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以卑微之身统一天下,看似毫无道理,实则天命使然

2023-12-27     斑斓的向日葵

原标题:汉高祖刘邦:以卑微之身统一天下,看似毫无道理,实则天命使然

我始终坚信: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由他之前所有的经历,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后孕育出来的。

而且这种经历,无关好与坏。因为好的经历,可以使人前进,而坏的经历,亦可以得到规诫。所以,当我们能够客观看待它的时候,其实所有的经历,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比如汉高祖刘邦,他一手打下了大汉王朝。按道理讲,我们后人都应该对他躬身敬仰。但真实的情况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对他抱有偏见。

说他地痞流氓,说他贪财好色,说他不仁不义,总之就是,负面情绪很多。但如果我们冷静下来想一想,他真的是一无是处吗?真的像我们理解的那样不堪吗?我觉得答案不是。

俗话说得好:“时势造英雄。”而刘邦最终能够在乱世之中,脱颖而出,统一天下,其必然是他有着不同寻常的过人之处。而且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倘若刘邦不是地痞无赖出身,那么他能不能在后来打败项羽,还真的很难说。

所以,刘邦在秦末乱世脱颖而出,最后通过努力统一华夏,肯定是有着他必然的倚仗。今天,我就从三个方面,浅谈刘邦能够顺势而起的原因。

一、实力决定成败,但运气更重要。

在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只有努力,才能成功。”

但是随着我们慢慢步入社会,经过了一番刻苦的努力后,我们突然发现,成功和努力好像并没有太大的必然联系。有时候,即使自己没有怎么努力,也能轻易获得一些成就。

于是,我们由此又得出另一个结论:关于成功,有时候运气比努力更重要。

而汉高祖刘邦,就是这样一个身怀大气运的人。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的社会中,只有士族阶层才有机会接受教育,而那些生活在底层的百姓,基本是没有机会的。所以普遍上讲,农民都是文盲。

他们不懂文化,不懂政治,每天的生活也很简单,日升而作,日落而息,不求什么大富大贵,只要吃饱饭就行。所以,他们活的都很单纯。

对于这样一群人,你该怎么把他们凝聚在一起呢?讲大道理?似乎不可行,因为他们没文化,听不懂。强制的法令?似乎也不行,因为他们会跑会反抗。

思前想后,似乎也只有一个办法最可行,那就是令他们迷信。比如在他们心中塑造一个神,比如写一道上天的旨意。只要做事情前,能让百姓明白,这是上天的安排,那百姓一定会发自内心的虔诚,发自内心的拥戴。

于是,在秦朝末年法令苛刻的年代,陈胜吴广在面对朝不保夕的生活的下,终于不堪忍受,造反了。而他们凝聚百姓所采用的的方法,就是令其迷信。

先是在一段白布上写到“陈胜王”,然后置于鱼腹中,待士卒买鱼煮吃后,发现白布,令其怪异。然后再派人去附近的破庙,夜里点上篝火,模仿狐狸的声音大喊:“大楚兴,陈胜王。”最后使士卒惊恐,皆以为陈胜是上天安排的大王。

于是没过多久,陈胜便顺应天意,获得民心,然后顺利称王,号为:“大楚”。

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想在那个时代崛起,那么借助迷信,借助上天的力量则是必不可少的。

而汉高祖刘邦,在这一方面就比陈胜更有优势,或者说更有运气。

刘邦在成事以前,经常被人吹捧,或者神化。比如相面的人经常说他:“面相贵不可言。”且不止一次,不止一个人。

在刘邦早些年,吕后还不是刘邦妻子的时候。吕后的父亲吕公到沛县躲避仇家。因为吕公和沛县的县令是好友,故当时在吕公到了之后,沛令大摆宴席,为吕公接风。

刘邦当时是泗水亭长,入席后,见过吕公。吕公当即大惊,起身迎接。萧何在旁边讥讽道:“刘邦固多大言,少成事。”

结果吕公却对刘邦说:“我平常就喜欢给人相面,但相了那么多人,也没有像你这样高贵的。现在请允许我把我的女儿许配给你。”

