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超:孩子逆袭,离不开父母格局

2019-07-21   天空树

有料的育儿干货、有趣的绘本故事

点击天空树,与一群妈妈分享你的喜怒哀乐

原创文章,其他公号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今年暑假,朋友圈很反常,刷屏的,少有各地美景,陪娃四处赶场上兴趣班的倒不少。

越来越感觉,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焦虑,水涨船高。

从几年前“月薪三万,撑不起娃一个暑假”;

到今年的“月薪7万,勉强撑过娃的暑假”;

再到前几天网传的“顺义妈妈推娃”:开着宝马奔驰宾利法拉利,穿越一个京城只为给孩子找1小时2000块的最牛老师……

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可谓呕心沥血。

可到底怎样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养成一个出色的孩子?

最近,看了邓超的新电影《银河补习班》,似乎能从中窥到一些答案。

电影其实很简单,讲述了马飞小时候,爸爸因误会入狱,妈妈离婚改嫁,马飞成为被同龄人欺负、成绩不好的典型差生,后来爸爸出狱,把他教育成年级学霸,并最终成为世人瞩目的宇航员的故事。

小马飞从劣到优,从被嘲笑到被瞩目,从反面坏孩子典型到学霸的浓缩的电影人生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银河补习班”,更是上给每位父母的“爱的必修课”。

1

理想很虚,但对孩子而言,很重要

电影中,邓超扮演的马皓文,本是一名工程设计师,却因为徒弟的陷害,锒铛入狱7年,错过了孩子最宝贵的成长时光。

出狱后,马皓文看着沦为差生的儿子,心痛不已,他想加倍补偿孩子,帮孩子扭转人生局面,却并不急于辅导孩子的功课。

在剧中,他反复告诉儿子马飞一句话: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连箭靶子都找不到在哪,你每天拉弓有什么用。”

很简单,也很俗的一句话不是,可这个简单的比喻,却告诉孩子:理想很重要。

马皓文出狱后第二天,他问孩子,将来长大想做什么,孩子漫不经心地说:“考清华北大啊,我妈说的。”

上清华北大,何尝又不是每个努力学习的孩子的梦想?可马皓文却认真地告诉孩子:上清华北大,只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高考之后的人生要做些什么?没有家长认真地跟孩子谈过这个问题,似乎,人生的终极意义,就是为了考个好大学。

我们看到,很多小一点孩子,在学习上,要家长督促和逼迫,大一点的孩子,在高考后,迷茫甚至迷失,就是因为,孩子心中,没有真正的理想。

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孩子不是一个学习机器,对于心智不成熟的孩子而言,理想即目标,理想即做事的意义。

当孩子有了目标,他学习的目的性会更强,他的行动也更执着;当孩子做的事被赋予意义,他所做的事,就不仅仅是眼前的琐碎麻烦,而是通往理想的必经之路。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正如剧中的马飞,当他有了当飞行员的理想后,每天消化0.1厘米的教科书,也就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难事。

试着在平时,多跟孩子谈谈理想吧,虽然,在战术上,可能对孩子没有切实的帮助,但理想会让孩子更主动,更自律,而这些好品质,才是孩子成才的关键。

理想,不虚,它是每个人才,成长路上的必须品。

2

父母走好自己的路,是给孩子最好的榜样

马飞的父亲马皓文,从一个高级工程师,到进监狱后妻子改嫁,出狱后一无所有,被人们谩骂、误会,生活很难,很难很难。

即使做着朝不保夕的体力工作,甚至为了给儿子买一台电脑,都要靠卖血。但他一直坚持“走在自己的路上。”

在做父亲这条路上,他尽力养家,在物质和精神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滋养孩子。

在自己的生活上,他多方奔走,不为赔偿,只为纠正多年前的误会,恢复名誉。

他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座桥,把自己的桥修好,在我看来,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事儿。”

马飞在学校倍受打击后,回家跟爸爸哭诉:“爸爸,我不是不努力,可我真的不想上学了,太难了,我还是去卖煎饼吧”。

可当马飞看到被生活折磨地奄奄一息,还能挺直腰杆,对非议对误会对艰难生活宣战的爸爸,他把气馁,吞进了肚子里。

在一张纸上,他默默写道:“爸爸:和你一样,永远,不认输。”

这样的父亲,虽然没有说教,没有唠叨,但却给了孩子最好的示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重大影响。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和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


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孩子。”

生活中,我们的孩子也一样。

父母随波逐流,孩子就学到了得过且过;父母积极向上,孩子就学会了锐意进取;父母笑看世事,孩子就学会了乐观豁达。

想要给孩子最强的精神力量,就是父母做好自己,用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去感化孩子。

这,才是教育的最高级形式。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3

孩子要成绩,更要成长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很是震撼:高考完的孩子们,把书本撕得粉碎,飘飘洒洒的纸片,像雪花一样落下来。

当时,马皓文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刚刚考了高分的孩子们,都如此迫不及待地要扔掉自己的课本和试卷,我担心,他们是不是真的热爱学习,学习,难道不是一个人一生的习惯吗!”

