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墨就是毛笔所含的水和墨较多的情况下,在落笔书写时,墨超过了行笔的痕迹向外扩张。涨墨法就是对涨墨在书法创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方法的总结。涨墨技法是依靠笔法的轻重缓急,使墨在宣纸上自然晕化,表现出丰富的书法质感。书法创作中大量使用涨墨技法的首推明末清初的王铎,可以说他的涨墨技法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王铎在封建社会的名利场中可以说是命途多舛.但在书法艺苑里却是一个幸运儿。涨墨效果与书写材料有极大的关系。生宣纸的原料为青檀皮纤维和沙田稻草纤维,纤维细胞壁上大量的皱纹是青檀皮韧皮纤维所特有的,这些皱纹可能对润墨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在"皱纹区"可以容纳、滞留一些细小微粒,帮助吸附墨汁:另一方面,皱纹的深浅导致吸墨的不均一性,从而使墨色有了浓淡多变,层次丰富的效果。 于是"涨墨"的表达有了材料基础。
"涨墨"形式在书法上徘徊不前的状态下,篆刻的出现推动了"涨墨"正式登上书法舞台。篆刻在万历年间成为备受青睐的艺术,随着适于篆刻的青田石及福建寿山石的发现及大量开采,使得文人能亲手治印。只有文人们亲自参与了刻字过程,文字的"残破"形式才不光有视觉感知,而且还赋予了运动感知,这是以前刻碑或刻字过程只有无名刻工完成而无文人参与所达不到的,这样"残破"形式才可能被重视。
残破使人联想到古器物上文字形态,进而产生历史沧桑感;再加上用刀在石头上刻印本来就会使线条有些残破,突出自然属性,而且实践证明残破使印章的布局有了更好疏密感,于是"残破"的文字形式或审美形式很快被世人所接受。
通过万历年间文人及印刷出版业的努力,使更多的人能欣赏到篆刻艺术,残破文字形式有了广泛的基础。"涨墨"的文字形式和残损的篆刻印文文字在表现良好的疏密感体现材料的自然属性上发生直观的同构,且又在运动感知上发生了深层次的同构,这在当时很多的文人观念中成为可能,于是"涨墨"正式登上了书法创作的舞台。当代的林散之、沙孟海等等,都能在其书法作品中找到明显"涨墨"的痕迹,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书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