全国首位,2018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5.9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1.4倍,独角兽企业82家、占全国一半以上,中关村创业投资案例数、金额均居全国第一。

城市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百废待兴,二环以外都是农村,如今北京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交通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北京市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公共交通网络日趋完善。1969年10月本市开通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路、运营里程仅11公里,到了2018年已有运营线路22条、运营里程达到636.8公里,轨道交通成为市民交通出行的主要选择,日均客运量从1969年的2.3万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1054.4万人次、增长了463倍。

城乡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通过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一批区域发展行动计划的制定实施,农村地区和城南、西部、城乡接合部等薄弱地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村村通公路、区区通高速”,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深化。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北京将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既举办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城市。成功举办园博会、世园会等大型展会,圆满完成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一系列国家主场外交活动服务保障任务。服务业扩大开放扎实推进,对外贸易不断扩大,2018年商品进出口总额4124.3亿美元,是1983年的13.5倍,占全球比重超过1%,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606.2亿美元,占全国比重近1/5,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双自主”企业出口占比从2010年的6%提高到2018年的22.1%。利用外资大幅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截至2019年6月,全市累计利用外资1643.4亿美元。“走出去”更加稳健有序,2004-2018年,本市企业共在全球189个国家(地区)开展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投资近700亿美元。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北京市牢固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努力创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

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制定并严格实施绿色北京行动计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等,在压减燃煤、控车减油、工业治污等领域精准发力,全市煤炭消费总量从2010年的2959万吨削减到2018年的450万吨以内,削减超过5/6,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由2010年的39.5%提高到2018年的64%左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由2000年的1.31吨标煤降至2018年的0.25吨标煤。空气质量不断改善,2018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43%。

城市绿色空间大幅增加。实施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建成包括通州大运河、南海子万亩滨河森林公园等11座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实现每个郊区新城有一座滨河森林公园,基本形成以“郊区新城滨河森林公园、一道绿隔地区郊野公园、中心城休闲森林公园”为骨干的三级城市森林公园体系,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38.6%提高到2018年的4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978年的5.1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16.3平方米。

水环境治理和保护持续加强。实施两轮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污水处理率由2011年的82%提高到2018年的93%。经过11年建设,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截至目前已接纳超过45亿立方米,南水北调水已占北京城区自来水供水量七成以上,有效提升本市水资源保障能力。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北京市始终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投入、建机制、兜底线,围绕“七有”“五性”需求,着力构建多元化、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2012-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255.5万人,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134.6万人,帮扶城乡困难人员就业90.4万人,本市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全市城镇从业人员从1963年的281.4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1237.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处于1.5%以内的较低水平,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55年的215元跃升至2018年的6.2万元。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从制度全覆盖到基本实现人群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公共服务始终保持领先水平。1993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全市人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0岁左右增加到2018年的82.2岁。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1978年的6.7和9.2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33和46平方米。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市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科技创新、生态保护、改革开放、民生改善等各领域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千年古都焕发出新的现代活力。当前,北京市正在抓紧实施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不断减重减量减负,努力轻盈腾飞,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现场实录

除了介绍北京市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素芳还就北京在“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取得的成绩和效果,回答了记者提问。


Q

问题1:“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为首都城市治理带来了新的气象。特别是核心区,这几年变化特别大。您能重点介绍一下吗?


答: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近三年来,以专项任务为抓手,聚力优化提升,老城面貌焕然一新。

一是政务服务保障能力增强了。加强建筑、人口规模双控,促进商业、旅游减量提质,2018年,核心区常住人口规模为200.1万人,较2014年减少21.2万人,年均下降2.5%。以市级机关疏解带动非首都功能疏解,优化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布局,加强综合整治,营造良好政务环境。2017年以来,共疏解提升动批、天意等市场和物流中心47个,压缩培训机构46个,北京建筑大学新校区加快建设,天坛医院等三甲医院以整体搬迁或建分院的形式重新布局。

