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些老物件,我到现在都还在用,怀旧,不舍,几十年了!睹物思人,满满的年代感,满满的回忆!
八十年代的国民床单、毛巾被,到现在都还在用。纯棉的好舒服!质量没得说,以前的毛巾被,枕巾,毛毯,一直在用。前几年我想赶时髦,买了夏凉被,后来发现还是毛巾被更舒服。给毛巾被套个纯棉被罩,用着干爽透气,真的很棒!这几天准备把结婚时亲友送的另外两条新毛巾被,也套上被罩,换着用
当时我家买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是我上班后挣的钱买的,飞跃14寸电视机,当时我们镇供销社买东西给奖券,现场抓奖,10元钱一张奖券,电视机是370元,给了7张奖券,我大姐抓的,手气真不错,抓了一个一等奖,三个三等奖,三个鼓励奖,一等奖品为凤凰自行车,三等奖毛巾,鼓励奖肥皂。领奖品时还为我们放了一挂鞭炮,以示祝贺,父亲买的烟和糖块给卖电视的几位叔叔阿姨,以示回敬。幸福的回忆,美美哒!
我家第一台电视是1985年12月12日(现在叫,双十二。)买的三元14吋黑白电视机,南通生产的。1998年买的二手18吋金凤彩色′电视机,2001年夏天买的长虹25吋大屏电视机。到了2014年买的乐视39吋液晶电视机,后来又换了一台乐视50吋。到现在电视已经成为摆设了。
七八十年代的国产黑白电视牌子你还记得有哪些吗?
凯歌,金星,上海,三元,春笋,百花,金凤,百合花,黄河,梅花鹿,牡丹,熊猫,长城,如意,北京,沈阳,飞跃,福日,星牌,韶峰,飞燕,美乐,泰山,梅花,赣新,星海,这些老牌子的黑白电视机,几乎都是以,市,命名的。像,黄山,青岛,上海。孔雀牌。可能还有很多我们都不知道的品牌。
第三个物件:挂历
80年代父辈迷恋的挂历女神,原汁原味天然美,竟找不出一个重样的,当时的女孩子都是“天然去雕饰”,不能说十分完美,但各自都有不同的美,千姿百态;现在的女孩子,基本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大眼小嘴锥子脸,不能说不美,不过吧,你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哪一个是人工合成的
那个年代挂历上经常出现的女演员,另外张金玲,李秀明,周丽娜,肖雄,洪学敏,张力维,程晓英,方舒也是当红的挂历女郎。
第四个物件:石磨
在北方,榆树皮面和高粱米面混合,用特制机械压制饸饹,韭菜鸡蛋卤,是我小时候的渴望。
大饥荒年代吃过榆皮面,榆皮扒下来去除老厚皮,留下一层嫩皮晒干。用碾子反复碾压再用箩筛,就成了榆皮面。掺在其他面里增加粘性。我小时侯因没有啥吃,母亲把榆树皮晒干磨成面和玉米面粉合在一块压饸络吃。
第五个物件:饸烙床子
榆树根部的皮和老皮产面最高。在北方农村特别是山区,玉米,高梁是主粮,想吃面条,或压河捞面,只能用玉米面(比较细的玉米面)掺入榆皮面就粘合,用压床直接往开水锅中压出面条叫压河捞,前些年在门头沟清水地区还吃过。这种面很光滑顺口,是不错的粗粮细作。
第六个物件:老电影胶片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露天电影,露天电影,曾经的最爱!有的时候两个地方放一部电影,这就需要有专人跑片,第一个胶片放完了马上拿走骑车奔向另一个村庄,那个村先放别的影片等这个片放完了,那个片也全部凑齐了。一般一部电影一共三个胶卷,每卷三十分钟,时间长得四卷两个小时。看到老电影的胶片,就回想起童年看过的露天电影。七十年代的老电影,是一代人的记忆!
小时候经常跟着几个长辈去看露天电影,最远的走过几里路,看完了已经夜深了,那会子农村根本没路灯,还大多是土路,摸着黑深一脚浅一脚走回来。当时经典影片:《艳阳天》,《金光大道》,《火红的年代》,《海霞》,《闪闪的红星》,《侦察兵》,《难忘的战斗》,《决裂》,《春苗》,《青松岭》......都是那个年代最经典的电影,值得回味!一代人的记忆!
火红的年代,优秀的作品,经典的电影,满满的回忆,全是鼓舞人心的正能量!
第七个物件:广播匣子
五、六十年代农村使用过的“广播匣子”。广播匣子厉害,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定时播放,小时候,到了晚上5点听收音机,就开始转播电影录音剪辑,《小号手》就是其中的一个,还有《东海小哨兵》等等。
第八个物件:小人书
只有这本小书能够印证,我也曾有过幸福的童年,回不去的童年!只留下美好的回忆。
第九个物件:农村六十年代的“暖宝宝”
这物件是叫“暖手壶”,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比较常见,是用来暖手暖脚的物件,在使用的时候,把上面的盖子打开倒入热水,盖紧盖子就可以使用。
第十个物件:牛勾措
在我们这农村叫“牛勾措”,你们那儿怎么称呼?农村六七十年代耕地牛拉犁的时候,将“牛勾措”放在牛脖子上拉犁或者拉牛车就会用到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