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首发!余光中亲编英文课本出版

2023-07-31     商务印书馆

原标题:重磅首发!余光中亲编英文课本出版

说起余光中,你会想到什么呢?

是那首脍炙人口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豪气万丈的《寻李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还是他翻译的英国诗人萨松的不朽警句——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余光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罕见的通才,其创作横跨诗歌、散文、艺术评论、翻译四大领域,自称为写作的“四度空间”。由于余氏文名显赫,以致许多人忽略了他的另一重身份—— 资深外文学者与教育者。

点击图片 购买图书

“我曾经考取过五家大学的外文系”

1928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余光中出生在江苏南京。生逢战乱年代,少年诗人的求学之路颇为坎坷。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京局势日渐严峻。十岁的余光中跟随母亲去重庆与父亲团聚,进入西迁的南京青年会中学学习。在这里,余光中培养了古文与旧小说的阅读趣味,也遇到了他的英语启蒙老师孙良骥。

青中的良师不少,孙良骥老师尤其是良中之良。他毕业于金陵大学外文系,深谙英文文法,发音则清晰而又洪亮。从初一到高三,我的英文全是他教的,从启蒙到奠基,从发音、文法到修辞,受益良多。

——《思蜀》,2000

在孙老师的长年熏陶下,他的英文进步很快。到了高二那年,已能阅读莎士比亚的英文版著作。正是在这时,余光中定下了日后攻读英语专业的志愿。

1947年,余光中中学毕业,以优异成绩同时考取北大和金陵大学。“因为当时北方不宁”,北大没有进成,余光中选择了金陵大学外文系。金陵大学属教会大学,英语一直是该校的强项,教育家陶行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哲学家方东美、文学史家程千帆等都是金陵校友。

金陵大学

1949年1月,余光中随全家南下福建,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二年级。攻读半个学期后,又随家人迁往香港,继而渡海来到台湾。经过插班入学考试,他同时考取台大外文系三年级和师范学院英语系二年级,最终选择了师资力量更为雄厚的台大。

“我的外文系老师,包括英千里、苏维熊、黎烈文、梁实秋、赵丽莲、曾约农、黄琼玖和吴炳钟。”

在台大外文系,英千里教授的英国文学史和英诗课程对余光中影响颇深。梁实秋对这位高足赞誉有加,曾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英千里 黎烈文梁实秋

《大学英文读本》编写始末

余光中大学毕业后,做了三年翻译官。后在夏济安和梁实秋的邀约下,先后到东吴大学和师范学院教课。 在国外担任客座教授回来,又到台大外文系兼课。

我曾经是外文系的学生,现在我是外文系的教授,可是在自己的感觉里,我永远是外文系的学生,我学的是这一行,干的是这一行,迷的也是这一行。三位一体,我的快乐便在其中。

——《外文系这一行》,1972

1973年,余光中受聘担任政治大学西语系系主任,当时台湾的英美文学界于课程、教材与教法多方锐意革新,台大外文系高举改革大纛,这股外文教育改革之风借由新编英文读本扩及整个校园。流风所及,政大西语系余光中、中兴大学外文系齐邦媛等系主任,都开始针对本校需求新编英文读本。

“早年的大一英文课本编得不好,把它当作一种纯语言的课本,不太强调人文深度,其实大一英文、大一国文应该是变相的liberal education(博雅教育)的教材才对。”余光中晚年接受访谈时如是说。

他在为新编英文读本撰写的序中,阐明了自己的教育理念:

我一直认为,大学的英文读本,应该一箭双雕,不仅旨在提高学生的英文程度,更应在课文的编选和阐扬上,扩大他们的见识,恢宏他们的胸襟,锻炼他们的美感,并且鼓舞青年特有的旺盛的好奇心。

1973年整个夏天,余光中都在忙于编写课本,自述这是“他人生最为繁忙的一个暑假”。书编出后,成为当时政大全校必修的“大一英文”教科书。也就是说,所有大一新生都以此书为课本。其他年级的英文课也有采用此书的,比如外文系高年级的散文课。