而吕公的这个女儿,就是后来叱咤风云的吕后,且生了一个儿子,是孝惠帝。

吕后新婚

还有一次,吕后与两个孩子在田地里耕作,期间有一位老父口渴到跟前讨水喝。于是吕后取水送予老父,结果老父喝完为吕后相面说:“夫人天下贵人。”接着又给两个孩子相,见其儿子孝惠,于是又说:“夫人所以贵者,皆此男也。”

当时刘邦为亭长,且经常到田里帮助妻子劳作。因此不久后,刘邦便在田里听妻子说了这件事。一问及,妻子说老父还未走远,于是刘邦遂急忙去追赶老父,让其为自己相面。

追至,老父曰:“相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

从上面两件事情上看,刘邦在成事以前,发生在他身上的或真或假的传言,其实已经开始为刘邦将来称帝埋下伏笔。

而最终确定刘邦名号的,是在一个雨夜,刘邦率领手下士卒正式反秦时,发生的一件怪事。

那一夜,刘邦以亭长的身份,押送沛县的役卒前去骊山,也就是秦始皇陵的地方。结果许多役卒,因不堪忍受徭役的重负,纷纷逃离。刘邦见状,自度等自己走到骊山,役卒估计也跑完了,到时候交不了差,自己也难逃一死。

于是刘邦下令,让役卒全部停下来饮酒休息,且到最后,刘邦一咬牙直接把役卒都放了。心想,过去也是死,还不如逃了,说不定还能捡条命。

至深夜,刘邦带着醉意在大泽中行走,当时跟着他的人还有十余人。当行到一条小路前时,有士卒报:“前方有大蛇挡道,道路不通。”

刘邦醉曰:“壮士行,何畏!”遂独自前行,拔剑斩蛇而走,后因酒劲太大,醉卧于路旁。

待士卒跟上,到了刘邦斩蛇的地方,结果见到一老妪在哭泣,问何故,老妪说:“吾子为白帝之子,化为蛇在道路上,如今被赤帝之子斩杀,因此哭泣。”说完后,老妪忽而不见。

士卒后来赶上醉卧于路旁的刘邦,将此事告知。刘邦于是内心无比窃喜,且更加自负。而那些追随刘邦的士卒,经过此事后,则对刘邦更加的畏惧。

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刘邦也趁势而起,举旗皆为赤,号称赤帝之子。且当时选举时,沛县皆奉刘邦为主,众父老曰:“平生所闻刘邦多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邦最吉!”

所以,此前别人对刘邦的吹捧不管是不是出于奉承,关于刘邦的传言也不论是不是编造。总之这所有的一切,都在天下反秦的那一刻,为刘邦增加了崛起的筹码。

而这便是刘邦的机缘与运气。所以,请不要小看你人生中的任何经历,虽然有时它们看似无用,但其实到最后都可能有用。

当然,这些虚名只是使得刘邦在最初获得便利,而要想打得天下完成霸业,这些虚名显然是不够。所以,刘邦最大的运气,不是这些评价,而是身边的人。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当时刘邦在沛县起兵时,好几个追随者都是绝世能人。原文是:“少年豪吏如萧何、曹参、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与,还守丰。”

又如《史记·媵公列传》记载:“汝阴侯夏侯婴,沛人也。为沛厩司御。每送使客还,过沛泗上亭,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婴已而试补县吏,与高祖相爱。高祖之初与徒属欲攻沛也,婴时以县令为高祖使。”

简单来说,刘邦在刚开始起兵时,身边就有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这些人辅佐。

萧何不必说,单单关于韩信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就足以让我们熟知。

曹参,又称曹相国。刘邦手下继萧何之后的第二位大丞相,且《三国志》中记录曹操身世,第一句话就是:“汉相国曹参之后。”连曹操都想往上巴结人家的血缘,可见曹参当时的名声不低。

樊哙,刘邦赴鸿门宴中保驾的勇士;夏侯婴,刘邦逃跑时丢儿子孝惠,是夏侯婴捡回来的。所以,这两人也都是汉朝赫赫有名的开国功臣。

你看,一个小小的沛县,竟然有四位顶尖能人聚在一起。而刘邦刚刚一起兵,便全部收为己用,要谋士有谋士,要将军有将军,你说刘邦的运气不好吗?

