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对文明的认知有所残缺,日本人对于二战的反思向来是非常匮乏的,这种匮乏不仅仅局限于在日本的国民教育中极力的美化侵略,而且在日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战争中被侵略的国家们的愧疚也是基本没有。反战对于日本这个国家系统来说,最终演化为了另一个畸形存在,那就是反战败,即使是反战败,他们也并不愿意对于战争做太多正向的解释,反倒是愿意用战争中以及战后日本本国人民的悲惨的生活来回应战败的恶果,这个就有点恶心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一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日本电影,本片叫做《恋文》讲述的是两个在战争中以及战后颠沛流离的恋人。因为战争,男人参军了,男人的恋人在战乱年代为了生存而嫁给了别人,二战结束了,日本战败了,战败了的男人回到了日本后苦苦找寻自己曾经的恋人,然而此时此刻的恋人已经从第一段婚姻中走了出来,而为了生活又与一个外国人生活在了一起。
偶然得知自己恋人最新消息的男人兴致勃勃地找到了曾经的恋人,但是却不愿意接受这个现状,男人痛斥了恋人后,难过而去,对于女人来说,自己期待已久的恋人却并没有一个好的结果作为支撑,情急之下也只能继续沉沦。男人的弟弟得知了这种情况,尽力的撮合两个人重新敞开心扉去接纳彼此,然而就当他快要成功的时候,女人的过去被再一次揭露,与之相伴的还有一场车祸。这场车祸过后,一切尘埃落定,男人接受了现状,女人也缓缓地睁开了双眼。
《恋文》是一部非常纠结的以爱情为主线的电影,本片的发展与日本战前战后的现状脱不开关系,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主人公的颠沛流离,然而当这种颠沛流离过后,本来期待的升华了的爱情并不存在,存在着的却是一种为了生存做出来的选择。
结合这个理念,我们重新梳理日本在二战期间的侵略,或许可以弄明白日本国对于自己的定位究竟是什么?他们发动战争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本片的主题很明确,那就是生存,生存还跟生活不一样,当代的日本电影强调的往往是生活,这种生活更多的是根植于日本国现在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才有了小清新这个种类的电影在日本大行其道。
表面上看,这是日本岁月静好的一部分,实际上看,因为现在的日本本身没有任何的活力,也没有任何的危机感,因此,营造出来顺应年轻人想法的就只有小清新了,他们这个时候更愿意发掘出来生活中的美好事情来为自己有一个情感寄托。
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战后迎来了一个非常扭曲的年代,本来的战败国并没有受到特别的惩罚就迎来了战后的经济腾飞,为什么腾飞,原因也很简单,抗美援朝战争使得日本成了美国就近的军火库,日本国的经济也得以走上了快车道。而战后的原本侵略国并没有受到任何的惩处,这对于其他那些被日本侵略过的国家来说是非常残忍的。但这就是日本当时的现状。
《恋文》根植于这种环境,根植于日本本国没有经受过特别大的震动的环境,这种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社会环境造就了本片的扭曲,女人为了生存不惜一次次的背叛恋人,这是在当代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在那个年代,人们眼中的情感并不值得一提,而生存才是第一奥义。
这就体现了日本国的一种从民众到国家的主要情绪,那就是为了生存,不择手段。他们为了生存可以抛开一切,人类的普遍情感被抛开,那么人类的公理正义同样的也可以被抛开,那么他们侵略别的国家就不奇怪了,不论什么时候,不论是战前的准备阶段,还是战争中以及战后等等,这些时候,人们都愿意为了生存舍弃其他,而这些被舍弃的道德,放在被侵略国家人们的身上就是一种难以言状的痛,至今,这些伤痕远没有消逝。
正常的国家在意识到自己给别人造成了这么大的灾难之后,首先感觉到的是愧疚,但是日本国不同,他们首先感受到的是自己的遭遇,因为他们发动战争,战争受到的影响除了对于被侵略国家造成永久性损伤之外,对于自己也是一种伤害,自己的家庭支离破碎,自己的生活以及感情备受压抑,他们考虑到因为战争使得自己的生活陷入到困境,以至于为了生存不惜舍弃一切,但是他们却忘记了在二战期间,日本国给别国造成了的那些几乎要亡国灭种的灾难。放大自己的痛苦,忽视别人的伤痕,这些不是反战,顶多反战败,但就是这些,当今也是凤毛麟角,我们还得在老电影中找,想来更是唏嘘了。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