课本内容与特色

新编《大学英文读本》……三十三篇课文,以内容而言,有诗,有散文,有文学和艺术的论述,也有教育、哲学、历史、生理、太空、宗教与科学等等的文章。至于作者的阵容,从萧伯纳到弗罗斯特,从济慈到希区考克,从爱因斯坦到毕卡索,更是多彩多姿,并不限于英美的大师。

1973年,余光中四十五岁,正处于创造力的巅峰期。他将自己深厚的文学积淀、对时代风气的体悟、对世界前沿的认识、对大学教育的期许,对生活的广阔理解,全部落实于具体的选篇之中。

除本涅特《经典何以为经典》、林肯《葛底斯堡演说》、马克·吐温《回忆母亲》、梭罗《论忙碌》等经典名篇之外,读本还入选了深刻影响20世纪文学、戏剧、电影、绘画、科学、哲学等领域发展进程的大师之作——毛姆《怎样写作才完美》、萧伯纳《戏剧评论家》、希区柯克《新铸的语言》、毕加索《艺术宣言》和爱因斯坦《宗教与科学》。

同为诗人,余光中自然不会错过T.S.艾略特这位20世纪举足轻重的现代派诗人和批评家。书中选入艾略特《论诗歌》一文。紧接的六首英美诗歌,依序从16世纪的莎士比亚,济慈的十四行诗、惠特曼的两首短诗、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歌,到20世纪的弗罗斯特。

十多年来,我教过的科目,包括英国文学史、比较文学、散文、翻译、英诗和现代诗,尽管自己写的是现代诗,最乐意教的却是古典的英诗。……春秋佳日,寂寂无风的上午,面对台下那些年轻的脸庞,娓娓施术,召来济慈羞怯低徊的灵魂,附在自己的也是他们的身上。吟诵之际,铿然扬起所谓金石之声,那真是一种最过瘾的经验。

——《外文系这一行》,1972

英诗无数,选诗固然不易,注诗尤其困难。余光中使出英诗教授看家本领,用心批注。这些都来自多年读诗、译诗、教诗的心得,读之有如跟着余光中上了一堂英诗课。

另有四篇主题涉及大学生、阅读、教育、知识与学习的文章。大学生缺乏阅读的现象并非当下独有,早在半个多世纪前,有识之士就已提出警示,并剖析其成因。

我们先不要着急下结论,认为年轻人普遍缺乏通识性和人文书籍阅读,而首先应该认识到,在这样一个社会变革快速而广泛、旧的价值观念近乎失效的时代,年轻人将会拒绝继承文化传统,而会转向自身去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因此,要改变大学生的阅读行为,无论怎样说教,怎样绝望地双手紧攥,抑或是采用怎样的推销伎俩都无济于事。只有当我们发展出一整套更为成熟和不为物欲所动的文化价值观,高校摆脱了非智力课程和活动,教师们被允许并有时间实践归纳式教学法,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表明它们和自然科学一样能够解答青年的疑惑时,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蒙塔古的《女人天生优越论》以风趣幽默的口吻传达科学新知。作者举出许多科学证据,说明女人在生理与心理上都比男性优越,充满女性主义意识。

余光中一向关注中西文学、思想与文化,授课时经常带入中西比较的观点,强调中国文化本位。读本最后五篇选文,前三篇为《论语》《庄子》《史记》选篇,分别为中国儒家、道家与史家的代表文本,续以罗素与汤因比的两篇思想性文章。余光中特别提到,“压卷的五篇选文……这样子的取材和编排,我自命是‘革命性的’……希望中国的大学生,在西方文化的对照甚至挑战之下,对于本国文化能有更客观也是更深切的体认”。

全书始于经典的定义与功能,接着重视文字与修辞的作用,经由广泛的艺术引入诗论,继而赏析英美诗作与短篇小说,再进入具有文学性与启发性的散文,衔之以英文重新阅读、诠释的中华文学与文化经典,总结于中西文明的比较与批判。统而观之,结构有机,井然有序,前后呼应,充分体现了余光中如何透过语文学习达到博雅教育的理念。

