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一架蓝绿涂装的C919大飞机飞跃香港维多利亚港。这是国产商用飞机首次翱翔在香港上空。
在人类飞行120周年之际,我国自主研制的喷气式客机C919和ARJ21抵达香港进行首次访问,体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意义。
C919飞跃香港上空(摄影:高瀚)。
事实上,百余年前中华民族的航空事业与现在的粤港澳大湾区“缘分”颇深——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制造的第一架飞机“飞行者一号”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试飞成功,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了动力航空飞行时代。
1909年9月21日,来自广东恩平的冯如在美国奥克兰南郊驾驶“冯如1号”飞机试飞成功,中国人飞天梦圆。
实际上,中国的近代航空事业始于清朝末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洞开,西方的现代科技涌入古老的中国,与航空相关的技术便是其中之一。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早期的航空探索,半数以上与现在的粤港澳大湾区有关。
开风气之先
01
大湾区与航空的缘分要从一张图说起。
这张时局图,相信很多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朋友都见过。而谈到它的作者是谁时,可能很多人就不知道了。如果再说到作者与航空的关系,知道的人可能就更少了——
这张图的作者名叫谢缵泰,祖籍广东开平,出生于澳大利亚悉尼的一个华侨家庭。父亲谢日昌是太平天国旧将,也是洪门天地会的长老,三合会元老,旅居澳大利亚后还是当时澳大利亚中国独立党的领导人之一。
谢缵泰受父亲的影响,在12岁时就立誓:
“长大后一定回到故国,尽我所能,驱除鞑虏,复兴中华。”
16岁时,谢缵泰随家人迁至香港居住,1892年3月,他和杨衢云等有志青年,在香港创立了爱国进步组织“辅仁文社”,1895年春,他又参加了孙中山、杨衢云等人组织的中国近代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谢缵泰是务实的革命家。他除了直接策划、参与了广州起义、惠州起义之外,更是倡导科研救国。因此,当19世纪末世界各国掀起设计制造飞艇热潮时,他也投身其中。
从1894年开始到1899年设计完成,谢缵泰将其制造飞艇命名为“中国”号。这艘飞艇采用铝为主要材料,在气囊之下悬有艇身。由船首、船尾和轮面3个用发动机驱动的螺旋桨推进,体现了回旋运动的升降原理,解决了当时飞艇的航空技术问题。
据说,他曾把飞艇设计图纸寄给荣获巴黎武器展览奖的英国著名枪炮专家马克沁,当时世界上许多报刊刊登了他的飞艇设计方案,轰动一时。后来,他把图纸和说明书寄给了他的英国好友墨克西,由好友将飞艇建成并进行展示。
如果说谢缵泰还只是将航空探索停留在飞艇之上,冯如则更进一步。冯如1883年出生于广东恩平,12岁随舅父吴英兰去美国旧金山做工。在美国,冯如认识到美国的富强在于工业化,于是,他有了到工厂做工、学习机器的想法。然而,美国社会自19世纪70年代便开始大肆排华,华人要想进入美国工厂做工并不容易。直到1901年,冯如才从旧金山辗转来到纽约,进入美国的工厂工作。
从此,冯如开始白天工作,晚上攻读数理化、机器制造等方面的书籍,一段时间以后,冯如已经能参与制造抽水机、打桩机等机械。
他制造的无线电发报机,电码灵敏准确,深得美国人喜欢。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这两件事让冯如下定决心要搞中国人自己的飞机。他曾对自己的助手朱竹泉说,
“日俄战争,大不利于中国,当此竞争时代,飞机为军事上万不可缺之物……倘得千数百架飞机,分守中国港口,微特足以固吾圉,并足以慑强邻矣。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
1909年9月,美国报纸头版刊登冯如试飞事迹。
在当地华侨的资助下,冯如于1907年在旧金山以东的奥克兰设立飞机制造厂,1909年正式成立广东飞行器公司,任总工程师。
