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鲁迅,上班可不来,高薪照拿!为什么?谈辛德勇之事

2023-01-04   作家方晓莉

原标题:蔡元培:鲁迅,上班可不来,高薪照拿!为什么?谈辛德勇之事

昨日我见朋友圈,有关于与辛德勇教授的文章出现,然后很惊讶,居然头条有关于此话题的产生,然而不知为何,直接以“嘲讽”冠之:然而我察辛教授文章下的留言,并无任何嘲讽,且看到不少读者希望辛教授来自己所在的学校任教,并无看到“嘲讽”!

(辛教授文章。)

(图1)

(图2)

(图3)

(图4)

(截图了辛神读者们的部分回复,这里有二十余所地方院校的读者留言欢迎辛神过去任教或者讲座。)

但我也的确看到,知乎有些回答,谈及学术上还有哪些人值得尊敬,谈及一些社会关系与人脉,但鲜少谈及辛教授本人的学问,至于辛教授是否可以争取应有的荣誉,倒也有人支持的。

我向来不主张,在事情尚无定论之前,将一些东西或者事物或者人,直接给予“定性”,尤其在不够了解对方的基础上,我个人以为这么做,并不妥当。

辛德勇教授,被不少喜爱他的读者们称为“辛神”,这个称号,坦白讲,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因为对我而言,历史属于弱项,在辛教授讲学之前,或者在我看到他作品之前,我从未想过,历史学或者历史课程的教授,也可以如此人性!……这当然不是说从前教授我历史的老师,没有人性,这肯定不是这个意思,过去我的历史老师给我印象很深,我还挺喜欢的,但我并未触及到历史的本质,直到我看到辛教授作品后,我才认识到历史可以如此美妙!……尽管一开始,其实我是被辛教授的文学语言所迷倒,他的文字展现出不一般的优美,一看就是真正读书人的笔风,真正做学问的人应有的严谨态度,文字般若非常高明!

对于这类文字般若的出现,往往也需要实相般若的呈现:也就是说,追寻客观真实是第一要务,我既不愿意听“老生常谈”而墨守成规,且我不愿意“寻章摘句”却不过“斧凿”而人云亦云之句,有些历史经不起考验而妄断。

可以说,在过去的学习当中,我敬畏于钱穆的思想,但是辛德勇教授的出现,他的作品让我意识到:倘若我多年前就看到他的作品,也许我会去读历史学,因为我真正认识到了它的魅力。

辛教授也讲过,喜欢他作品的读者,很多本身并非历史学专业的,所以我认为这很了不起!(很抱歉无法引用原话,但大概意思如此。)这并不是说,非专业者属于外行才喜欢历史,并不是如此,在我所见到的学习历史的朋友当中而推崇辛教授作品的人,不少立意也很高明,对于文字是要求严谨,也喜欢客观真实的人,只不过此前并未去读历史学专业,如果一位教授或者学者可以以本专业的学问教授,知识传播而引发其他人去学习这门课程,去喜爱这门课程,我以为这名学者或者教授是深具学术魅力的,不可等闲视之!

当然,我对于历史的研究,或者文字的严谨,其实还远不如辛教授,尽管我作为网文作家,也写过剧本,也发表过文章,也参与传统文化方面书目的编写,但是,距离辛教授的水平,还是差的太远!……包括我的网名,坦白讲,是我不愿意失去一个人的初心,而迷失于红尘当中,因此,希望自己坚守传统作家本心: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提醒,而予以警诫,却并非虚荣所致。

在辛教授提及他的老师史念海先生所讲的话,“使用第一手史料,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这是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我甚是认同。

辛教授写作,往往我们可以看到繁体字,尤其是古文方面的研究,历史方面的资料呈现,这是对原著的尊重,也是一种理性精神而我相信在现实当中,对于事实的呈现,同样是如此,不假手第三种“说法”,而采取真实再现。

这是真相的还原,或者致力于真相的还原,所以我以为他的文字般若之美,在于实相般若的呈现,而体现出境界般若之精神,令人景仰。

(史念海先生: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分享。)

那么,为何辛教授此次微信公众号上的求职,会引来一些网络探讨呢?

