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情中,选择了一个人,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从此以后,生活也会有所不同,很多人都很乐意接受生活从坏变好,但如果生活从好变坏的话,那又该如何选择呢?
今天要讲的这个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就面临了这样的选择,她的名字叫做陈芝秀,她1908年出生于江南大户人家,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钟爱艺术,上了艺术学校之后学习雕塑专业,是个很有才情的女子,在她17岁那年,与远房表哥常书鸿相恋,常书鸿也是一个才子,同样酷爱艺术,学习的是美术专业,正因为这样,志同道合的两人走到了一起,于当年结婚。
那时候,两人有着共同的目标,也决心去艺术之都——法国巴黎深造,然后在那里闯出一片天,因为两家都很富裕,所以他们得到了家里的经济支持,去了巴黎之后双双上了巴黎高等美术学校,除了上课学习的时间,两个人还经常相携参加各种活动、艺术沙龙、大小展览,两人的感情也为周围人所艳羡。
在到了法国之后的第四年,他们的女儿常沙娜出生了,两个人也更加恩爱,不过,这种令所有人羡慕的婚姻状态却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1936年,常书鸿突然做出了一个决定——要回国去敦煌,扎根在那里研究壁画。
其实,那时候常书鸿已经先于陈芝秀在美术学院毕业,并且凭借着多幅作品斩获了艺术大奖,还开办了个人的艺术展览,艺术道路走得可谓顺风顺水,在巴黎也已经小有名气,去敦煌的想法是源于他在街上偶然看到的一本敦煌图录,那时的他,瞬间就被敦煌壁画所震撼,所以才下定决心去敦煌。
可是,要从繁华热闹的巴黎到荒凉苦寒的敦煌去,不是谁都有这个勇气的,要知道,那时候绘画大师张大千喜欢敦煌壁画,也只是一年去一小段时间,临摹研究之后便又回去了,而常书鸿却是要在那里长久扎根下去,所以,陈芝秀是不情愿去的,但,终究她没有执拗过常书鸿,在常书鸿回国的第二年,她也只好带着女儿回去了,他们在法国的艺术之路就这样终结了。
回国的最初几年,由于敦煌那边还有一些事宜没有准备好,所以他们一家人是在重庆生活的,1941年的时候,常书鸿和陈芝秀的儿子常嘉陵出生了,但是,这样欢乐的家庭生活也只有短短两年的时间,到1943年的时候,陈芝秀带着两个孩子、跟随常书鸿到了敦煌,开始在那里生活。
敦煌的日子实在是太苦了,出门以后,满目黄沙,人迹稀少,还时常有狼群出没,而他们平日里最好的吃食就是加一点盐的水切面,最好的住所就是马厩改造的房子,这些都让陈芝秀感到郁闷和难过,她不愿意自己的年华在这里被消耗,这时候的她,是最需要陪伴的时候,但常书鸿却一心扑在事业上,在洞窟中忙碌、在外面治风沙、在和土匪、军阀周旋、在和国民政府讨要经费……总之,很少的时间能够照顾到陈芝秀的感受。
1945年的夏天,陈芝秀终于不堪忍受这样的生活,和一个叫赵忠清的年轻男人私奔了,常书鸿发现后,还骑着敦煌研究所唯一的一匹马狂追,但追到玉门的时候,人马都已经十分疲累,他也在那里坠马晕了过去。
等到醒来之时,陈芝秀已经在兰州登报声明与他离婚了,而他已经被人带回敦煌的家中,身边是嚎哭的4岁儿子,还有默默垂泪的14岁女儿,这时候的常书鸿是绝望的,他万万没有想到妻子会背叛他而去,所以,从那时起,他对陈芝秀也存了怨恨。
之后,他带着儿女在敦煌生活,第三年和同样醉心于敦煌壁画研究的李承仙成婚,两人生活和谐、苦中作乐,不过,对于陈芝秀,他一直都没有原谅,陈芝秀和赵忠清私奔到了杭州,并且在那里结婚了,两人也过了4年的幸福生活,1949年的时候,赵忠清因为是国民党被捕入狱,在狱中早逝,从那以后,陈芝秀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由于过去的种种经历,她不能再靠着艺术生存,只能嫁了一个工人,平时给人洗衣服、帮佣挣点零花钱……
常书鸿和陈芝秀是没有再见过面的,但是,常书鸿晚年在写回忆录《九十春秋》时,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怨恨之后,又感到自己心头袭来一阵自我谴责。是啊!我没有重视她的思想情绪,这一切都是我过去所忽略的。”
可见,在晚年的时候,常书鸿也终于意识到,当初自己没有考虑陈芝秀的感受,所以,她的离开,是两个人的问题,并不能都怪在陈芝秀一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