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人考:刘德秀(4)

2023-09-09   小楼听雨诗轩

原标题:宋词人考:刘德秀(4)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荣誉会长(原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编者按:

本文是钟振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宋词人年谱、行实考》(项目批准号17ZDA255)的阶段性成果。

宋词人考:刘德秀(4)

贺新郎·西湖

[宋]刘德秀

雨沐秋容薄。莹湖光、琉璃千顷,浪平如削。步绕湖边佳绝处,时涌琼楼珠阁。记一一、经行皆昨。十万人家空翠里,借姮娥、玉鉴相依约。卷雾箔,飞烟幕。〇天机云锦才收却。放芙蓉、岸花十里,翠红成幄。向晚买舟撑月去,笑引银汉共酌。醉欲起、骑鲸碧落。试唤坡仙哦妙句,问淡妆、此夕如何著。只云月,是梳掠。

刘德秀,自号退轩。生于高宗绍兴五年。孝宗隆兴元年至孝宗乾道三年,南康军司户参军。约乾道九年至孝宗淳熙三年,桂阳军军学教授。六年至九年,提领户部犒赏酒库所干办公事。

淳熙九年(1182)二月至十二年(1185),宣教郎、知潭州长沙县。

宋·佚名《刘公行状》曰:淳熙九年二月,以举员开改宣教郎,知潭州长沙县。

按,“以举员开改宣教郎”,此句似有讹误及脱漏,或当作“以举员关升,改宣教郎”。

宋·曾维瑱《刘公墓碑》曰:淳熙九年二月,以举员改宣教郎,知潭州长沙县。

又《退轩先生传》曰:提领户部犒赏酒库。知长沙。

宋·周必大《文忠集》卷一八七《书》二《书稿》二有《新长沙宰刘仲洪德秀》(淳熙十年)。

按,“宰”即“县宰”,宋时“知县”“县令”之习称。

淳熙十二年(1185)至十五年(1188)九月前,知潭州湘潭县。十三年(1186)二月,阶官转奉议郎。

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一一三《淳煕荐士录》曰:刘德秀,议论古今,切于世用。郑榜。京官。今知湘潭县。

按,“郑榜”,谓乾道五年郑侨榜。刘德秀乃隆兴元年木待问榜进士,非后二科之郑侨榜。杨万里此《录》误记。

杨万里之子杨长孺跋此《录》曰:淳煕乙巳,诚斋为吏部郎中,时王季海为丞相。一日,丞相问诚斋云:宰相何最急先务?诚斋答丞相云:人才最急先务。丞相云:安得人才而用之?诚斋取笔疏六十人以献,随所记忆者书之。退而各述其长,上之丞相,此卷是也。稿藏于家,杂然而书,初无先后之序,皆无优劣之意。

“淳熙乙巳”,即淳熙十二年。

“王季海”,王淮,字季海,南宋名相。

“湘潭县”,即今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卷二六《荆湖南路·潭州》曰:中,湘潭县。

宋·佚名《刘公行状》曰:淳熙十三年二月,磨勘转奉议郎。

宋·曾维瑱《刘公墓碑》曰:淳熙十三年二月,转磨勘奉议郎。

按,“磨勘转奉议郎”是,“转磨勘奉议郎”非。

淳熙十五年(1188)九月至光宗绍熙元年(1190)十二月,承议郎、四川制置安抚使司参议官。

宋·佚名《刘公行状》曰:淳熙十五年九月,转承议郎。以左正言章颖所辟,差充四川安抚制置使司参议官。

按,据《宋史》卷四〇四《章颖传》,章颖未尝任“左正言”及“四川安抚制置使”。辟刘德秀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司参议官者,实为京镗。详见下文。

宋·曾维瑱《刘公墓碑》曰:淳熙十五年九月,转承议郎。差知四川安抚制置使司参议官。

又《退轩先生传》曰:知长沙。四川参议官。

按,“差知四川安抚制置使司参议官”,“差知”语不甚通,当从《行状》作“差充四川安抚制置使司参议官”。

宋·曾丰《缘督集》卷五《送参议刘仲洪就京制置辟入蜀赋二章赞其行》诗其一曰:蜀屈严君子,先声到处惊。幕中添老杜,关外得长城。渭上屯田便,山西买马平。愿言宾与主,无立小功名。

其二曰:江西清绝处,频赏厌还休。快作坤维去,闲为丙穴游。百牢山倒拔,三峡水横流。未有人收拾,公其与笔谋。

按,京镗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辟刘德秀为参议官,故曾丰赋此二诗,为之送行。

“蜀屈严君子”,“屈”,委屈,为有劳之义。此句犹言:到蜀地去任长官,有劳严君挺之的儿子了。严挺之为盛唐名臣,其子严武,两度任剑南节度使,治蜀甚有威名。严武在蜀,辟杜甫为节度参谋。杜甫曾醉登严武之床,瞪视严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曾丰诗乃以严武比拟京镗。四川安抚制置使,相当于唐代的剑南节度使。

“幕中添老杜”,以杜甫比拟刘德秀。德秀在京镗幕府任参议官,略同于杜甫在严武幕府任参谋。

“坤维”,西南方。此指四川。

“丙穴”,四川、陕西皆有丙穴,产嘉鱼。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诗曰“鱼知丙穴由来美”。

“百牢山”,在今陕西勉县西南,山有百牢关,为蜀道之险隘。杜甫《夔州歌》诗曰“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唐险过百牢关”。

(未完待续)

作者/钟振振 编辑/冯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