我们再往后看看同样姓刘的刘备,似乎就凄惨了很多。开局只有关羽、张飞二兄弟,三人一直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最后刘备努力仁义二十年,终于等到诸葛亮长大成人,遂才得以三顾茅庐三分天下。由此可见,遇到一个能人的辅佐是多么的不容易。

而刘邦一开局就都全有了,后来又加上了张良,加上了韩信,于是一朝得势,一飞冲天。仔细想想,刘邦真有点像天选之子的味道,而身边的萧何、曹参等,则像是上天早安排好用来辅佐刘邦的贤臣。

二、正因为地痞出身的性格,才能打败举世无敌的项羽。

关于后人对刘邦的偏见,其实大多都是刘邦地痞流氓的出身,和他打仗时完全按照地痞流氓的章法出牌,所以对于刘邦的胜利,我们往往不齿。

但是我们如果站到项羽的角度来看,当时刘邦想要胜利,似乎也只能这么做。

对于项羽,我们并不陌生,力能扛鼎,破釜沉舟,西楚霸王等等这些,都是他的威名。

而最重要的是,项羽是举世无敌的。从率领八千子弟渡乌江开始,项羽一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且作战基本不需要兵法,遇到敌人,直接带兵杀过去就赢了。很简单,很暴力。

虽然项羽最后自刎于乌江,但从项羽个人来说,他依旧没败。因为刘邦率尽天下诸侯,如韩信、彭越、黥布等皆可以独当一面的名将,一起合围项羽围于垓下。可即使那样,项羽依旧能带着几十名随从,横冲直撞。

且期间项羽还有心情,将最后的二十八名士卒兵分四路杀敌,证明一下自己的失败是天意如此,而不是战之罪也。之后又顺利的跑到乌江江畔,将欲渡河而走。可见,天下人合在一起,都拿项羽毫无办法。

最后,若不是乌江江上的那个船夫说了一句:“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或许项羽也就过去了乌江也未可知。

可就是那一个“渡”字,把项羽隔在了这条乌江之外,使得项羽无论是人,还是心,都再也过不去了。是故项羽最后放声大笑:“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随后洒脱的自刎于乌江。

在当时,刘邦面对这样一个举世无敌的项羽,他能怎么办呢?正面打吗?十个刘邦加一块也不是战神项羽的对手。

项羽代表的,是那个时代的至刚。硬碰硬,肯定不行,而且刘邦也不止一次的亲身尝试过,结果都很凄惨。所以只能改变策略,比如以柔克刚,或许是一条可以尝试的路。而且这个路子似乎也很符合刘邦的地痞流氓的尿性。于是有了接下来几次令人不齿的操作。

第一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计策,是韩信干的,单看字面意思就能理解,指的是明面一套,背地一套,之所以说这么多,只不过为了按上一个优美的名号而已。

而这个计策,算的上是刘邦第一次,用兵上的奸诈,不过也还好,毕竟兵不厌诈。但是从这之后,刘邦接下来的操作,就显的他是真小人了。

当时的格局,刘邦取巧先入咸阳,项羽随后就到。之后项羽势大,封自己为西楚霸王,都彭城。而因先前有约,先入关者为王,项羽无奈遂封刘邦为汉王,但为防止刘邦坐大,遂使刘邦守巴蜀四川贫瘠之地,且三分关中,不给刘邦机会。

之后,随着项羽分封不公,各地纷纷反叛项羽,于是刘邦也趁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夺取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关中各地,也就是咸阳周围地界。

当时赵地(河北),齐地(山东)同时造反,项羽本打算,先平定刘邦,然后再平定赵、齐。结果刘邦给项羽写信说:“当时我们有约,先入关者为王,我如今之所这样,只是想拿回属于我自己的地盘,而并没有想攻打你,你不必担心。”