有人讲,这是人文社科教授的尴尬,或者人文社科本身用处不大,是真的这样吗?……要知道鲁迅为何弃医从文,要知道梁启超先生为何以思想变革为第一要务,要知道曾经多少青年人,他们以笔为刀,而致力于社会变革,带来思潮的变化,而足以影响后来的命运,也带给整个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走向新生。

文化是国之根本,人文社科不可等闲视之,与人才一样,都需要重视,并不能以单纯功利而言,不可短视。

所以梁启超先生推崇王安石,认为王安石是“完人”也,“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推崇的不仅仅是王安石致力革新的精神而去改变当时国力贫弱的状况,而一往无前的精神,又何尝不是他自身人格的写照,愿意去对抗当时社会当中种种矛盾,而力图国家富强,“少年强,则中国强”,这少年强其实也不仅仅是单纯年龄上的少年强,这也意谓着任何一个人应当在改革面前,具备创新精神,而使得整个社会发展,朝着应有的方向而去,摈除掉社会弊端,如此,才能真正前行。

辛德勇教授自然不是王安石,但他在学问上的专注,足以称得上是文人,且是有自身人格追求之文人。

他所求的,在我个人看来,应当是学术之追求。而这一点,是符合北大精神的:至少在我看蔡元培先生生平而讲,他在“京师大学堂”官僚气息极重,受清朝腐败影响巨大的情况下,接任校长一职,时间是:1917年1月4日。

在他之前,京师大学堂由于社会和历史影响,不少老师开后门近来的,拿着薪水,将印好的材料,读一遍下课,而导致学生并不能真正学到知识:每当放学后,大量学生涌向“八大胡同”,喝酒闹事,甚至引得妓女们也说,当时“两院一堂”是最好的主顾:

两院是指北洋政府的参众两院;一堂是指京师大学堂。

蔡元培先生上任后,他将京师大学堂成为世界一流名校而努力,到任第一天,全校校职工欢迎他的时候,他脱帽,鞠躬而向他们还礼,这种平等待人的作风,震惊全校师生。

(图片来自于网络:蔡元培先生塑像,感谢分享。)

他大刀阔斧的改革,告诉大家,“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

他提倡:兼容并蓄,思想自由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他是如何重视人才的?……他提携的梁漱溟,虽然没有上过大学,年方24,却被蔡元培先生邀请入北大任教:这在今天,很多人是不敢想的。

他提携的鲁迅,曾被困于家乡绍兴,时任教育总长的一纸聘书,将其解救,后在任大学院院长的时候,又任命其为“大学院特约撰述员”:“不用上班,研究可做可不做,却有高薪可拿。”——————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在失笑了,莫非你辛教授也向鲁迅看齐?……

(鲁迅先生画像:来源于网络,感谢分享。)

在“@史聃”的《蔡元培一生提携了许多人,以这两人影响最大》中提及郭沫若之语,是这样的:“影响到鲁迅生活颇深的人应该推数蔡元培吧?这位有名的自由主义者,对于中国的文化教育界贡献相当大,而他对于鲁迅始终是刮目相看的。鲁迅的进教育部乃至进入北京教育界都是由于蔡元培的援引。一直到鲁迅的病殁,蔡元培是尽了没世不渝的友谊。

由此可见,蔡元培先生对鲁迅先生的重视,令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思想上的教育意义如此巨大,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蔡元培聘任过哪些人?……

“胡适、鲁迅、辜鸿铭、刘师培、张竞生、梁漱溟、刘半农、周作人、钱玄同、陈汉章、江艮庭、黄侃、陈介石、黄季刚……”:不问思想,不分派别。

其中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推崇新文化运动,而辜鸿铭、刘师培又是主张恢复帝制。

他聘请教员:只问学问、能力,不问思想、派别。这一点如今已为世人所共知。

他被伟人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致力革除掉“读书为官”的风气,提倡人生真正的价值观。

他反复强调:“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这一思想,请注意:“高尚”两个字,不可忽略。

我其实常想到当年钱钟书先生,虽数学15分,却仍被清华录取学贯中西的他被称为文化昆仑,影响力巨大。

我有时候也会想到朱自清先生,数学0分,语文98分,被北大破格录取。而也这得益于当时北大开创的“自由,多元化”的学术氛围。

同样是历史学家的吴晗,文史与英文满分,但数学零分,他被清华破格录取,他的贡献,有目共睹。

有些人对于时代当中一些名人或者文化名人,总是习惯于持之以否定态度:那是没人了吧?……所以从中挑之。

那么要知道,在任何一个文化领域当中的翘楚,他们以何折服人心?以何出成就?

