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恐慌,消费女性主义,《我经过风暴》怎么这么烂?

2023-08-20     闲人电影

原标题:制造恐慌,消费女性主义,《我经过风暴》怎么这么烂?

《我经过风暴》是一部有争议的电影。

不仅仅是因为宣传的一系列骚操作,还有“一直游,游到海水变蓝”的主演。

上映前,《我经过风暴》剧情简介的开头有这么一句话,“在中国,平均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受家暴。”

上映后,不知是片方还是网友操作,删掉了这句话,而这句看似很有冲击力的话,其实是以讹传讹,张冠李戴。

“在中国,平均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受家暴”,这句话最早来自2007年搜狐新闻的一篇文章《暴力,何时与家绝缘》。

引用的是美国的数据,“在美国,1/4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有80%的已婚妇女遭丈夫施暴,平均每7.4秒就有一个女人遭到丈夫的殴打。”

2010年,妇联在其官网写了一篇章《家庭暴力对妇女侵害不容忽视》,在文中也用了这一数据,但国家依旧是美国。

可到了2016年,澎湃新闻在《还说家丑不可外扬?全国妇联统计每7.4秒就有一女性被家暴》一文被擅自篡改了国家。

“在中国,据全国妇联统计,全国2.7亿个家庭中,有30%的已婚妇女曾遭受家暴,平均每7.4秒就会有一位女性受到丈夫殴打。”

原本的“美国”二字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在中国”,虽然澎湃用句号表示这是两句话,但删掉美国,换成中国,前后又是相连的语境,再加标题,其用意不言而喻。

不少媒体和网友被其误导,不做调查便开始跟风,让谣言一直流传至今。

《我经过风暴》作为一部做过调查的电影,如果这句话是网友擅自加的还可以原谅,倘若是片方的自主行为,见形势不妙随即删除,那是否涉嫌虚假宣传?

目前还未看见片方有任何说法,暂且放下这个不表,来说说电影本身。

《我经过风暴》取材于真实案例,但导演把个例当普遍,从内容上根本看不出来自于上百起真实案件。

这让电影以一种先入为主的不对等的批判视角来看待夫妻关系,对于婚姻的审视过于主观,没有一点客观存在。

电影所表现的都是一方的冷暴力、语言暴力、行为暴力,家庭、观念、社会、舆论都在压迫女性,包庇男性,让男性为所欲为。

这就是为吃女性主义红利的刻意为之,充满了偏见且狭隘的认知。

就连本该是推动剧情发展或与故事相辅相成的背景音乐也成了聒噪、刻意的存在。

几乎每隔几个镜头就加一段紧张、阴森的音乐,故意营造恐怖的摄人氛围,导致音乐喧宾夺主,内容反而与形式主义无异。

《我经过风暴》是市场上难得的以家暴为主题的电影。

内核应该是分析家暴的成因,婚姻的异变,呼吁拒绝家暴,如何经营婚姻,认清哪些人才是真正与自己过一生的伴侣。

可电影却一味地展现暴力,贬低某一群体,让偏激成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这就顾此失彼了,就像解题一样,只有结果,没有过程。

如片中陈均对妻子不信任且有无孔不入的监视。

徐敏早出晚归,天天喝酒应酬,带着一身酒气回家,所以这段婚姻的失败是两个人共同导致的,而非一个人的原因,但电影却不断地强调这都是丈夫的问题。

是丈夫不自重,是丈夫一家人都有毛病,胡搅蛮缠,小孩跟着丈夫一直在挨打受气,甚至受伤,丈夫心理扭曲,完全不顾妻子、孩子的感受,让孩子跟着学坏。

这并非精神分析学,让观众明白什么是家暴,怎样建立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如何避免家暴。

而是非黑即白,两方对立,一定是一方压倒一方,一方是彻头彻尾的坏人,没有半点人性跟良知。

这让文本结构完全失衡了,致使《我经过风暴》不像一部电影,成了只为题材的蹭热度的标题党。

只要能引起恐慌、焦虑、舆论就行,不管其他,跟本片的宣发一样,不以电影为主,只想着盘外招。

《我经过风暴》底色是悲凉的,处处散发着压抑的气息,陈均、徐敏的家庭似乎从来没有见过幸福是什么样子。

生活中充满了焦虑,家庭中不止有矛盾与冲突,夫妻本身还被残酷婚姻困扰,好像婚姻尽头就是男人和女人的坟墓。

这类电影看似是现实主义,其实绕了一圈又回到了三破一苦的时代,即破碎婚姻、破碎家庭、破碎感情,家庭苦难。

宣发方式也一直朝这方面靠,不断放大现实,挑起对立,强加一些现实矛盾点,让人不舒服,激发愤怒和同情的情绪。

因为这套“内功心法”能给所有看过《我经过风暴》的观众找到除感官刺激以外的快感,俗称“虐”,虐人、虐心、虐情感。

这种“虐”能引发讨论,激起舆论哗然,从而为电影带来热度,暂且不提此类导向是好是坏,至少让许多人知道了影片的存在,但有失偏颇。

导演应该学学希区柯克,看他是如何在《爱德华大夫》里巧妙且合理的运用精神分析学的,而《我经过风暴》中没有心理分析。

如解析陈均的暴力是潜意识的本性,还是后天环境造成的,他的那些行为是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还是其他。

徐敏的妥协到底是对是错,女性在遇到家庭暴力时该怎么做,电影给出的答案是全靠律师一直追着不放和女性愤而杀之,并没有给出合理化的建议。

换句话说,电影只有片面、肤浅的谴责和呐喊,却忽略了可行性。

如女性像徐敏一样陷入困境,社会应该怎么做、家人应该怎么做、舆论应该怎么做、朋友应该怎么做、某些部门和协会应该怎么做。

这些理应在电影中呈现的方法都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家人、舆论、部门都是拉偏架的,观众在看完之后并不会学到任何东西,相反会带来消极的情绪输出。

现实是艺术的基础,文艺作品若不具有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只是单纯的题材,那就是在贩卖苦难。

有了社会和精神价值才是普罗大众喜欢的经典,可现在的国产电影中的现实似乎并不具备这样的使命。

他们只知道靠着题材大赚一笔,对现实中会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不管不顾,嘴上都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f2010716b339217e53a236c2d91ec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