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九点半之后的盒马鲜生,和白天是两个世界。”
前不久,一位微博网友称目睹了盒马鲜生将当天卖不完的食物“大规模丢弃”的场面,她妈妈由此受到了灵魂暴击。
微博发布后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普通吃瓜群众为食物被丢弃感到可惜和不忍,觉得相当浪费。
但也有营养师大V表示,销毁是必要且负责任的做法。
其实,盒马鲜生的争议不是第一次了,在国外也屡次有诸如此类的报道。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全球每年生产的食物中约有三分之一从未进入人类嘴里,相当于价值约1万亿美元的可食用食品最终落入垃圾箱。
今天的新常识,阿信想来谈谈生鲜超市大量扔掉食物背后的原因所在。
晚上的生鲜超市,60%的食物被浪费?
超市的食品晚上会打折,这是城市居民们共享的生存之道。
像盒马鲜生这样即使扔掉也不打折的超市,还是属于少数。这就和奢侈品不打折是一个道理,即使临近关门也不打折的生鲜超市,无非是坚持一个品牌形象。
图源:亿欧
毕竟,盒马生鲜是以”新鲜“为定位的商家,肯定会尽全力规避食品安全隐患,容不得在产品质量问题上出一点差错。
不过大多数超市的生鲜区、面包区、奶制品区,都会有大约8点之后打折的习惯。很多食材,比如面包、熟食等,在超市的规定中都是不许过夜的。
打折生鲜超级的便宜晚餐,可以说是996难兄难弟们的福报。
整个冷柜的寿司,到了8点只见一位超市阿姨走过去,刷刷刷贴上了“8折”的标签。临近9点,阿姨又一次过来,用“5折”的标签盖住了“8折”的标签。
晚间的肉制品区也是如此,即使肉价飙到天上去的今天,超市也会在闭店时低价甩卖。售货员拿着“买一赠一”的神奇胶带卷,慷慨异常地给顾客一顿乱捆。
此外,还有一些传说中的超市经营套路,比如把品相不太好的水果切好摆盘销售,把保质期临近的食品放在外面,等等。
那些通过上述打折、买赠手段也没能处理掉的食品,去了哪里呢?
首先,有些超市允许员工在下班后低价买走一些食品。
其次,其实不少食品经销商愿意用新货换取过期、临期产品的。
最后,扔掉。它们往往不是直接扔进街边的垃圾箱,而是在半夜由专门的垃圾车运走,所以一般人根本见不着,当然也意识不到了。
这种食品处理的链条,不仅连接着生鲜超市,还连着大量的餐馆和食堂,像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标准化快餐店,也会把完全能吃、但不够新鲜的食品大批量扔掉。
运走之后发生了什么?
食品这种有机垃圾可以用来制造肥料,产生沼气,或焚烧发电。比较原始的处理办法,还可以拿去喂牲畜。
扔掉食品背后的经济学
很多网友说这就像我们课本上所讲的,大萧条时期的故事:牛奶哪怕倒掉,也不给穷人喝。如今,我们在即使不萧条的时代也遇上了同样的事。
对于生鲜超市来讲,经济逻辑也并不难理解。
就像前面所说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为了维护“新鲜”的理念,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浪费。
那么,有一个基本的问题要问:什么是浪费?
