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艺术哲学絮语》:尝试拥抱事物本身、享受原样世界的思想实验

2024-07-12     商务印书馆

哲学的艺术化生成思想的趣味,艺术则需要借助思想改变自身的展现方式。本书涉猎众多现代哲学家与文艺家,围绕20世纪欧洲大陆哲学及后现代思潮与现当代艺术的相遇,探讨在这些不期而遇背后所隐藏的学理渊源。

作者以朴实、生动的语言,复原现代哲学与文艺作品创作的心理活动,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我们的时代的思想艺术发现与发明的历程。

艺术哲学絮语

尚杰 著

本书亮点

 打破学科疆界,还原思想原貌

20世纪以来,种种起源论、目的论的形而上学渐渐丧失思想市场,多样化、多元化的艺术哲学形态渐有取而代之之势。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尚杰教授的这本书,即意在打破学科的疆界,融汇哲学、艺术、文学、绘画等人类表达方式,摒弃统一与必然,强调断裂与偶发,还原思想原貌。

 新的哲学写作尝试,树立跨界思想方式

以线性、同一性、整体化为特征的思想模式已经衰落乃至终结,而这同时也意味着观念论的衰竭;尤其进入20世纪以来,种种起源论、目的论的形而上学渐渐丧失了思想市场,多样化、多元化的艺术哲学形态兴起;建立在线性时间论证与分析描述基础上的哲学与艺术,已经被一种空间化的哲学与艺术取代,后者强调断裂与偶发,同时多样地展示、拼接思想与图像。本书即是这样一种新的哲学写作的尝试,旨在破除旧的哲学思辨模式,树立一种打破哲学、文学、艺术边界的思想方式。

作者简介

尚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四川美术学院视觉艺术中心特聘专家,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欧洲大陆哲学,后现代思潮。主要著作:《归隐之路:20世纪法国哲学的踪迹》《启蒙时代的法国哲学》《从胡塞尔到德里达》《法国当代哲学论纲》《图像暨影像哲学研究》《哲学治疗的可能性——重新发现叔本华与尼采》《解构与时间》;主要论文:《思·言·字:评德里达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精神的能量与样态》《一与多》《从语言的边界到显露的图像》。

目录一览

向上滑动阅览

目录

歇斯底里与精神的创造性

“啪嗒学”与“愚比王”

绘画中的真相

关于艺术边界的思考

美起源于莫须有的痕迹

切己性与不可替换性

“哇塞”——先锋哲学也可以这样出场

解构与当代艺术

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艺术与哲学如此接近

习惯、记忆、时间

大地上的陌生人

画出喊叫是如何可能的

普鲁斯特的诗意小说

感官世界的诗意旅行

美是从习俗环境中瞬间孤立出来的奇遇

超现实主义绘画

心 画

凡·高的农鞋

思想的褶皱/巴洛克风格

艺术生理学:我们不是有身体,我们就是身体

残酷戏剧——先锋戏剧大师阿尔托的野性

20世纪欧洲哲学剧场剪影

哲学、文学艺术:似梦

旧物的魂灵

女性的哲学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后什么现代——支离破碎的愿望

绘画、诗歌、散文的区别

艺术与技术

试读章节

向上滑动阅览

在路上的哲学专业术语会自动转化为日常语言,就像“being”(是、存在)会自动被“谁”“怎么”“哪里”取代。“在路上”的意思,是精神生命总处于生长、形成、高峰、衰退、死亡的过程之中,处于死而复生的路上。如果抹杀了这些具体生动的情景,单纯的专业术语就只是关于“什么”的空壳,就什么都不是。

外感官无法感知的内容,心灵(内感官)可以感受到。它虽然抽象却不空洞,用传统的哲学术语无法描述,但深度的思想感情已经在萌发与冲动,哲学式的表达方式就冒出来了:孤岛,他人,地狱,厌恶,荒谬……这些精炼的日常语言,成为哲学式的语言。为了真实,写作使用的词语以及句子得是活的。为了活,它们的含义得正在诞生,不得是现成的,它们同时有好几个意思。这种真实摆脱了笛卡尔那样的清楚明白,因为一旦明白了,悬疑就消失了,电影就结束了。这就像电影的其他角色可以在片中死去,但主角不可以死;凡片中刚演一半就死去的,都只是配角,因为主角就意味着故事本身。这就像一个哲学思路得一气呵成,主角就化身为电闪雷鸣,而电闪雷鸣就是任何一部电影的象征。主角可以在影片结束时死去,观众在泪水中已经释放了感情:这次激情的冒险已经结束了。

我们把一个细微的差异给予一个词语,这种对比关系同时救活了两个概念,仿佛我们正在感受它们的生命。例如,“害怕是有原因的,而没有原因的害怕,叫作恐惧”。这就使一个词语的真实含义在与另一个词语的对比中显示出来,它得去建立关系。这种新型关系在词典里是查不到的,它取决于我们是否能想到它。不必追究之前是否有人那样想过,就像读外文书的最佳理解境界,是不必寻找汉语对应词。这省去了寻找的中断,使心画更为流畅了。这就像只有让女人身心满足才能证明男性的能力,就像为了表明自己不是瘸子,最有效的方式是雄赳赳地走几步。精彩的写作就是在词语之间建立起某种陌生的关系,其中存在着没有原因的害怕和欢喜。

丛书简介

艺术与哲学丛书

进入21世纪后,艺术与哲学呈现出强烈的交叉融合趋势,二者的界限变得愈加模糊。《艺术与哲学丛书》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汇集了一批在当下富有原创性思考活力的作者和思想大家,展现了艺术与哲学交织的多样性和深度。这不仅是一系列沟通艺术与哲学的文本,也是一场跨越学科界限的学术冒险。编者期待,这套丛书能够架起艺术领域与折学领域深入交流的桥梁,并激发艺术家和哲学家新的思考与创作灵感。在未来的发展中,编者还希望,《艺术与哲学丛书》能够持续探索更多跨学科的前沿话题,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思想的碰撞,见证并参与两个古老领域之间的对话与融合。

复旦哲学·中国哲学丛书|为中国哲学研究打开新的面向

《信笔涂鸦》|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新书推荐|《追寻希望》:北大博雅荣休教授邓小南以人生履历述说追寻希望!

新书推荐|《古典与中世纪研究》第五辑:跟随研究者们探索神秘西方古代文明,在思辨与沉思中找到心灵寄托

新书推荐|《艺术科学的目的与界限》:现代艺术史学的自我焦虑与知识解放

一个人不是柏拉图主义者,就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

一名艺术史学家能为社会做什么?

区域国别史丛书|领略不同区域和国家的独特魅力

新书推荐|《文学文化学》:刷新对文学与文化关系的既有认识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e5c8377a725c0fd0319442b7a751e86.html








阅读非洲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