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历史的女人——第1112期)
秦始皇与其母亲赵姬,都是颇具争议的人物。
有一件事,正好成为两人值得争议的一个焦点:那就是秦始皇囚禁生母。
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开历史之先河,自尊始皇帝,其生母赵姬的身份自然跟着水涨船高,一跃成为皇太后。
按说赵姬已被尊为皇太后,随着其地位和身份的变化,她也该注意的言行了,毕竟在秦始皇没有立皇后的前提下,皇太后具有某种“母仪天下”、为天下女子做表率的榜样作用——这不仅是她自身的需要,对于儿子秦始皇刚建立的帝国稳固也是极有帮助的。
但是事情并未如此进展,若论原因,可能是皇太后虽然是外貌漂亮的女子,而且还是一位歌舞不错的艺人,但其偏科严重,文化素养比较低,没什么内涵。此外,秦国推崇法制,儒家的伦理学说比较边缘化,还没有形成足以影响当时帝国社会的比较强烈的伦理概念。
因此在物质条件极其充裕之后,赵姬很无聊嘛,加上自我修养差,就胡搞起来,淫乱后宫。先是与吕不韦,但吕不韦毕竟是一位有见识的大商人,他懂得根据形势进退。因此,吕不韦看到情势有变,就筹谋想全身而退,不再与皇太后有肉体瓜葛。
可是吕不韦,害怕得罪秦始皇,但也怕直接与赵姬断绝来往得罪赵姬,于是这位狡猾的商人就干脆给皇太后又找了一个伴侣,便是大名鼎鼎的嫪毐。嫪毐年轻英俊,身强体壮,嘴巴灵巧,深得皇太后的宠爱,吕不韦就这样退出了这个“泥沼”。
吕不韦退出之举,并未引起皇太后的怀疑和警觉,可见皇太后不但文化修养差,而且政治觉悟也很低。结果,与新宠嫪毐日夜纵情。如果秘密纵情,或许祸患尚有回旋余地。问题在于,皇太后对嫪毐的骄纵,甚至生育孩子,导致这个年轻人野心膨胀,和朝臣喝酒,醉后炫耀说自己是皇帝的假父。
这不是找死么?
是的。
秦始皇身为一国之君,面对的是天下臣民,岂能背负如此不堪之名?
因此,在秦始皇的震怒之下,其母皇太后,她因淫乱后宫之丑行被逐出咸阳宫,囚于雍棫阳宫。誓与其断绝母子之情,以绝其丑事之牵累。同时,秦始皇还在朝会上,为此事特颁诏书,禁止大臣为皇太后之事进谏,若有违者,必以酷刑惩戒。
尽管始皇帝的命令冰冷刺骨,依然有大臣为此事进谏,当然还在恼怒中的始皇帝也是说一不二,有求者,那就必有酷刑侍候。就这样,先后有27位大臣求情被杀,并且还把被处决者的尸体悬于宫墙,以儆效尤。情况如此严峻,那么他为何还要做第28位求情者?他的结局怎样?
此人叫茅焦,乃齐国之人,才学过人,品行端正,为人耿直,史载说起是“亢直之士”,是秦始皇的官僚队伍中的一员谏臣。史书对他劝谏秦始皇一事,分别都记载在册,可见司马迁对其劝谏之行的认可。
两处史载,分别如下:
第一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茅焦说秦王曰:‘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
第二处是《史记·吕不韦列传》:“及齐人茅焦说秦王,秦王乃迎太后于雍,归复咸阳。”
那么我们就好奇了,为何前面27位大臣劝谏秦始皇,结果都被残杀,而作为第28位谏臣进行劝谏的茅焦,却能活命?仔细梳理,其中因由可能有三个方面:
其一方面是大局问题,秦虽一统天下,但一统之前,列国存续的时间都很长,长则多达数百年,许多东西已经根深蒂固,若想改变岂是一朝一夕之易事?故此,秦始皇的政治才干和行为,时刻都决定着列国的人心。
其二方面是伦理问题,秦虽尚依法治国,但人是情感动物,法律只能惩戒或规范其外在的行为,却不能控制人内在的想法,而道德却可以,因此伦理道德才能深入人心。而伦理道德,以仁孝为最,为列国百姓所看重。
因此,秦始皇作为一国之主,其行为时刻为天下人所注视,若其都不仁孝,又何以令天下人仁孝呢?故茅焦说“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如果列国得知陛下对待生母都尚且如此残忍,那么对待其他人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其三方面是时机问题,秦始皇在茅焦劝谏之前,已经杀了27个谏臣。这27个谏臣里,恐怕把茅焦所说的,都说过了。但是,秦始皇碍于“金口玉言”,以及震怒未熄,所以没有停止惩戒的理由。可能,这时候的秦始皇也处于内心焦虑的一个节点。恰好,此时茅焦出现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秦始皇在接见茅焦之前,还故意拿出之前被杀的27人吓唬茅焦。结果茅焦不惧死,秦始皇乃接见。如果说,秦始皇没有悔悟之心,那还接见个什么,直接把茅焦处死就可以了,或者就算接见,也不必以之前被杀之人吓唬其。
茅焦见到秦始皇后,话说得也比较漂亮。这可能就是话术的区别,茅焦说的内容,前面被处死的谏臣大约都说了,但唯独茅焦能说到秦始皇的心坎里。如同我们在平日,同样是一句话,有的人说了听着是舒服的,而有的人说了让人心生厌烦。
这里面潜藏着一个立场的问题,茅焦对秦始皇的劝谏之言,其立足点,一定是站在秦始皇的角度:那就是这一切事关系到秦始皇的个人名声。茅焦的出发点则是:我这样劝谏的目的,是为了保全大王的名声,而且为了保全大王的名誉,我是连死都在所不惜的。
因此,秦始皇听了茅焦的劝谏才能十分高兴,还赞赏茅焦是仁义干云的高洁之士,并且立即亲自带队到囚禁之宫地把母亲迎回咸阳宫。
茅焦之谏,堪称是古代史上极其成功的一次劝谏之榜样。(文/说历史的女人·不胜寒)
参考资料: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