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小嘴,咬人的魔鬼!
丁香妈妈经常收到很多爸爸妈妈的留言:丁香妈妈,我家娃爱咬人该怎么办?
我睡着,她醒了,没人陪他玩,就把我咬醒了,还有血印。
每次喂奶和上刑一样……
别的小朋友拿了 TA 的玩具,冲着人家的手就咬!
更头疼的是,爸爸妈妈明明是“受害者”,却不知道到底该不该管?
不管吧,孩子就会像小野人一样动不动来一口,不礼貌也不卫生。管吧,他好像咬得更厉害了,到底该怎么办呢?
今天我们请来拥有 10 年幼儿园教学经验的常润老师,针对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生理发育特点,跟大家一起找找孩子咬人的原因和方法。
我们都知道,发烧是身体遇到问题的信号,盲目退烧是不行的,要先搞明白究竟为什么发烧。
孩子爱咬人也是如此,其实是娃向大人发起的“沟通”信号。大人只有搞明白孩子为什么咬人,知道他们想说什么,才能“对症下药”。
难受的长牙期
开启咬咬咬
“我正在长牙齿,好难受”
长牙的不适和疼痛,会让宝宝进入咬咬咬的模式。这种情况中咬的行为伴随长牙规律地出现,最容易判断。
一般情况下,宝宝 6 个月左右会开始长牙,2 岁半的时候牙齿会全部出齐。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爸爸妈妈们可以根据宝宝长牙的时间、顺序作出判断。
孩子在长牙的时候,不仅特别爱流口水,常常无缘由地烦躁,会在吃奶时咬妈妈的乳头。
哺乳时被咬疼,妈妈们千万不要忍着,要抽出乳头,好让宝宝知道这样妈妈不舒服,通常孩子会换个方式吸乳。
长牙期的宝宝还爱咬玩具,这是他们在想办法缓解牙龈肿胀疼痛的感觉,家长应及时引导宝宝哪些东西可以咬,比如牙胶等,并把这些东西放在他的手边。
如果宝宝牙难受,磨牙饼干是个很好的选择。牙齿生长也不是一直在生长,是有阶段性的,你会发现孩子一阵子很想磨牙,看到什么都想往嘴里放,那估计就是又一阶段的长牙了。
充满好奇的口欲期
咬咬更享受
“啊咬咬好舒服~”
18 个月以前的宝宝处于口欲期,吸吮、咬、咀嚼等口腔活动能给他们带来满足和快感。
这个时候的宝宝使用嘴巴探索世界,所以任何东西他们都想要尝尝,咬咬来确定这是个什么玩具。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处于口欲期的宝宝“下嘴”时轻时重,时啃咬时吸吮。宝宝在咬人的时候,并不太关注咬的对象,和对方没有目光交流,而是关注咬的感觉,像是进入一个放空的、享受的状态。
孩子口欲期喜欢咬,可以提供卫生、安全、可入口的婴儿玩具,引导孩子用适当的方式缓解牙龈的不适。不要批评宝宝咬人的行为,因为宝宝其实并不知道这个行为叫“咬人”,他们只想缓解牙龈不适。
不同口感的食物、尤其是爽脆口感的健康食物作为加餐,也能有效消退咬人的行为。
过度的刺激
让宝宝难以承受
“太兴奋了吧!但我好累哦”
过度刺激是指孩子经历的感官体验超过了大脑所能承受的范围。
比如当环境过于喧闹,声光、温度、外界互动等各种刺激过于强烈,孩子一边特别兴奋、一边感到很疲惫,又没有能力自我平复,就会出现咬人、打人等类似发脾气的行为,并伴随着哭闹。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通过调整环境中的刺激因素,来预防咬人的发生。
比如,注意调节电视和音乐的音量;使用更自然的木色、沙色、绿色、浅蓝色来布置孩子的房间, 避免在宝宝休息的空间选择过于鲜艳的墙面、花哨的壁纸或窗帘。
同时,外出时选择科学舒适的游戏场所或自然环境。动静结合地安排一日活动,不要让孩子长时间处于过度压抑或过度亢奋的状态中。
在家中也可以设置一个宝宝专用的“舒适角”,让孩子在特别兴奋或者烦躁的时候,知道去哪里放松也很有帮助。
咬一咬妈妈
就能得到关注
“妈妈妈妈看看我呀”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 2 岁左右,孩子的社交兴趣与日俱增,但语言能力和社交经验不足。