因此,项羽听信了刘邦的话,带兵攻打赵地、齐地的叛军去了。而令人气愤的是,项羽这边刚走,刘邦便率领五六十万大军,直取项羽的根据地彭城,并且在那里日夜高歌畅饮。

打仗这件事,虽说不讲道理,但是刘邦这种背信弃义,似乎更令人气氛。再者,你这样耍阴招的打过去就算了,现在又大张旗鼓的大摆宴席,这分明是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

随即,刘邦就为他的这种无耻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来项羽带领三万精兵杀回彭城,仅半日,便大破刘邦,堵杀汉军十几万,以至睢水为之不留,使得刘邦慌忙逃窜,最后连亲生儿子和女儿都不要了。要不是当时夏侯婴于心不忍,抱回二人,估计汉朝的历史就没孝惠帝什么事了。

第二次:于广武猥琐不出,彰显极致的无赖。

广武这个地方,在今天河南省荥阳市广武山上,东西有二城,中间隔一山涧,当初刘邦和项羽就在这个地方隔空对战,或者说是“骂”。

后来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醉酒后跑到广武战场喊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千古名句,说的就是这里。

当时刘邦和项羽的争霸,已经接近尾声,而刘邦被项羽打的不敢正面迎战,这种观念也已根深蒂固。是故刘邦派遣彭越去梁地不断骚扰,以断绝项羽粮草而达到胜利的期望。当然,这种骚扰是敌来我跑,敌退我进的无耻打法。

对于这种局面,项羽很头疼,自己空有一身力气却无处发泄,再加上之前刘邦的数次欺骗,内心更是充满愤怒。自己无数次想带兵直接干过去,但是刘邦却又从来不给机会,以至项羽时常无可奈何。我想,项羽估计有很多次对刘邦有过破口大骂的记录。

终于有一天,项羽实在忍受不住,顾不得自己的义气和正直,提着之前俘虏的刘邦的父亲,来到广武战场将之按在桌子上。对刘邦说:“今天你不投降,我就把你父亲煮了!!”在此前,项羽烹杀的人,不计其数。

结果刘邦不为所动,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王曰:吾与项羽具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翻译下来就是:我父亲是你父亲,你要烹杀你父亲,你就给我分一杯羹。

这是啥逻辑?估计项羽当时也听蒙了,咋就好生生的就多了一个父亲?于是项羽当即就要杀刘邦的父亲。也幸好,项伯在旁边拦了一下说杀之不义,项羽这才罢手。不然的话,刘邦的父亲当时就凉了。

随后,项羽又叫喊刘邦说:“有种你就出来,咱俩打一架,直接定胜负!!”

而刘邦则在城里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反正我就是不出来,你能把我怎么样?

在当时的楚汉争霸,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刘邦面对至强的项羽,或许也唯有这样不伦不类,为人不齿的战术,才能获得胜利吧。毕竟战神项羽,真的是举世无敌,在正面的对抗下,放眼整个历史,估计也少有人能与之抗衡。

所以,刘邦地痞流氓的出身和满身无耻小人的痞性,其实正好是克制项羽至刚至强的制胜法宝。是故,刘邦的经历,也同时印证了这样一个观念:“只要把人放在他合适的位置上,那么每一个人,都是优秀的人。”

广武战场

三、我们总是盯着刘邦的暗面,却忽略了他之所以能称帝,其背后必然是有着过人的能力。

要说起刘邦的能力,其实还是得围绕着他地痞无赖的出身来说。

众所周知,在日常生活中最会做人的,往往是那些带有混黑社会性质的地痞流氓。他们整日游手好闲,出入街头巷尾,平常又需要和各色各样的人物打交道,黑白两道,称兄道弟。所以使得他们,把为人处事的本领,练到了极致。

同样,市井出身兼亭长的刘邦也不例外。在平日里的应酬中,刘邦早就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称兄道弟。于是,当刘邦起兵造反后,他凭借着自己多年练就的本领,一路收获了不少人心。