我想必定不是噱头,也不是空文,而是真正让人看得到的理想和力量,灵魂当中的坚定,以及操守的坚持。人品的高尚体现。

(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分享。)

关于辛德勇教授,是否应该参与评选,他认为自己可以得到相应荣誉:坦白讲,我还是持之以我从前的观点:名利于人,只要正当,是无可厚非的,且应当予以坚持。

因为正确的名利可以杜绝错误的出现,这样对社会秩序,本身是一种维护。

撇开博雅教授是否名额足够的前提,我以为从辛教授的学问,人品,能力而言,是可以从蔡元培校长对待人才的态度一般,采取破格录取,而体现出北大对学问,对人才,对能力的真正重视,而不是其他因素方面的一些“甄别”。

(图5)

(图6)

(备注:图5,图6,皆来源于“@三水三心”的文章截图,感谢分享。)

不否认他人的优秀,但本身名利于人,如果的确达到这个程度,我以为北大应当思想开放,且给予真正的人才,以明确的重视。

关于辛教授的作品,有条友“@遇见帝秦盛唐”去查了论文,但实际上,我觉得更多可以看一下辛教授的著作,才知道为何他被诸多读者称之为“辛神“。

他的相关著作,我所读的尚少,但也颇觉其不凡之处,这里略为截图:

(图7)

(图8)

(备注:图7、图8分别为《制造汉武帝》增订本的页内截图,提及相关著作。)

事实上,关于辛教授这次事件的议论,头条也有大V,比如储殷教授,还有苏德超教授,以及黄日涵教授等人的谈论。

这里附录一下!

  • 储殷教授:

我的感觉倘若辛教授执着于做学问,且事实上,他学问确实很专注,也很用心,这方面也让我们很多读者受益……所以可以考虑一下。

  • 黄日涵教授:

事实上,我觉得黄日涵教授说的没错,不过以我此前对辛教授的认知,我感觉他更偏向于专心学术,不问外事的类型居多,并不愿意成为“社会活动家”的类型(这是我个人感受)。

所以这一点而言,你要说辛教授是为了名利云云,其实很站不住脚,在我看来,他单纯喜欢做学术,而只想专心做学术,至于一些荣誉或者名利,是正当的,他的追求与希望所得,并不为过。

正确的名利坚持,也是君子之道,因为可以杜绝掉人心之浮躁,以及不确定名利下的一些错误做法。

(当然已得名利者,未必都是尸位素餐,想必道理谁都了解。)

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名正了,事情才好做。

正确的名利是值得坚持的。

  • 苏德超教授:

苏教授不愧是哲学教授,我觉得他讲的很对。

(至于网络上,很多并未看过辛教授作品而胡乱点评的现象,我觉得还是应该多读书,至于为何写下此文,纯粹是因为我也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有着一份对读书人的尊重,以及对理想的一份憧憬。

所以致敬辛教授在这件事上的坚持,我觉得这种坚持,并不为过。)

如果你要问我喜欢读谁的书?

我除了鲁迅和金庸作品非常喜欢外,其实冯梦龙的作品,是我最喜欢的!

对,就是那个写“三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的作者冯梦龙,也是康熙、乾隆将其称之为“国之利器”,也是曾国藩、纪晓岚以及后来的伟人也喜欢读的《智囊全集》的作者:冯梦龙。

所以我在看书上,也有自己的选择和追求。

尤其喜欢智慧和人品令人称道的作者写出来的文章,与事实。

或者小说也可。

因为人之一生,还是应该读点好书,讲点道理,方不虚此生。

我因为知道自己的无知,所以向往智慧与真诚,也致敬于明师的教诲,可避免人生的岔路,与错综复杂的因缘下,去坚守一份为人的本真,理想的梦境。

(冯梦龙博物馆的照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分享。)

(《智囊全集》,作者:冯梦龙,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分享。)

参考资料:

1,冯梦龙,《智囊全集》,“三言”;
2,梁启超,《王安石传》,《少年中国说》;
3,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4,朱自清,《荷塘月色》;
5,史聃,《蔡元培一生提携了许多人,以这两人影响最大》;
6,云逸书院,《历史上的今天——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7,小蒋论道,《民国往事:看蔡元培当北大校长的三把火?》;
8,株洲发布,《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办学方针,影响深远!》;
9,孤独与幼稚的心灵,《蔡元培不拘一格用人才》;
10,大揭秘,《钱钟书偏科严重,为什么会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
11,楠林溪江,《他参加考试,数学零分其它满分,北大拒绝接收,却被清华破格录取》;
12,辛德勇,《春天正是读书天》,《制造汉武帝》等;
……等。

感谢分享。

(来源:作家方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