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清廷内部围绕东南“海防”和西北“塞防”问题曾发生争论,两派以李鸿章和左宗棠争论尤为知名。
其实关于边防海防,中国古代军事家们历来都有过深入的思考和见解,今天就为大家分享 书中的六条兵法,一起读读收藏吧!
《中国兵法名言选编》
吴如嵩 主编
一部系统、全面汇辑并点评古代兵法名言警句的精品力作
1.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注释】
(1) 武侯:战国时魏国国君,文侯之子,名击,谥武。
(2) 西河:指今山西、陕西两省之间的那一段黄河。
(3) 中流:在水流之中,半途。
(4) 顾:回头。
(5) 德:即德政,指有利于百姓的政治措施和政绩。
【译文】
魏武侯乘船在西河里顺流而下,途中,回头对吴起说:“真美啊,山河如此险固,这是魏国所以能够巩固的根本啊!” 吴起回答说:“ (国家的巩固)在于国君的德政,而不在于山河的险要。……假若大王您不修明德政,那么,与您同船的人都可能成为您的敌人。”
2.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
【注释】
(1) 戎狄:亦作 “戎翟”,古民族名。先秦时华夏地区称西方少数民族曰 “戎”,北方少数民族曰 “狄”。后泛指西北少数民族。
(2) 河南:黄河以南地区。
【译文】
秦始皇兼并天下后,就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向北驱逐戎狄,收复黄河以南的土地。(他)修筑长城,凭借地理形势,来控制险要的关塞,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万余里。
3.边陲之戍,用保封疆;禁卫之师,以备巡警,二者或阙,则生戎心。国之大防,莫重于此。
唐·陆贽《陆宣公奏议》卷二,《奏草二·论叙迁幸之由状》
【注释】
(1) 封疆:疆界,边界。
(2) 阙:缺。
(3) 戎心:敌人入侵的野心。戎,古代泛指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这里指敌人。
【译文】
边防部队,是用来保卫疆界安全的;禁卫部队,是用来巡行警备京师的,二者如果缺一,就容易给敌对势力发动战乱造成可乘之隙。国家的最大防务,没有比这两方面更重要的了。
4.海防之要,惟有三策:出海会哨,毋使入港者,得上策;循塘拒守,毋使登岸者,得中策;出水列阵,毋使近城者,得下策;不得已而至守城,则无策矣。
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六,《直隶事宜》,翁大立语
【注释】
(1) 塘:筑土防水的堤岸、堤防。这里指海塘,即为阻挡海潮侵袭而修
筑的人工堤岸。
(2)水:指护城河。
【译文】
海防的关键,只有上中下三策:(我兵船主动)出海巡哨会剿,不使敌人侵入港口的,是上策;沿海塘堤岸防守,不使敌人上岸的,是中策;在护城河之外列阵拒敌,不使敌人接近城池的,是下策;不得已而守城,就不是可取之策了。
5.平倭长策,不欲鏖战于海上,直欲邀击于海中,比之制御北狄,守大边而不守次边者,事体相同,诚得先发制人之意。国初更番出洋之制极为尽善。至于列船港次,犹之弃门户而守堂室,浸失初意。宜复祖宗出洋之制。
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十二,《御海洋》,杨博语
【注释】
(1) 海上:这里指近海,下文的 “海中” 则指外海。
(2) 北狄: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明代主要指鞑靼。
(3) 大边、次边:明王朝北部有两道防线,在外的称 “大边”,在内的称“次边”。
(4) 浸:逐渐。
【译文】
平定倭寇的好办法,是不要与敌人在近海激战,而应力求截击敌人于外海。这好比防御北方的鞑靼,要守大边而不守次边,道理是一样的,(这样才)真正符合先发制人的原则。本朝初期轮番出兵御敌于外海的制度是非常完善的。至于把兵船驻泊港内,就像放弃门户而只守堂室,逐渐违背了原来的意图。应当恢复祖宗外海御敌的制度。
6.古人云:“守险者必先设险于险之外守之。”其所谓海战之重兵,……当设战舰,备火攻,而谨斥堠,以迎击于淞海之上。贼未泊岸则当夹水而阵,以遮击之。贼既及岸,则当随其贼艘所泊之处而直捣之。此则海上格斗之兵也。
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十二,《御海洋》,茅坤语
【注释】
(1) 淞海:指吴淞口一带的海域。
(2) 遮击:截击。遮,拦住。
【译文】
古人说:“守险的人,一定要先在险要的外面设置险要,并严密防守它。” 所谓海战的重兵,……应当设置战舰,预备火攻器材,严密侦察警戒,以迎击敌人于吴淞口一带的海面上。如果倭寇尚未停船靠岸,就应当夹水布阵,以截击它。如果倭寇已经到岸,就应当向敌船停泊的地方发动攻击。这就是在海上与敌格斗的部队。
《中国兵法名言选编》
吴如嵩 主编
中国兵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由兵学研究泰斗、新中国《孙子兵法》研究领军人物吴如嵩老将军主编的这部《中国兵法名言选编》,是老一辈中国兵法研究专家们的呕心沥血之作,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文化贡献,这集中反映为:一是体大思精,分类科学;二是造诣精湛,学术厚重;三是结构完备,精彩迭呈;四是贯通古今,注重启迪;五是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兵法名言选编》一卷在手,即可尽揽中国兵学文化之绝代风流!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黄朴民
编辑推荐:
《中国兵法名言选编》系结合时代需求及兵学研究最新发展重编而成。当年《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后,曾产生很大影响,并获评全国优秀图书。但三十余年过去之后,作者在兵学研究领域不乏新的建树,而世界军事的发展又呈示日新月异的气象,无论是充分汲取作者兵学研究上的最新心得,还是结合世界军事变革新形势,及时在借鉴历史、古为今用方面与时俱进,有所创新,都有必要对原书做大的修改和充实,从而为传承和弘扬中国兵学文化,培育全民族的刚毅进取精神,强化全民国防意识,增强文化自信贡献力量,提供启迪。基于以上的编写宗旨,此番重编,在原书基础上增删换改、精益求精,使该书的价值和特点更为突出。该书选材上起商周,下迄清末,囊括经、史、子、集四部以及出土文献。编者对浩如烟海的兵学资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甄选出最能反映中国兵学精要的名言粹语千余条,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编者团队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选用善本,比勘异文,考究词义,确保了注释译文简明准确,信而有征,并结合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的时代特点,对中国古代兵法精髓加以新的省思和发掘,对“评述”、“例证”部分补充完善,以期满足时代需求,服务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
内容简介:
本书编者从150余部兵书战策、经史著述以及其他古籍中精选论兵名言千余条,勒编为《战争篇》《国防篇》《谋略篇》《作战篇(上)》《作战篇(下)》《治军篇》《后勤篇》等七章,各章又缕分若干节(目)。其中,“注释”、“译文”疏解疑难文字;每节(目)之末置“评述”、“例证”,阐发重要兵法原则。帮助读者通过兵法名言以领略古人的哲思和智慧,凭借“评述”、“例证”以理解兵学思想的要义,从而把握中国兵学发展的脉络,感受中国兵学文化的永恒魅力!
主编简介:
吴如嵩,1940年生,贵州省铜仁市人,著名《孙子兵法》研究专家,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任军事科学院历代战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兼首席专家,出版有《徜徉兵学长河》、《孙子兵法浅说》、《孙子兵法新论》、《孙子兵法新说》、《中国军事通史》(编委会第一常务副主任)、《孙子兵法辞典》(主编)等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曾获国家图书奖、全军科研特等奖、军事科学院重大贡献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