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人立夏习俗:煮鼎边糊做夏

2024-05-04     爱有机生活

原标题:福州人立夏习俗:煮鼎边糊做夏

立夏节气,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告别春天,迎来夏天。过立夏时,福州人有吃鼎边糊、夏饼、碗糕等传统习俗。每逢立夏节气迎来,福州民风热闹非凡,百姓们会熬煮鼎边糊,邻里分享热气腾腾的鼎边糊,融洽的氛围至今让许多老福州人怀念。这一立夏习俗也被称作煮鼎边做夏。随着时间的推移,鼎边糊已成为福州著名的小吃,除了立夏节气食用外,平日里商店也有售卖袋装的鼎边糊。

立夏煮鼎边“做夏”,盛行于明末清初。立夏已进入农忙旺季。这一天煮鼎边,不光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边一样,“一纹(涮)就熟”,藉以联络感情。体现福州人“金厝边银乡里”的传统美德。

福州方言称铁锅为“鼎”,鼎边糊又称“锅边糊”“鼎边抆”。立夏季节,福州风俗流行煮鼎边“做夏”。鼎边糊(又称锅边糊),用米浆涮锅边烧煮而成,配以虾米、虾油、葱菜、金针、黑木耳、蚬子,或少量香菇、蛏干等海鲜清汤,其味极为荤美可口。

凡在福州生长或长期客居福州的人无不爱吃。它成为福州著名的风味小吃,成为福州地方的一种特殊标志。离乡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异国他乡,一听“鼎边糊“三字,就好像见到家乡的“倩影”,成为恋祖爱乡的风味小吃。

煮鼎边做夏习俗的由来

从鼎边糊传说来看,“做夏”吃鼎边,意义更深一层。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处处受到当地人民拥戴与欢迎。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一路上打了好几个胜仗,决定在此地休息半天。南郊的老百姓早就将家里好吃的东西集中在一起,以便慰劳三军。料想不到,从长乐方向又闯出一股倭寇向福州南郊扑来。戚家军紧急集合准备迎战。

乡亲们正在烧菜煮饭办酒席,准备庆功,但已无法开席了。不知是谁出了个主意,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等一股脑儿混煮成高级清汤,涮米浆于锅边,不消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出来了。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不消两个钟头,把倭寇全部消灭在海边。“做夏”吃鼎边糊,缅怀民族英雄,也有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此外,福州人在立夏还会进行一些活动,如称体重(一种传统习俗,古时立夏日有“称人”之俗,到立秋再秤,看经过苦夏,瘦了多少)、迎夏(旧时帝王要率文武百官举行“迎夏”仪式,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等。这些活动不仅是对美食的享受,也蕴含了对家庭安康、社区和谐的祝福,以及纪念历史人物和文化传承的意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d2cf17fbcca070229d4ce2f858e8d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