汉元年十月,刘邦带兵率先攻入咸阳,在见到秦王子婴举兵投降后,刘邦礼贤下士,做足了面子。后来又与百姓约法三章,废除了秦朝苛刻的法律,更是赢得了百姓一片欢心。

为此,当地的百姓还纷纷拿出粮食欢送刘邦,可刘邦却推让说:“仓栗多,非乏,不欲费人。”翻译下来就是,我的粮食多,不缺粮,就不用麻烦你们了。

当时百姓一听,内心顿时更加激动无比,心想:“这简直是救世的明主啊,可比秦王好多了。”于是百姓莫不希望刘邦能够称王。

后来待项羽赶至关中,听闻刘邦想要称王,当即怒火冲天,就要率兵灭了刘邦。结果项羽的季父项伯,因此前与张良有旧,不忍张良遭难,遂连夜跑至刘邦军营,找张良通风报信。而张良听到此消息后,又连忙找刘邦合计,商量对策。

当时项羽拥兵四十万,号称百万,屯在新丰鸿门,刘邦拥兵十万,号称二十万,屯在灞上。所以当刘邦听到此消息后,顿时大惊失色,急忙询问张良:“为之奈何?”

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之不敢叛也。”

注意,刘邦的细节来了。当时刘邦在听张良说完后,他并没有直接前去,而是先问了张良两个问题。

第一个:“君安与项伯有故?”

第二个:“孰与君少长?”

显而易见,刘邦很谨慎。先问清楚两人关系,判断来人是否可靠,以防不测。然后再问清楚年龄,比较一下自己和他谁年长,到时候好搭话套近乎。

典型的社会混混见外人,想要称兄道弟的路子。

最后,刘邦也真的使项伯把事情办成了。那天晚上,项伯不辞辛苦地回去给项羽带了话,然后双方约定下了第二天计划,项羽大摆宴席,刘邦赴宴赔罪。而这便是人尽皆知的——鸿门宴。

鸿门宴

从这两件事情可看出,刘邦是真的很会做人,并且满满的都是套路和细节。我想,当时刘邦问张良的第二个问题,张良估计都蒙了,这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有心情问人家年龄。但是张良不懂,刘邦想的是一会过去,是不是应该直接喊声大哥比较妥帖。

后来刘邦平定天下,与众大臣一起饮酒于洛阳南宫,问左右:“吾所以有天下者何?”意思是我刘邦平定天下靠的是什么呢?

大臣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

刘邦曰:“公知其一,不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于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意思是说,论谋略,我不如张良,论办事,我不如萧何,论打仗,我也不如韩信,但是我能得到他们三人,使其为自己所用,这才是我的本事。

所以,别看刘邦出身不好,且平日打仗做事又及其令人不齿,但是在用人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刘邦确实是有着他的独到之处。

正所谓时也命也,从古至今那么多的地痞无赖都没能成事,可唯独被刘邦赶上了风口,短短七八年间,便从无到有,开创了一个大汉王朝的基业,成为了千古一帝。

有时候人的一生,就好像被上天早就安排好了一样。遇到什么人,完成什么事,做出多大的贡献,全凭剧本如何撰写。

所以,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该努力时还要努力,该奋斗时还要奋斗。不然的话,你怎么会知道,在老天给你写的剧本里不是主角呢?

本人是历史领域爱好者,后期会不断创作关于历史领域的文章,如果有觉得写的不错朋友,可以点击上方红色关注,后期小编会有更多的优质内容呈现,感谢支持。

【推荐阅读】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西楚霸王项羽:征战八年,七十余战,然一朝天倾时,血染乌江水。

四大顶尖刺客,除了荆轲刺秦王,其他三位均获得成功。你知道吗?

三国第一谋士荀彧:说话让人爱听,是一种智慧

熬出来的曹孟德,忍出来的司马懿。(纯正史,接受质疑。)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ef39fa7ebb2774da25f1906fb4937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