二是环境秩序改善了。向违法违规行为开战,2017年以来拆违腾退土地约69.7公顷,治理“开墙打洞”约1.4万处、无证无照经营986户、群租房3728处、清理存在安全隐患的地下空间510处。把背街小巷作为主战场,核心区2336条背街小巷中,已完成整治1300余条,其余街巷已完成80%工程任务。此外,将修补与更新、塑形与铸魂相结合,逐步推动街巷整治向街区更新转变,更加注重空间上向整个街区覆盖,任务上向社会、文化、经济和城市治理等多维度拓展。坚持“保”字当头,注重保护胡同肌理,创新推出雨儿胡同、菜市口西片等老城保护“共生院”模式,推进建筑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

三是产业质量提升了。坚持疏解存量与提升质量并重,深耕细作推动内涵发展。近年来,核心区通过疏解区域性批发市场、拆违、开墙打洞整治等疏解治理工作,腾挪出一批宝贵的发展空间,成为腾笼换鸟、产业提升的重要载体。比如大家熟悉的万通批发市场,经过近两年的提升改造,已于今年6月转型为万通金融中心,引入了北京银行、民生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金融服务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此外,系统摸排闲置用地、低效楼宇、老旧厂房等情况,推动资源功能置换。比如二环内原新街口星街坊购物中心,依据核心区的城市功能规划与业态导则,通过局部改造、持续更新等方式,升级整体定位,吸引金融、科技类优质企业进驻,现入驻率已达到95%以上。

四是公共空间增加了。打造可利用、可体验、可共享、可交往的公共空间,针对核心区空间小、绿地少、公共服务不足等现实情况,率先在核心区启动公共空间改造试点,杨梅竹斜街智慧人本空间、前门地区桥湾地铁站等10个试点项目落地;推动“留白增绿”建设,截至2018年底,广阳谷、常乐坊等城市森林,京韵园、东福寿里等90个口袋公园相继亮相,东、西城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分别达到92%和96%,市民可以推门见绿;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在停车空间、便民菜店、养老驿站等方面加强供给,新建提升7类基本便民网点449个;坚持开放共享理念,通过拆违、开墙打洞和地下空间治理等激活教育、娱乐、社会交往等空间,广内街区体验馆、地瓜社区等成为市民交流沟通、学习阅读、休闲娱乐的“打卡地”。

五是人居环境改善。聚焦老旧小区失管弃管问题,实施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加大市区两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市属企业接管、物业企业能力提升、群众共治等方式,不断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目前,东城区宝钞胡同107号、西城区永乐里10号等12个老旧小区试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Q

问题2: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经实施5年了,请问,京津冀协同发展给北京带来了哪些变化?


答: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北京市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深刻转型,可以说是深度融入其中、受益其中。

一是在发展理念上,注重从“北京”到“区域”的变化。以前我们更多关注城市自身的发展,现在更加注重区域协同发展、协调发展,主动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促进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雄安新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发展态势初步形成,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加快构建。比如,北京积极推动区域优势互补,构建上下游衔接的产业链、创新链、园区链,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达1200家,北京对津冀的认缴出资额累计超过7000亿,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850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过7800家,极大地带动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创新发展能力的提升。

二是在发展方式上,实现了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向疏解功能谋发展的转变,更加注重控增调存。控增量方面,我们制定实施并修订完善了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目录实施以来,不予办理涉及禁限目录登记业务2.23万件,市场主体结构调整明显加快,科技、文化、信息等高端服务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从2015年的34%上升到2018年的50%;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农林牧渔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从36%下降至21%。

疏存量方面,过去我们更多关注城市经济体量的增长,现在我们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提升。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动批”,曾经被视为北京服装贸易的地标,也是北京区域性批发市场的代表,35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集聚了12家市场,摊位数约1.3万个,高峰人流达15万人/日,周边环境秩序混乱。2017年11月实现全面关停,未来将打造成为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目前,宝蓝金融创新中心、北矿金融大厦、首建金融中心等楼宇已入驻企业30余家,入驻率分别为100%、80%、100%,其他楼宇也正在加速推进转型升级工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HohrWwBvvf6VcSZNX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