我们在宣扬“不要浪费粮食”的时候,经常用的一个理由是“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挨饿”。
但是,有人会觉得:即使我没有多点那份我吃不下的菜,也只是为自己省钱而已,并不会令它自动出现在挨饿的人餐桌上。说不定,我没点的这盘菜,到了晚上也会被餐馆当作过期食物扔掉。
在经济学的词典中,“浪费”指的并不是扔掉完好的食物。经济学意义上的浪费,主要是指没有得到预期盈利的资本投入。
共享单车是一个很好例子:由于摩拜、ofo各种共享平台的过度竞争,导致过量的单车被抛到街道上去,总体算下来,每辆单车带来的收益变得越来越少,投资没有得到足够的回报——在这个意义上,共享单车产业造成了“浪费”。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你的老板不会同意你“浪费”精力和资金在那些不赚钱的项目上。
再打个更极端的比方:只要付了钱,你把刚到手的汉堡直接扔掉,肯德基也不会认为这是浪费,因为这个汉堡已经为肯德基产生了应有的收益。
由经济所定义的“浪费”,不是我们平常人关心的“浪费”。这就是市场经济本身的逻辑。只要有越多的人为产品买单,就有越多的产品被生产出来,人们就一直有工作,市场就能稳定发挥作用。
至于人们花钱拿商品做什么,是好好利用,还是“浪费”掉,并不是这个经济循环中的一部分。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甚至受到各种力量的鼓舞,去买那些并非必需,乃至根本用不着的东西。所以说,我们很难去责备“浪费”食物的消费者或者商家。
无奈的是,我们有时候不得不直面经济带来的不平等。
有钱的人占有更多的资源,这就是世界的法则。有人穿10元一件的衣服,有人穿1000元一件的衣服;有人把力气用在搬砖挣钱上,有人把力气用在撸铁健身上;有人根本吃不起水果,有人吃十里挑一的好水果,哪怕剩下的那九个会被扔掉——去弥合这样的不平等,远不只是卖苹果的、开健身房的人的责任。
浪费的世界观
这次盒马鲜生事件引起的广泛讨论(网友说“家里老人知道之后,世界观的崩塌了”),表明的是我们在“浪费”这个概念上的观念冲突。
那么,抛开社会和经济,我们问一个常识问题:你怎么用一件东西才不算“浪费”呢?
体会过短缺之苦的人们,在“浪费”和“节约”上定下了道德准则。人类文化不论如何的多样,却总会拥有特别的礼仪去感谢上天赐予人们的食物用度。
提出“时间就是金钱”的富兰克林,可以说是现代节约精神的教父。
他在自传中告诫人们,时间就是金钱——如果你荒废了一天,损失的其实是你一天工作所赚的钱。富兰克林还提醒说,金钱可以繁衍,你浪费了五块钱,其实就是浪费了这五块钱在商业劳动中所能产生的千千万万块钱。
从富兰克林开始,人们开始发现世间万物换算成钱的价值。
在现代的眼光看来,很多严守“节约精神”的老人,其实在浪费着更多的东西。为了省钱,花很长的时间排队,吃不那么新鲜的食品,这可能浪费了更为宝贵的时间,牺牲了更好的生活体验。
从文明史的尺度上讲,现代人比石器时代的人,人均能量消耗增加了数万倍。原始人只能在步行所及的地区,维持基本的生活;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环境,房屋、交通、还有那些不远万里送到我们手中的消费品,需要巨大的能量支撑。
现代人多用的这些能量,是被“浪费”了吗?
并不能这样讲。人类所掌握能量的增加,就是“进步”的基本。过剩,造就了文明。
中国的一些西南少数民族至今还有这样的习俗:一个村子,每隔十年二十年,就会举办一次大的宴席(人类学称为“potluck”,夸富宴),杀掉这些年养肥的牛羊,全村人大吃很多天,对路过的旅客也来者不拒。
现代生活给予我们的那些美好,钓鱼、种花、逛公园、在海边晒太阳,乃至各种艺术,常常正是那些“没用”的事物。
法国的哲学家乔治·巴塔耶在名著《耗费的概念》中为“浪费”正名。他有感于人们的世界太关注“生产”、“劳作”,太辛苦,我们需要一个关于“耗费”的经济学。
巴塔耶的结论朴素而感人:作为万物之源的太阳不求回报地给予,因此过剩永远存在,积聚起来的能量注定在丰盛和沸腾中被浪费。
写到这里,阿信看了看表,20:30了,可以去超市了!
参考资料:
[1]《WWF&中国科学院:2018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http://www.199it.com/archives/707339.html
[2] 晚上九点半后的盒马大规模丢弃临期食品引发热议 观察者网
[3] 九点半后的盒马,微博
[4] 如何看待盒马生鲜九点半后丢弃临期食品?
【新常识】专栏开设以来,已经更新了数十篇文章,收到大量的读者留言,所以我们建了个群,欢迎关注“中信出版集团”微信公众号,回复“新常识”,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