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培养大批人才,还需要引进大批人才,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2020-02-18   教育思享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一个巨大的人情社会,有着十几亿的人口,但是许多人却都有一个认知,那就是中国的科研似乎缺乏高顶尖人才。

有人说,是我们产业的问题,有人说是时间问题,还有人说是不重视科研,年轻人追星……似乎许多人都在寻找这背后的答案,希望中国越来越富强。

不过,还有人会发现,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不少的科研人员回到了中国,这其中不乏顶尖的科学家。比如:姚期智院士,他是世界现代密码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图灵奖获奖者。姚期智院士的回国,还为国家带来了一批顶尖人才,而这些年在清华创办了姚班和智班,培养了许多优秀高尖端人才,不少成为了计算机专家。

但是,尽管培养了大量人才,尽管在大量引进人才,甚至是有科研人员回国,但是我们为什么总是还觉得中国高尖端人才不够用,总有人在说中国人才流失的问题,那么到底中国科研缺了什么?

对比中西方,其实中国人非常聪明和睿智,甚至在很多方面都十分优秀。

在几千年前,“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这样远见卓识,绝对在世界上极为罕见,其产生的意义更是非常巨大,而这样的大智慧便出于几千年前的中国。还有四大发明,以及缔造了五千年文明,其中不乏智慧,这都证明了中国人的优秀。

因此,中国高尖端人才的缺乏与中国人的“科研天赋”好坏无关。或许我们与西方科研的差别,除了我们踏入现代化的时间段太短外,恐怕与人情有着莫大的关系。

可能有人要为之辩解,中国是充满人情味的国家,这绝对不是缺点。

诚然,若是普通民众有人情味,那绝对是一件好事,而且若是撇开熟人的人情味,或者说是当陌生人与熟人站在一起,能够站在公正上讲人情味,或许才是正确的人情味。不过,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样的状态太过于理想,根本不现实。

然而,西方也不是没有人情,更不是没有人情味,而是并没有中国人这么看重人情,他们更注重的是让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这一点,在科研上极为重要。尊重人才不是一句口号,尊重人才就要尊重人才的成果。而这恰恰就表现在了如何衡量一个人才,让优秀人才走上重要岗位,更要求摒弃人情。

多数情况下,优秀的理工男,往往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上,他们很多人因为钻研技术,而缺少了一些人情世故,但是他们最应该是摘果实的人,这样他们才能更加安心地搞科研,中国才能从本土走出更多热爱科研的高尖端人才。

或许科研上应该抛开人情味,抛开人情关系,用科研实力说话,那么或许科研人员的精力会更加集中在科研上,让更优秀的人才进入领导岗位,这样相信中国的未来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