冯如在1909年9月21日取得首飞成功后,又参考寇蒂斯“金箭”和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制作了第二架飞机,1910年10月至12月,冯如驾驶它在奥克兰进行飞行表演,同时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恰好此时,孙中山在美国奔走寻求华侨支持,特意前来观看,并激动地赞勉说:“吾国大有人矣!”。
1911年2月,冯如谢绝美国多方的聘任,带着助手及两架飞机回国,他们计划首先在香港和广州进行飞行表演。1911年3月,冯如携带两架飞机零件和制造设备到达香港,早已知晓冯如身怀绝技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张元济便向清廷举荐,两广总督张鸣岐专门派“宝璧”号军舰前往迎接。到达广州后,清政府为其在现今的广州天河燕塘地区划定飞机制造和飞行场地,但后来张鸣岐得知冯如与孙中山多有联系,对他产生了怀疑,于是干脆拒绝了他进行飞行表演的要求。
此后不久,广州发生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冯如毅然参加了革命军,被委任为飞行队长。但很可惜的是,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进行飞行表演时不幸失事牺牲,被追授为陆军少将,遗体安葬在黄花岗,并立碑纪念,被尊为“中国首创飞行大家”。
除了中国人自己的飞行探索,因香港、澳门两地当时已处于英、葡两国的殖民统治下,因此外国飞行家在现今大湾区地区多有商业类表演活动。
比如最早在香港驾驶飞机飞行的人,便是比利时人查尔斯·范登堡(Charles Van Den Born),他于1911年2月28日带着3架飞机抵达香港,于当年3月18日驾驶以当时港督女儿的名字命名的一架Farman IV双翼飞机“旺达”号(Wanda)起飞,而此前20年的1891年,来自美国的鲍得温兄弟(Charles Baldwin & Thomas Baldwin brothers)也在香港完成了香港的首次气球飞行。
巧合的是,1911年4月8日,查尔斯·范登堡从香港转至广州燕塘进行飞行表演,同盟会会员温生才预判时任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会去观看,为了减少黄花岗起义的阻力,温生才在附近茶馆埋伏,后来果然看到有军队护着一座八抬大轿过来,并有人喊:“提督大人来了!”温生才于是冲到轿前,持枪将轿内之人刺杀,只可惜,轿内被击毙者并不是李准,而是广州副都统孚琦。
此事发生后,两广总督张鸣岐、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开始加强戒备,各自调兵入城,给后来的黄花岗起义带来更大困难。有说法认为,张鸣岐对冯如先热情而后猜忌,也与查尔斯·范登堡这场飞行表演上的刺杀有关。
报国于长空
02
通过前文的三段故事,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大湾区早期的航空探索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参与者多为心向革命的广东爱国华侨;
二、航空探索多与革命组织和活动有关联;
三、香港因其特殊位置成为许多航空探索事件的发生地。
对此,孙中山归纳性地提出了“航空救国”的理论,这也为辛亥革命前后大湾区的飞行探索定下了主基调。
1915年孙中山在日本创办飞行学校,组建讨袁飞机队,其中有胡汉贤、刘季谋、李赦、马超俊、李文耀、姚作宾、万杰、陈肆生、韩鲲、马少汉、曾更谟等人,他们大多为广东籍华侨。
孙中山常到该校视察,以“航空救国”的思想激励学员,并阐述飞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强调“飞机是未来战争决胜的武器”,提高大家对飞机在战争中重要地位的认识。
事实上,从1911年冯如回国后,有大量华侨陆续从海外携飞机归国,在孙中山“航空救国”思想的感召下,参加中国的航空建设事业。
这些华侨多半祖籍地在如今的大湾区,特别以香山(包括今中山市、珠海市和斗门区)和五邑(包括今江门市管辖的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四县)为多。据不完全统计,在1911年到1945年的34年间,从事航空事业的香山籍华侨有100多人,五邑华侨有145至160人。在广东省所列的10位航空先驱中,仅香山籍就有4人。
