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三个烧脑哲学悖论背后的道理

2019-10-13   用户108155098481

【1】自知无知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

这个说法本身就是悖论,展现了自我参照的表述(self-referential statement)的复杂性。而这也是西方哲学先贤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你得问你以为你知道的一切。越是问东问西问长问短打破砂锅问到底,越会发现身边正有一大波悖论呼啸而过。

解读一:以“一”概全,“一即一切”的道理。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万物(一切)的初始,从自然数值角度“一”是最小值。“一”生万物,“一”创造了一切即代表一切,从数理渊源角度“一”是最大数。

“一”代表一切。“我只知道一件事”说明我无所不知;

“一”是最小值。“我一无所知”说明我什么都不知道。

当你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时,其实你一无所知;当你明白了一件事时,其实你就知道了一切。

解读二:“极大即小”物极必反的道理。

假如我真的“一无所知”,那么我就看不清自己;假如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那么我就不是真的“一无所知”。

如果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就会谦虚学习,别人看上去我真的“一无所知”;如果我真的“一无所知”却看不清自己,觉得自己很博学多知不去学习,别人看上去我并非“一无所知”。

所以,真的“一无所知”的人反而显得很“博学”,知道自己“一无所知”的人却显得更“一无所知”。

因此,当事物发展到极限时就会表现出相反的象。

【2】飞矢不动

概述:一根箭是不可能移动的。飞行过程中的任何瞬间,它都有一个暂时的位置,由此可知一枝动的箭是所有不动的集合。

芝诺又一著名悖论,他认为时间的单位是瞬间。事实上,运动不会发生在任何特定时刻,并不意味着运动不会发生。战国时期的诡辩学代表人物惠施也曾说:“飞鸟之影,未尝动也。”

“飞矢不动”实际上暗示了量子力学的观点。以狭义相对论为背景,物体在静止与运动时是不同的。根据相对论,对于以不同速度移动的物体,观察者会产生不同感受,对周围的世界也会持有不同看法。

解读一:时间与空间的相对运动性原理。

若以“时间”为参考,箭在“飞行”过程中任何瞬间都是静止的。飞行过程是时间的流动。

若以“空间”为参考,箭在空间中的位置随飞行过程时刻发生变化,飞行过程是箭在空间中的移动。

因此,运动现象既可以用时间流动描述,也可以用空间移动描述,这两种描述结果完全等同。

所以,宇宙中物体运动和力的本质可能只是时间流动的错觉。或者,时间流动才是宇宙原动力。

【3】托里拆利小号


概述:体积有限的物体,表面积却可以无限。

17世纪的几何悖论。意大利数学家托里拆利(Evangelista Torricelli)将y=1/x中x≥1的部分绕着x轴旋转了一圈,得到了上面的小号状图形(注:上图只显示了一部分图形)。然后他得出:这个小号的表面积无穷大,可体积却是 π。

解读一:无限不等于无穷大。

比如,在y=1/x中,当x值取3,y值等于1/3(0.3333333......)。0.333333......是无限循环小数,但它的值并非无穷大。

如果一个有限体积的物体,它的表面积大小是一个无限循环数值。在数值描述上它的表面积看似无穷大,而实际上它的表面积是一个有限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