如果说,前面教孩子树立并接近理想,教孩子走好自己的路,是战略上的大布局。

那么,要孩子在成长中实现成绩的飞跃,则是父亲马皓文践行儿子教育的最好战术:

在建筑工地上,他连通器原理,在一所废弃建筑上,很轻松地就找到了同一水平线上的两个爆破点。面对孩子的崇拜,马皓文说:“这,就是知识的力量。”那一刻,孩子眼里有了对知识的渴望。

马皓文带孩子走入大自然,解析“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让马飞知道了“真实”才能作文更生动。

在马飞被洪水淹没时,他喊话孩子:“看看你的身边有什么,动动脑筋,想办法。”

这让马飞,克服掉恐惧,用门板和破传单,做了简单的木筏得以自救,并尝到了独立思考的甜头。

蒙台梭利说:“教育所要求的只有一项,通过孩子的内在力量,来达到自我的学习。”

我们提倡孩子要成绩,更要成长,就是希望,赋予孩子拥有内心强大的力量,这项隐形的财富。

因为,单纯搞成绩,是帮孩子单个维度提高,而注重孩子成长中各项能力的培养,才是多维的帮他们跨越式进步。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4

父母的信任,是孩子的第二生命力

马飞的成长路上,讥讽、嘲笑、打击从来就不少。

小时候,马飞告诉爸爸“老师说我‘缺根弦’”,马皓文真诚地告诉孩子:“不要信你们老师说话,你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

教导主任讽刺马飞“煤球再怎么洗,永远变不成钻石”时,马皓文笃定地说:“他会是这个学校最出色的孩子。”

这样的想法,发自马皓文的心底,他真诚地相信并善待着孩子。

马飞从差生到优等生的逆袭,全有赖于父亲马皓文的信任。不敢想象,如果马皓文也像老师、同学以及马飞母亲一样,打击嘲讽他,马飞会有怎样的未来?

对于外界的评价,孩子很难生出自动屏蔽的力量,那些负面的声音,损害的正是孩子蓬勃的生长力。

而父母的信任,会帮孩子过滤掉影响他们成长的声音和评价,这无疑是给孩子的第二生命力。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作家陈丹青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信任,对孩子而言,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唤醒。

孩子再笨,也要尊重他们;孩子再不行,也要信任他们,对于处于“下游”的孩子而言,父母的信任,是他们唯一的避风港,而对于优秀的孩子而言,父母也是他们最忠实的观众。

看完《银河补习班》,莫名地羡慕起马飞来,无疑,这个被父亲用智慧和爱赤诚对待的孩子,是极其幸运的。

剧中有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

“每个孩子身上,都长着一个神奇的感受器,他们就是能感觉到,大人对他们的感情,是不是爱——”

真爱,从来都广博而智慧,真爱,也从来不打着“为你好”的名义,伤害孩子,真爱,更是一种滋养和成全孩子的力量。

愿每个父母,都能从这部影片中,收获一些启发,让育儿,不再盲目。

亲爱的们,看完记得在文末点个“在看”

……

- 英文有声绘本 -

棕熊,你看到了什么?《Brown Bear,Brown Bear,What do you see?》

别让鸽子开巴士《Don't Let the Pigeon Drive the Bus》

大卫不可以《No,David》

好饿的毛毛虫《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

你是我妈妈吗《Are You My Mother?》

野兽出没的地方《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五个小南瓜《Five Little Pumpkins》

…………

- 中文有声绘本 -

《接着,春天来了》

《蒲公英小猪》

《第四只狐狸》

《小乔逃跑了》

《白色的小猫头鹰》

《月亮跟着我们走》

《谁说乌鸦不会唱歌》

《鼹鼠和雪人》

《孵不出来的小鸡》

…………

上千部儿童有声绘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