比如生于旧金山的广东开平人谭根,1910年携带自制的船身式水上飞机在美国参加万国飞机制造大会,获水上飞机组第一名,被誉为中国水上飞机设计制造第一人。1914年回国,被孙中山委任为中华飞行队队长。1915年7月,又奉孙中山之命在广州筹建广东航空学校,任飞行部主任。
生于夏威夷的广东香山人杨仙逸,毕业于夏威夷大学,美国加州哈里大学机械专修科、美国茄弥斯大学航空系,领有美国飞行会证书。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3年集资在檀香山创建了“中华飞船公司”,1918年,他又在旧金山与蔡司度、陈应权、高廷槐等筹建“图强飞机公司”。
同年,孙中山电召杨仙逸回国,1923年7月,杨仙逸与广东归侨黄光锐等人造出了以宋庆龄英文名命名的飞机“乐士文”号,试飞时,宋庆龄也登机乘坐,在数万人的欢呼声中,黄光锐驾驶飞机升空,成为中国航空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事件。
1928年冬,归国华侨、广东香山人张惠长带领杨官宇、黄毓沛、杨标三人,驾飞机“广州号”经汉口、南京、北平、沈阳,转往天津、上海返回广州。此次全国长途飞行是中国航空事业的第一次,曾一度掀起了全国的“航空救国”热。
而对于红色航空来讲,大湾区同样是重要的发源地之一。红色空军的首批飞行员冯达飞是广东省连县人,1924年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后留学苏联学习飞行和炮科。
1932年4月,红军在福建漳州缴获两架飞机,修好的一架被命名为“马克思”号,冯达飞便是它的飞行员。冯达飞于皖南事变中被俘,坚贞不屈,于1942年6月8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毛泽东主席得知此事后,连声叹息:人才难得,可惜!
广东汕头人郑德,曾考入广东航空学校第五期学习飞行,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夏,受周恩来同志派遣到新疆从事航空训练领导和教育工作。1940年9月,奉命撤回延安途中被国民党扣押,在监狱中受尽严刑拷打,坚贞不屈,1942年7月英勇就义。
现存北京航空博物馆的两航起义长机,隶属于“央航”的“空中行宫”(康维尔-CV240型)XT610号飞机。1950年7月底,它被命名为“北京”号,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后来均由两航起义功臣潘国定驾驶,参与了新中国民航1950年的“八一”开航、1955年首航拉萨等飞行任务。
1915年5月28日出生于香港的潘国定,祖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1938年毕业于美国冠蒂斯礼航空工程学校。1939年毕业于圣玛丽亚飞行学校,同年回国。潘国定回国后在中航担任正驾驶员期间,曾参加过著名的“驼峰航线”飞行,进行过中印西北航线试飞。
1949年,潘国定在香港参加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两航”起义。他起义时驾驶的CV-240型610号飞机在1950年7月29日被命名为“北京号”,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北京”两字醒目地涂在机头。
尾声
03
查尔斯·范登堡当年完成香港地区首次飞行飞机的1:1复制品:沙田精神号。
而今年12月12日下午,注册号分别为B-3322和B-001F的ARJ21和C919先后降落在香港国际机场,机场以水门礼迎接。
有趣的是,香港国际机场一号航站楼里,有一架查尔斯·范登堡当年完成香港地区首次飞行飞机的1:1复制品,如果飞机间能对话,真是想听一听它和ARJ21、C919间的聊天——或许它们会聊聊冯如,聊聊如今的中国航空产业,聊聊那段属于大湾区的航空探索岁月。
排版:陈奕煊
策划 | 文案:王静宇
编审 | 监制:武晨、王兰
看航空融媒体工作室出品
点击卡片即可获取全文
C919已到香港,2023的航图又更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