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历经50年仍然“正年轻”,还可用上百年!

2022-10-11   小花的生活

原标题:新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历经50年仍然“正年轻”,还可用上百年!

宽阔的江面和汹涌的江水,一直以来作为不可逾越的屏障存在着。直到解放战争的时候,国民政府军队还企图倚靠长江,与我党"分江而治"。

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桥梁,解决南北通行问题,成为举国关注的大事,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就这样,在万众期待中诞生了。

新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集铁路、公路、人行多功能于一体的大桥。

这座大桥的建成,不仅使得武汉三镇连为一体,让长江天堑变成了通途,同时也让中国南北大动脉一线贯通,实现了中国人民多年来的梦想。

这座长江第一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龟山和蛇山之间,桥梁主体为公路、铁路两用的双层钢桁桥梁。

桥梁上方一层,为公路桥,通行汽车,车道宽18米,两侧各有一个宽2.25米的人行道。桥梁下方一层,为铁路桥,通行双线铁路。

桥梁整体由3联9孔跨度128米组成,总长为1155.5米,如果加上公路的引桥,总长度则达到了1670.4米。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的五十年代,这座建筑规模空前的大桥,从设计到建设完成,只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

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杰出成果,也是我国第一次完全使用国内自主生产的材料建设的桥梁。

毕业后,进入我国近代著名桥梁建筑专家茅以升先生创立的中国桥梁公司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唐寰澄先生进入铁道部设计总局工作。

唐寰澄先生一生,参加了我国众多重要桥梁的设计和建设工作,武汉长江大桥,是他的第一个设计作品。

也许就是因为唐先生是工程师,使他能够更好地理解桥梁的结构,从而设计出体现结构美学的方案。

审美与实用兼备

1954年,中央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在相关文件中,特别指出,武汉长江大桥的美术设计,一方面要配合桥梁本身的宏伟壮阔,另一方面要完美的融入周边的武汉城市建筑中,使其浑然一体,表现出新中国伟大时代新篇章的开启。

不到一年时间,就收到了近50套设计方案。

这50套方案,个个都是精品,充分体现了广泛性和群众性,涵盖了建筑学、美学、设计学、艺术学、历史文化学等多个门类,也充分展现了设计稿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就是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唐寰澄先生的第25号设计方案,一举夺魁,被中央选中,成为最后的建设方案。

武汉长江大桥的桥身,满足了功能性和审美性的结合,既经济适用,又美观大方。

从整体设计方案来看,没有增加过多的外部装饰,而是让直接裸露的钢架,展现出技术和材料本身相融合所表现出的力量、美,强调了大桥自身结构的凌冽和协调,让整个大桥看上去庄严肃穆,威武敦实。

桥头的建筑也让世人眼前一亮,材料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用石子粉刷,以求色调一致,从视觉效果上,与基本上没有任何装饰的大桥主体,共同构成了朴素、庄严的氛围。

除了满足通行功能,武汉长江大桥在设计之初,就融入了景观观赏的功能设计理念。

通过大桥两侧的电梯和楼梯,以及在桥面上刻意留下的宽敞平台,就把大桥上不同高度侧面上人们的活动联系了起来。人行步道也为人们提供了凭栏远眺,感受长江雄伟壮阔的绝佳视角。

如今的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武汉市的地标性建筑,同时也是长江上的标志性建筑,在中国桥梁建筑历史上,留下了载入史册的一笔。

从建成到现在,经过了近70年的风雨洗礼,武汉长江大桥,仍岿然不动的矗立在长江上,发挥着它的作用。

武汉长江大桥从建成以后到首次大规模维护,是在2002年。这一次的维护修理,包括了现代化技术的防渗水处理、防锈处理,以及路灯改造和路面改造等。

2007年,武汉长江大桥投入使用50周年之际,全国多为桥梁建筑、铁路建设专家,对武汉长江大桥进行了评估检测。

检测结果,让人惊叹于五十年前的建筑工程质量。大桥本身建筑质量过硬,50年来维护得当,从桥梁寿命来说,大桥"正年轻",钢梁部分可使用百年,桥墩部分可使用二百年。

一直到今天,大桥可承受6万吨压力,可抵御每秒高达10万立方米流量、5米流速的洪水。就是在现在的科技条件下,也是令人称奇的建筑奇迹,更别说50年前了。

巍巍大桥,煌煌中华。前辈们用热情和责任,构筑了新中国发展进步的基础。

如今,在这样伟大的基础上,我们更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文/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