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关于抗战的10本好书 | 纪念“九一八”

2023-09-18     商务印书馆

原标题:重读关于抗战的10本好书 | 纪念“九一八”

9·18

勿忘历史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2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缅怀遇难同胞和抗战英烈。重读关于抗战的10本好书,谨守着我们先民的榜样,保全着我们固有的精神,致敬中华民族不朽的人格。

1.《中华民族的人格》

被日寇禁售的一本书

八个故事,讲述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真人格、真精神

我们这个民族从不缺少顶天立地的豪杰,他们或重然诺,讲信义,或临危不苟,忠肝义胆,甚或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才是中华民族的真人格、真精神。

国民丧失人格,国必灭亡。日寇禁毁此书,无非欲灭亡我国也。今我国免于灭亡,其犹赖有此人格乎。

张元济识

民国三十四年九月日寇乞降后二日

编书的本意(节选)

孔圣人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孟夫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几句话,都是造成我中华民族的人格的名言。

我现在举出这十几位,并不是什么演义弹词里妆点出来的,都是出在最有名的人人必读的书本里。他们的境遇不同,地位不同,举动也不同,但是都能够表现出一种至高无上的人格。有的是为尽职,有的是为知耻,有的是为报恩,有的是为复仇,归根结果,都做到杀身成仁,孟夫子说是大丈夫,孔圣人说是志士仁人,一个个都毫无愧色。

这些人都生在二千多年以前,可见得我中华民族本来的人格是很高尚的。只要谨守着我们先民的榜样,保全着我们固有的精神,我中华民族,不怕没有复兴的一日!

张元济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五月

2.《上海商务印书馆被毁记》

书中国现代最大出版机构之劫难史

显百廿年商务印书馆之不屈灵魂

193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遭日军炸毁,东方图书馆藏书尽毁。这一中国文化出版机关的巨大劫难,震惊中外。

商务印书馆被炸毁后五个多月后,由商务印书馆善后办事处编订的《上海商务印书馆被毁记》出版,从中可以了解日本炸毁商务印书馆的来龙去脉,其以非正式出版物的形式刊行。

3.《涵芬楼烬余书录》

一部出色的藏书志

在版本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公藏书志,警示后人勿忘侵略者暴行,致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代代竭力搜求珍存的民族文化遗产,系统性抢救整理出版中华传统典籍,敌人妄图用野蛮暴力摧毁的,我们用文明意志再建起来。

《涵芬楼烬余书录》即张元济为该批幸免于难之善本所撰写的提要,字里行间充满张菊老对中国古籍的热爱,亦是其版本目录之学的重要成就。

4.《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

一部研究战时社会复杂性的新作

2015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深圳读书月、《中华读书报》、“光明书榜”2015年度十大好书 、《北京晨报》2015年度致敬图书、中版好书榜2015年度好书

卜正民教授的非凡之处,在于他长期发掘并研究中日双方高质量的档案资料与回忆录,故而能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展示战时问题的隐晦性与复杂性……这部书对中日战争史的研究与现代中国史的研究,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大卫·P.巴拉特(DavidP. Barrett):《中国历史评论》

5.《弦诵复骊歌》

“那里是澡堂和筵席,这里是战斗和创伤”

《李济传》《发现李庄》作者岱峻再出发

温情讲述一代学人的精神气质与人世遭际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步伐加速,随即全国进入抗战阶段,全国向大后方迁移,教会大学亦渐次迁移、聚集在成都华西坝等地筚路蓝缕复课兴学。

作为近现代中国教育史中一种短暂存在而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机构,教会大学其历时不足半世纪,对近现代高等教育及学术研究却影响深远。因其“辉煌”,故有“弦诵”;叹其短暂,亦复“骊歌”。

6.《通鉴胡注表微》

一本微言大义的经典著作

宋元之际,当时的著名史学家胡三省曾对《资治通鉴》作过一系列校勘考证,在其中融进了自己因国破民衰而产生的诸多悲情。

而日本侵华时期身处沦陷区的陈垣先生对此感同身受,于是撰写了《通鉴胡注表微》一书,通过对胡三省的通鉴注疏进行辩误和考证,来辨识胡三省当年的观点和思想境界,并借此发微,阐述陈垣先生自己对史学研究的独特认识和见解。

7.《山西抗战纪事》

“既是历史的再现,也是当下的启迪,更是未来的思考”

展示了山西全面抗战和全民抗战的历史过程和整体风貌

采用纪事体本末,从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文艺、文学、教育、生态八个方面,分门别类记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山西发生的影响华北乃至全国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8.《衣冠西渡——抗战时期政府机构大迁移》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点出版物

(七七事变之后)各政府机关、工矿企业、金融机构、文化团体响应国家号召,前所未有地紧张动员,争分夺秒,纷纷西迁,数以百万计的民众不甘于受日寇的欺压、蹂躏,扶老挈幼,千里跋涉,倾室流亡,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未有的大迁移、大搬家。这一迁移,动员之广泛,规模之宏大,过程之艰辛,民族意志之刚毅,人民爱国热情之昂扬,都是中国历史,甚至是世界历史所少见,或仅见的。

——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杨天石推荐

首次以时间为线索,梳理大量史料,详尽阐释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背景、决策经过及抗战胜利后还都南京的全过程,揭示了国民政府这一迁移举措对抗日战争走向及战后国际国内格局的影响。

延伸阅读:

1.《烽火薪传——抗战时期文化机构大迁移》

2.《伏线千里——抗战时期金融机构大迁移》

3.《筚路蓝缕——抗战时期厂矿企业大迁移》

4.《乱世飘蓬——抗战时期难民大迁移》

抗战大迁移丛书

9.《东京审判:正义与邪恶之法律较量》(第三版)

东京审判本身面临哪些法律困境与挑战?

审判团如何克服辩护方基于英美诉讼程序规则实施的拖延策略?

能否对发动战争的领导、策划和实施者追究个人刑事责任?

从专业的法律视角

以通俗的写作手法

全面洞悉东京审判始末

本书区别于历史和政治学术研究及文献类著作,作为一部学术著作,本书既不失理论深度,又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尤其作者对于东京审判开庭场景的描写,使读者恍如置身其中。

10.《国史大纲》

一部中国通史

在民族危亡时期

用以唤醒国魂、御敌救国的佳作

钱先生的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博大精深,并世无人能出其右。

——杨联陞(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有汉学界第一人之誉)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国家自身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国家自身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这段话可以说反映了他全部学术的精神,也反映了他一生的活动。对中华文化的温情和敬意,是贯穿在他全部学术中的核心精神;他一生的活动,都是为了唤起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温情和敬意。

——钱逊(钱穆之子)

- END -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13f743cd024792ebc816edd6f30da43.html







阅读非洲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