他们不知道如何发起和爸爸妈妈的互动,或者找不到更有效的获得大人关注的方式。于是通过咬的方式和妈妈玩、或者通过咬的方式“唤醒”妈妈的注意。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这种情况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宝宝咬完了之后,常常会盯着妈妈的眼睛看有没有效。
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们可以教孩子专属的“呼叫方式”,比如扯扯衣角、拍拍肩膀等。
同时也要注意,家里人有没有特别爱关注和纠正孩子的咬人行为,让孩子养成了通过咬人来获得关注的习惯。
小朋友的社交
用咬人来解决冲突
“哼你离我远一点!”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 2~3 岁之间,孩子不再满足于平行游戏,而想要和小伙伴一起玩,但由于尚未建立社会规则意识,语言不足没法商量着玩,于是就会出现很多冲突,继而用咬人解决冲突和表达自己。
比如不想让别的孩子离自己太近、抢夺一个玩具、或者因为别人不听自己的而生气,都可能会导致咬人的行为。
注:平行游戏指幼儿看起来坐在一起玩相同的玩具、相似的游戏,但其实他们是各玩各的,不会想要影响他人的活动,彼此互不相关。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在与小伙伴交往时,预防咬人行为至关重要。
如果发现冲突开始出现,大人应该及时介入并引导。例如发现两个小朋友抢玩具,可以引导他们“交换、轮流、或者再找一个”,知道两个人都想玩一个玩具的时候,能怎么办。
即使咬人行为已经发生,也不算太晚,我们可以采取措施来阻止宝宝再次咬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先理解被咬孩子的情绪,同时提供合适的处理方式。
第一时间查看被咬的孩子,然后告知对方稍等我一下我们会回来处理的,把自己孩子抱离一点(目的是躲开人群,尊重孩子)去告诉他,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是不能咬人。我们需要对咬人的这件事道歉,再陪同孩子一起回来道歉。
“小朋友,你还好吗,疼吗?阿姨 / 叔叔很抱歉,对不起。”
以此示范共情,让孩子知道,被咬是一件很痛的事情,而且你在乎的是每个人的安全,而不是自己的面子。如果第一时间关注咬人的孩子,去批评、责骂,只会强化咬人的行为。
最后,我整理了几个问题,大家如果正在为宝宝咬人而头疼,先把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写一写,试着先找找孩子咬人背后的需求,再做出正确的应对方法!
宝宝年龄
和妈妈每天相处的时间长短
和妈妈在一起时做的事情
咬人的频率(每小时?每天?每周?每1~2周?)
咬的轻重
最常和最不常出现的一日或一周环节和场合
导火索一般是什么
以及宝宝咬人之后大人通常怎么应对,有没有教他合理的表达方式,怎么教的等等。
宝宝爱咬人,是宝宝发起沟通的信号。很多时候,大人却并没有在意信号背后的含义,直接转向对“咬人”这一行为作出反应。
玩笑般地咬回去、打回去,或者给娃贴标签(比如批评孩子不听话),这类“下猛药”的方法都是没有用的。
不仅没用,还会加剧孩子的兴奋、恐惧或焦虑,遇到任何问题只会用“咬”来解决。
要知道,任何一个行为的养成和消退都需要时间。
本文专家
常润
合作专家
美国范德堡大学儿童发展硕士
宋鸽
审核专家
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
5 年以上教育与心理学研究经验
策划制作
监制:美丽
排版:月饼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