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1
在印度尼赫鲁大学的校园一角,静静矗立着一座带着头巾的僧人的铜像。他就是印度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斯瓦米•辨喜(Swami Vivekananda,1863-1902)。他一生致力于印度的宗教和社会改革,影响了甘地、泰戈尔、阿罗频多等思想家。他也是将吠檀多哲学及瑜伽传播到西方的第一人,被欧美人誉为“雷霆般的雄辩家”。
辨喜铜像
铜像边的石碑上刻着辨喜的名言:“只有勇敢、忠诚、心地纯洁、怀揣责任和抱负的青年人才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所系。”
辨喜对青年人的认可和支持由此可见一斑。1893年促使他第一次走出国门、去美国参加首届世界宗教议会的,也正是马德拉斯的一群热诚的年轻人的鼓动和推举。他们甚至挨家挨户为辨喜筹集旅费。在他们看来,没有人比这位年轻僧侣更能代表日趋消亡的印度古老宗教。
辨喜在芝加哥宗教议会上的演讲大获成功,因为他所传播的吠檀多思想中有一个重要观念:人不是天生有罪,而是永远自由的。这对于那些在犹太教或基督教传统中长大的人来说,极具颠覆性,因为他们从小就被教导人类的堕落和罪恶的本性之由来。而辨喜所传递出来的却是一个颇富救赎意味、令人振奋与乐观的观念,就像一阵霹雳将他们从陈旧的思想中惊醒。宗教议会结束之后,他受邀在美国各地开设讲座,在西方的土地上掀起了一阵印度哲学的旋风。
PART
02
在1895年6月中旬到8月上旬的这段时间里,辨喜受一群热忱的美国弟子之邀,在圣劳伦斯河畔的千岛公园的一座小别墅中休养身心,同时为他们讲授宗教哲学课程。不同于在公开场合的演讲,在这仅有十来人的小圈子里,辨喜显得尤为放松和自在。在甚是信任的学生面前,他不仅履行了身为古鲁的教导职责,也展现了生活化和个性化的一面——用某位弟子的话来说,他的“举止又常常像一个大男孩一般坦诚,天真而迷人”。
辨喜在千岛公园所居住的别墅
值得庆幸的是,辨喜的在千岛公园的课程内容和生活细节都被弟子们如实记录了下来,汇集成书,便是《千岛语录》。该书首版于1909年,如今已经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
书中的辨喜用活泼亲切的语言,讲述了深藏在《奥义书》《薄伽梵歌》《瑜伽经》等印度哲学典籍中的精髓,阐述了对各大宗教的个人理解。其中许多观点在百年后的今天看来仍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千岛语录》既是辨喜作为哲学家一面的思想荟萃,又是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之人的行状深描,堪称印度版的《论语》。
英国考文垂大学的教授韩德评论道:“我们会看到辨喜是以一种新鲜而生动的方式进行探讨的,我们还能通过本书对印度的典籍经文、社会习俗与精神传承有更多的见解。所以,这是一份关于东西方文化之间最富有成效之交流的真实记录。”
精彩内容摘录
我们的每一个念头,都像小小的铁锤,它不停击打铁块——我们的身体,使之慢慢成形,最终成为我们想让它成为的那个样子。
善行的价值,即在于它是帮助人们逃离捆绑的工具,唯此而已。行善只对施善者有真实的益处,而不是对接受者。
人类是最高的存在,实现这点的才是一个伟大的世界。我们不该有“神高于人”的观念,神就是人,人就是神。
没有一种法则能够让你得到自由,你本来就是自由的。如果你没有自由,那么也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把自由给你。自由原本就是灵魂的真实本性。
正如本书译者、辨喜研究专家闻中教授所言:“在近代人类的思想或学术史上,我们常知有所谓的‘西学东渐‘,而未必清楚‘东学西渐’,尤其是‘东学西渐’之极大成功的印度学代表,即辨喜云游弘道的西行历程。”
因此,《千岛语录》打开了一扇通向印度吠檀多哲学的门径,让我们与大师比邻,聆听东西思想之交融碰撞,思考实现自由的生命真义。
扫|码|购|买
新书活动信息
丛书延伸阅读
智慧瑜伽之光——商羯罗的《分辨宝鬘》
导向更高、更美生活的指导 | 瑜伽哲学经典丛书问世
瑜伽经
新书上架 | 《瑜伽经》:觉悟的关键在于认识自己的心
行动瑜伽
新书上架 | 《薄伽梵歌》到底讲了啥?
奥义书
新书上架 | 秘传的知识之路由此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