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荣誉会长(原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275)
中华经典诗词要传承更要发展
钟振振
中华经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最优秀的一部分。传统文化要传承更要发展,经典诗词也不例外。
此次中华经典诗词论坛在河南,在巩义举办,特别有意义。河南,巩义,一点也不夸张地说,是最有资格举办此次讨论会的地方。
为什么这样说?有什么依据?当然有。
现当代,一提到经典诗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唐诗宋词”。宋词虽然也很好,但“人气指数”还是不能与唐诗相提并论。唐诗是中国自《诗经》《楚辞》以来的又一座送入云霄的诗歌高峰。好,咱们就拿唐诗说事儿。
首先,在诗歌创作方面,唐代河南诗人的成就,全国其他各省市自治区,无与伦比。
巩义是诗圣杜甫(还有他的祖父,唐代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家乡。河南还出过宋之问、沈佺期、王湾、崔颢、祖咏、李颀、刘长卿、岑参、元结、韩翃、刘方平、李益、王建、韩愈、刘禹锡、孟郊、李贺、元稹、白居易、李商隐、郑畋等唐代著名、知名诗人(他们或为河南籍,或青少年时期家居河南)。唐诗中的经典,他们占了很大的比重。仅以《唐诗三百首》为例——《唐诗三百首》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最流行、传播最广的唐诗选本。全书选了77位诗人的311篇作品,其中河南诗人23位,在入选诗人中占了将近三分之一;而河南诗人入选的作品120多篇,在全书中占了将近五分之二。入选作品最多的诗人是杜甫,38篇,一人入选的数量便占了九分之一。再加上李商隐,22首,共60首。仅他们两人,入选的数量便占到五分之一。入选诗人、诗作,这两个数字,都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冠,遥遥领先。
其次,在诗歌理论,特别是诗歌发展史观、诗歌创作主张方面,唐代的河南诗人也有突出的贡献。
由于发言时间有限,关于诗歌发展史观,仅举杜甫为例。杜甫在他专门论诗的《戏为六绝句》中,提出了“不薄今人爱古人”。“爱古人”,就是“传承”;“不薄今人”,就是“发展”。他既不“厚古薄今”,也不“厚今薄古”;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他的诗歌发展史观,无疑是全面而正确的。
关于诗歌创作主张,仅举白居易为例。白居易在写给挚友元稹的信——《与元九书》中,指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虽然其文字之所谓“诗”是特指《诗经》,但其意义并不局限于《诗经》一书,也可以说是他对整个诗歌创作的看法。他用植物来打比方,树根是情感,树苗是言辞,花朵是声韵,果实是内容、意义。不啻是说,诗歌创作,情感与内容意义比言辞与声韵更重要。在这封信中,他还主张“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上要以诗补察时政,下要以歌泄导人情。主张“风雅比兴”,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也有借鉴意义。
第三,在唐诗——唐人的“当代诗”的经典化方面,唐代的河南诗人也功不可没。
杜甫在世时,还没有多少人认识到他的诗歌的文学史价值;他在诗坛的地位,还不像后来那么高。他和他的作品的经典化,得力于中唐的元稹和韩愈。元稹在应杜甫之孙杜嗣业之请而撰写的《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中,高度评价杜甫“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初唐沈佺期、宋之问),言夺苏李(西汉苏武、李陵),气吞曹刘(东汉曹植、刘桢),掩颜谢(南朝宋颜延之、谢灵运)之孤高,杂徐庾(南朝陈徐陵、北周庾信)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昔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当时诗坛还有一些人贬低李白、杜甫,韩愈在其《调张籍》诗中抨击他们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以上浅见,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并不是我到了河南,为了讨东道主的欢喜,特意恭维。我衷心希望河南暨巩义的诗人、学者朋友们,传承、发展唐代河南诗人的优秀传统,在当代诗词创作方面、当代诗词理论方面、当代诗词的经典化方面,都能够继往开来,发扬光大。也衷心希望全国的诗人、学者朋友们,都能够这样做。
传承,是我们最起码的责任;发展,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更高要求。传承,是珍爱并保护好中华诗词传统文化这棵老树,让“老树春深更着花”(顾炎武《又酬傅(山)处士次韵》诗二首其二);发展,则是栽种当代诗词的新树并使之成林,以期“新花满新树,新月丽新辉”(南朝梁鲍泉《奉和湘东王春日诗》)。
今天,人民大众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人们对于精神生活,对于学习和文化的需求,于是突出出来。当前全国范围内的“诗词热”,“诗词人口”的爆炸性增长,正是这个需求的表征之一。早在三年新冠疫情之前,全国在写诗词的人数便已经突破了400万。搜韵网开发有诗词格律检测软件,使用者是要用ID注册的,故统计出来的这个数字较为可靠。实际上,诗词格律已经过关的作者并不需要用此类软件;还有许多年纪大的作者不会使用此类软件。加上这两部分人,可以相信,目前全国在写诗词的人数,至少应在500万以上。低调地说,假定这500万人每年人均创作6首(每两个月创作1首),那也是3,000万首。除以365日,则平均每天都会有大约8万多首诗词问世。而《全唐诗》加《全宋词》也不过才8万来首。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每天的创作,就相当于一部《全唐诗》加一部《全宋词》!又假定这每年的3,000万首中,只有万分之一的佳作,那也是3,000首,5本《唐诗三百首》加5本《宋词三百首》的体量!
当然,只从当代诗人和当代诗词创作的数量来讨论“中华经典诗词的传承和发展”,有人会质疑的:当代诗人词人,以及他们所创作的诗词,数量够多,称得上“传承”,也称得上“发展”;但当代诗词有“经典”吗?能“经典化”吗?
我从事古典诗词的教学与研究,已经四十多年了。从事诗词创作的时间更长,六十多年。从事当代诗词的评论和评选,时间短一点,但也有三十来年。我读过的古代诗词和当代诗词,或许比一般人多一些。根据我的经验,我认为当代诗词确有“经典”,也一定能“经典化”。前提是要给时间让它们“沉淀”,要有足够多的“伯乐”来把“千里马”挑出来。“经典化”的工作,不是少数人、短时间便可以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批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并持之以恒。当务之急,是披沙简金,煮海为盐,编选各种高质量的当代诗词选本,撰写一批批高质量的评介、鉴赏当代诗词精品的文章,并在此基础上,编写出高质量的当代诗词的文学史。
央视的“诗词大会”,已经办到第8季了,收视率居高不下,且经久不衰,可喜可贺。忝为学术总顾问之一,我希望它向“诗词创作大会”的方向前进,不要停留在“诗词背诵大会”的阶段。因为“背诵古诗词”,只是“传承”,还不是“发展”;只是记忆力的PK,不是创造力的PK。节目组曾经部分采纳过我的建议,设置过一个“诗词接句”的环节。我从古诗词经典中挑了三句,让全国的观众接写下句,优胜者可以参与节目的录播。我挑的第一句就是清人赵翼《论诗》诗里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原诗全文是:“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挑这句的目的就是希望“诗词大会”能向“诗词创作大会”迈进。我在主选最佳接句的过程中,读到一位观众的接句“我辈登临正少年”,顿觉眼前一亮,立即将它定为首选。好在哪里?好在“文化自信”,当仁不让,气盛言宜。如果所有的中国年轻人都有此壮志,何愁中华民族不秀出于世界民族之林,何愁当代中华诗词不能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更发展成为新的经典!
作者/钟振振 编辑/冯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