除选篇经典外,此书从文后的字词批注,到作者简介与选文提要,在在透露出编者由文字、文句,而文本、文学、文化、文明,层层向上,统揽古今中外,开拓学生视野,达到博雅教育的目标。

国内读者很多都熟悉余光中谈翻译的文字,他曾说,“我这一生对翻译的态度,是认真追求,而非逢场调戏。”他不仅教翻译、评论翻译,也身体力行做翻译。身后留有十余部“译绩”,涉及诗歌、小说、戏剧、传记等领域。

《大学英文读本》原为纯英文,为向作为翻译家的余光中致敬,此次出版,特别邀请了海内外多所高校的英语名师和顶尖学者联袂翻译,编为英汉双语版本。

“余氏美学”

《大学英文读本》原版封面为乳白色,配有插图,简约明朗。插图为保罗·克利《满月时的动物》(Animals at Full Moon),寥寥几笔极富童趣,其又中带有深意。克利是余光中心仪的画家,也是20世纪超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他的创作常引入音乐的节奏、和谐和变奏概念,使得作品充满了音乐般的韵律和动态。

新版封面,设计师在构图上传承原版封面的审美感受,护封错落排列的内文篇目,犹如五线谱般,传递出音乐的秩序美感。内封从保罗·克利的《花瓶》(Vase)中选取瓶耳元素,恰为English之首字母,同时沿用原版封面插图中的满月点缀画面。整体采用深芽绿搭配柘黄的活泼配色,生意盎然。

1959年,余光中在艾奥瓦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恰逢大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到访,弗罗斯特是20世纪英美诗坛的耆宿,曾四度获普利策奖,余光中前去参加为他举办的鸡尾酒会。在时年31岁的余光中眼里,年过八旬的弗罗斯特“渐远于人,渐近于神”,是偶像般的存在。

弗罗斯特在活动上朗诵了他的《雪夜林畔小驻》,此诗为现代英语诗中公认的短篇杰作,意境含蓄,用语天然,而格律严谨,貌似写景,其实深具象征意味。年轻的诗人“初闻弗罗斯特那种挟有19世纪之风沙的声音时”,湿了眼眶。多年后,他将这首诗选入了读本中。

本次出版,以此诗为灵感制作书签,并以余译作结本文——

想来我认识这座森林,

林主的庄宅就在邻村,

却不会见我在此驻马,

看他林中积雪的美景。

我的小马一定颇惊讶:

四望不见有什么农家,

偏是一年最暗的黄昏,

寒林和冰湖之间停下。

它摇一摇身上的串铃,

问我这地方该不该停。

此外只有轻风拂雪片,

再也听不见其他声音。

森林又暗又深真可羡,

但我还要守一些诺言,

还要赶多少路才安眠,

还要赶多少路才安眠。

(本文多处文字引自单德兴先生为《余光中的英文课》所撰序言,特此致谢)

参考资料:

1.《余光中的英文课》

2. 《翻译乃大道,译者独憔悴》

3.《翻译家余光中》

4. 《听听那冷雨》

5.《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

6.《天真的歌》

《余光中的英文课

余光中 编著

余光中亲编英文课本重磅出版

一代中文大师的英文博雅读本

点击图片 购买图书

《余光中的英文课》,原名《大学英文读本》,于一九七〇年代台湾外文学界改革运动中应运而生,是余光中担任台湾政治大学西洋文学系系主任,主持课程改革期间亲自编选的英文课本。

书中收入33篇文章,统揽古今中外,涉及文学、文艺、教育、哲学、历史、自然、太空、科学多个学科,旨在普及各学科的基本常识,并强调文化自信。全书悉心编排,注解详尽,从字句到文本、文学、文化、文明,层层向上,读之如临大师课堂。

目录:

