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治疗(ART)是目前公认的对艾滋病有效的治疗方法,自1996年应用于临床以来,艾滋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下降,病人的免疫功能得到重建,生存质量显著改善,使HIV感染已成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疾病。ART的主要目标是在尽量减小不良反应的情况下持续抑制病毒复制,同时能检测到以CD4数目增加为标志的免疫重建。ART的成功依赖于长期良好的服药依从性,云南省2016年治疗脱失原因分析发现因药物毒副反应、外出打工不方便服药、路途遥远不方便领药、认为吃药身体变差分别占47.1%、17.9%、9.8%、5.7%,其他原因占19.5%。所以,如何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毒副反应、提供可获得的毒副反应少的药物是提高治疗依从性,降低脱失率的重要挑战。
近几年,云南省新发现的HIV感染者中33-35%的患者CD4低于200个/微升,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患者病死率维持在2%左右,50%以上死于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第一年,且CD4低于200个/微升的患者。所以,进一步提高感染者早发现的比率是降低艾滋病死亡率的又一挑战。
一、云南省抗病毒治疗现状及挑战
目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仍以国家提供的免费抗病毒治疗药物为准,纳入医保目录的抗病毒药物种类仍然较少,对于一些晚发现艾滋病患者的救治,在合并严重机会性感染时需要提供一些药物相互作用少、毒副作用少,不良反应轻、病毒抑制效果强的药物,以提高治疗依从性达到尽快降低患者体内HIV。而医保目录的增加可以丰富抗病毒治疗方案,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保障更高治疗成功率,也是HIV感染者一个追求的目标。
截止2018年12月,云南省正在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为86000余人,99%以上的患者使用了国家提供的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满一年的患者中近87%的患者达到了血液中检测不到病毒的水平,只有不到1%的患者由于免费药物耐药或毒副反应选择了自费药物。有少数患者已经出现免费药物耐药,没有经济能力选择自费药物情况存在,提示现行艾滋病抗病毒策略需要进一步调整。
目前云南省艾滋病患者住院治疗采取分级诊疗,县级、州(市)级和省级报销比例逐渐降低,提倡90%以上的患者在县级基层医院就诊,充分利用远程会诊系统、采取病人不动医生动措施,让基层群众也可以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提高艾滋病救治成功率。
注重隐私保护,在尊重患者隐私方面,各个环节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患者姓名、身份证号和家庭住址个人隐私进行保密。
二、 治疗中不良反应处理方式
基于《国家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药物手册(第四版)》推荐的初始治疗方案TDF/AZT+3TC+EFV/NVP,短期不良反应有消化系统症状(胃口改变、恶心呕吐、腹部疼痛)、皮疹、骨髓抑制、疲倦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等,中长期不良反应有脂肪重新分布、外周神经炎、肝毒性和肾毒性。
如何及时发现不良反应的是关键。启动ART前健康宣教应教会病人什么是药物不良反应?如何自我监测?什么情况应与医生取得联系?
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后,建议处理步骤如下:
1.判断不良反应是否与抗病毒治疗药物相关
2.什么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消化系统症状是最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且能由多数抗病毒药物诱导,多在治疗开始后短期内发生,在AZT的使用者中有更高的发生率。可能引起皮疹的药物为NVP和EFV,且前者比后者有更高的发生率。神经系统症状一般与NNRTIS中的EFV相联,对于做清晰生动梦的患者,EFV安排在之前服用。睡眠困难的给予心理辅导并辅以镇静催眠类药物。AZT可能诱导贫血,出现在治疗的4~8周,更改药物方案对贫血和骨髓抑制有良好的纠正作用。因此提示在治疗初期密切监测血红蛋白与白细胞水平,必要时及时更换药物。肝毒性尤其以NVP、EFV明显,1-2级的肝功能异常可对症治疗,若症状持续加重或3级以上的肝功能异常应及时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肾毒性(肾小管功能不全)可能的原因是TDF引起,若为一线药物使用可以更换为AZT,若为二线药物使用需结合耐药监测结果更换其他药物。
云南省艾滋病关爱中心情况
云南省传染病医院/云南省艾滋病关爱中心收治艾滋病的科室包括感染一科、感染二科、外科和内科,是云南省重点专科培养项目科室。每个科室50张床位,感染一科以艾滋病合并结核、肺部感染为特色,开展了耐药结核的筛查和治疗,探索了短程耐药结核的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感染二科以收治艾滋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为特色,开展了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治疗,治疗好转率达到了75%左右。内科除了收治内科常见多发病外,建立了重症ICU病房、血液净化中心,提高了重症艾滋病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开展了艾滋病合并乙肝、丙肝和梅毒等血液传播疾病的终末期肾病的血液透析治疗。外科收治的患者主要是HIV/AIDS患者合并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手术治疗范围包括普外、泌尿外科、骨科手术相关手术,开展了腹腔镜、胆道镜、膀胱镜等微创外科手术治疗。我院开通了省内及省外医保及时结算,极大地方便了省外医保住院患者的医疗费用结算。
版权声明:i卫士倡导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请使用“分享图文”分享本文。未获得平台授权,上述内容均不得在任何平台直接或间接发布使用。转载请发送邮件至iws@pmph.com邮箱,获得授权后使用。如有发现擅自转载,一律举报并追究法律责任。平台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