1. WHY A CLASSIC IS A CLASSIC Arnold Bennett / 1

经典何以为经典 阿诺德·本涅特

2. HOW TO WRITE PERFECTLY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 15

怎样写作才完美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3. THEATER CRITIC George Bernard Shaw / 33

戏剧批评家 萧伯纳

4. FRESHLY COINED LANGUAGE Alfred Hitchcock / 41

新铸的语言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5. STATEMENT ON ART Pablo Picasso / 57

艺术宣言 巴勃罗·毕加索

6. ON POETRY T. S. Eliot / 73

论诗歌 T. S. 艾略特

7. COUNTRY SONG William Shakespeare / 91

乡村之歌 威廉·莎士比亚

8. TO ONE WHO HAS BEEN LONG IN CITY PENT John Keats / 99

久困在都市的人 约翰·济慈

9. ONE’S-SELF I SING Walt Whitman / 107

我歌唱自己 沃尔特·惠特曼

10. WHEN I HEARD THE LEARN’D ASTRONOMER Walt Whitman / 115

一堂天文课 沃尔特·惠特曼

11. A NARROW FELLOW IN THE GRASS Emily Dickinson / 121

蛇 艾米莉·狄金森

12.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Robert Frost / 127

雪夜林畔小驻 罗伯特·弗罗斯特

13. THE LAMENT Anton Pavlovich Chekhov / 135

哀歌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14. TRIVIA Logan Pearsall Smith / 153

琐事 洛根·皮尔索尔·史密斯

15. THIS WAS MY MOTHER Mark Twain / 173

回忆母亲 马克·吐温

16. ON BEING BUSY Henry David oreau / 187

论忙碌 亨利·戴维·梭罗

17. MAN, PLAY, AND CREATIVITY Eric Ho er / 201

人、游戏和创造力 埃里克·霍弗

18. AWAY FROM HOME Peter Koper / 221

离家 彼得·科珀

19. COLLEGE STUDENTS AND READING Ralph E. Ellsworth / 241

大学生和阅读 拉尔夫· E. 埃尔斯沃思

20. THE BASIS OF EDUCATION Robert M. Hutchins / 265

教育的基础 罗伯特·M. 哈钦斯

21. KNOWLEDGE VIEWED IN RELATION TO LEARNING John Henry Newman / 287

从与学习的关系看待知识 约翰·亨利·纽曼

22. GETTYSBURG ADDRESS Abraham Lincoln / 313

葛底斯堡演说 亚伯拉罕·林肯

23. A CONQUEST OF SOLITUDE Robert V. Bruce / 321

战胜孤独 罗伯特·V. 布鲁斯

24. THE NATURAL SUPERIORITY OF WOMEN Ashley Montagu / 347

女人天生优越论 阿什利·蒙塔古

25. LENSES Donald Culross Peattie / 375

镜头 唐纳德·卡尔罗斯·皮蒂

26. RELIGION AND SCIENCE Albert Einstein / 391

宗教与科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27. WE’LL NEVER CONQUER SPACE Arthur C. Clarke / 403

我们永远无法征服太空 亚瑟·查尔斯·克拉克

28. TECHNOLOGY AND WORLD POLITICS Eugene B. Skolniko / 425

技术与世界政局 尤金· B. 斯柯尼科夫

29. SELECTIONS FROM THE ANALECTS Confucius / 457

《论语》五十节 孔子

30. SELECTIONS FROM CHUANG TZU Chuang Tzu / 477

《庄子》五节 庄子

31. THE BIOGRAPHY OF GENERAL LI KUANG Ssu-ma Ch’ien / 495

《史记·李将军列传》 司马迁

32. CHINESE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 CONTRASTED Bertrand Russell / 521

中西文明的比较 伯特兰·罗素

33. WHY I DISLIKE WESTERN CIVILIZATION Arnold Toynbee / 551

我为什么不喜欢西方文明 阿诺德·汤因比

每日一书

《阅读史》

每日一词

《新华成语词典》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37cc57c1e1d581f0920b554fe316336.html







阅读非洲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