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雪漫的一通发言,把自己和陈都灵送上了热搜第一
讲述了自己和陈都灵从电影《左耳》拍摄至今,8年的时间里不敢有过多的联系。
一方面,是担心这期间对方过得不好
(一直没有出圈角色,而娱乐圈又是一个以名气考量人的地方。)
另一方面,是对于把高材生陈都灵拉入娱乐圈这个行为,始终于心有愧
(陈都灵本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学习飞行器制造与工程专业,进娱乐圈对她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赛道。)
最后,肯定了陈都灵的坚持和演技上的进步。
她把陈都灵的这段经历,当成一个励志故事,讲述给四川师范大学学子。
登上热搜后,评论区几乎都是骂她的言论
“文人的嘴骗人的鬼,八年不联系也可以是拜高踩低。”
“这是在内涵陈都灵吧……”
“饶雪漫也是够做作的。”
看到争议这么大,橘特地找到饶雪漫当天演讲的视频,确认她是以何种口吻去讲述这段故事。
发现整个现场的氛围还蛮轻松愉悦的。
不管是谈及陈都灵的低谷还是高光,都能从她的语调中,感受到其中的惋惜与欣慰。
视频评论区的留言,粉丝也都是感谢作者的分享和饶雪漫的肯定
不过路人缘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同样的言论放在不同的人身上,会得到不一样的反馈。
那英的恩师谷建芬曾形容她:“长了副好嗓子,配了个狗脑子。”
只会被解读成谷建芬的评价一针见血,当成一个乐子划过就算了。
饶雪漫聊到陈都灵入行8年里的成长与蜕变,就成了势利眼和假惺惺。
由于剧版《左耳》即将上线,
不少人怀疑她是不是想利用陈都灵的故事宣传作品。
关于饶雪漫这番发言的猜测五花八门,但方向几乎一边倒,皆认为她意有所指。
路人缘之所以这么差,可能要追溯到电影《左耳》的选角时期。
当时演员春夏尚未成名,得知电影选角消息后,为了争取“黎吧啦”一角,她写了封4000字的自荐信给饶雪漫。
在信件中,春夏讲述了成长经历里比较私密的事。
包括小时候偷零用钱
去超市偷零食
网恋
暗恋自己的姨夫
date比自己大20岁的人
这封信没有让春夏争取到黎吧啦这个角色,却被饶雪漫公开了出来。
2年后,春夏凭借电影《踏血寻梅》获得金像奖影后。
这封信被人翻出,她的透明、坦荡、真诚,都成为了刺向她的尖刀。
饶雪漫也因为公开他人隐私,被人诟病至今。
包括这次提到陈都灵,唤起很多人当年的记忆。
指责她曾经就是趁春夏有点热度的时候,公开了对方的隐私信件
公开他人隐私的确不对,尤其是信件中含有大量私密的心事。
加上她早期举办“我不是坏女生”夏令营,在报名的读者中选出一些有特殊成长经历的女孩来参加,如遭遇家庭变故、患有抑郁症、叛逆等等。
女孩们讲出自己的故事后,由饶雪漫和一些心理专家来进行疏导。
(L为采访人鲁鲁一,R为受访者饶雪漫)
后续因为把这些故事当成素材再创作,写成自己的作品。
饶雪漫始终背负着“贩卖他人隐私获利”的争议。
不过橘去确认了一下,春夏的这封信是在2014年电影《左耳》的选角时期同步公开的,并非她2016年获奖后特地发布
饶雪漫在一次采访中,还原了当年事件始末。
彼时春夏在饶雪漫好友茉莉的推荐下,参加电影《左耳》的海选。
海选结束后,她投稿了一封自荐信。
由于要选出大众眼里符合原著的形象,片方那边特地设立了选角邮箱。
流程还算公开,粉丝和艺人都能给邮箱投稿,或者在微博上推荐适合的演员
选角上还挺参考评论区意见的,
比如张漾、黎吧啦的选角,呼声最高的是欧豪和马思纯。
最后还真由他俩出演了。
收到春夏的自荐信后,饶雪漫被她敢于直面过去的勇气打动。
于是托好友茉莉去询问春夏,可不可以公布这封信。
得到“完全没有问题”的答复,她才公布了信件。
春夏当时也转发了
后来两个人被卷入信件风波,她没有做过多解释。
和春夏仍然保持联络。
电影《左耳》选角的“受害者”还有杨紫。
她曾在综艺《中餐厅》里以打趣的方式向苏有朋发问:
记不记得自己曾面试过他的电影《左耳》
见苏有朋一脸疑惑,她又继续补刀。
当时杨紫参与了两个角色的试镜,
每演绎完一个角色,苏有朋都表示演得真好。
让她误以为这事成了。
回去一直等电话,结果等来了电影开机的消息。
苏有朋用一种很圆滑的方式结束了话题。
由于当时来参与试镜的人很多,他和饶雪漫两个人为了找到贴合原著小耳朵的最佳人选,做了很多考量。
用了大半年时间才找到符合“美好恬静”要求的陈都灵。
来参与试镜的演员,不是说她们演得不好,只是不适合。
而他的一时肯定,只是抱着不想伤害任何人的心情进行的。
节目播出后,他又在微博进行call back:
错过了《左耳》,《右脚》现在安排起来。
(哥你别太幽默了…)
还称赞杨紫是最可爱的实力一线女明星
最好笑最大方自然的年轻女演员
苏有朋的体面回复,消除了彼此之间的芥蒂。
从两个人的互动也可以看出来,他和杨紫是可以互相打趣的关系
但到了饶雪漫这边,她的回复就不及苏有朋高明。
当年小耳朵一角竞争激烈,有人被选上就会有人落榜,后者占比更大。
她却调侃苏有朋,拒绝过这么多人,之后只能装失忆才能在这个圈子里混下去。
结果呢,当然是被骂了……
青春小说影视化,选角向来是重要的一环,比起其他因素,形象是否贴合原著是首要考量。
参与试镜的演员那么多,失败在所难免。
或许她本意并非想内涵谁,而是强调当年角色抢手竞争激烈,但这番话还是引起了争议。
身为文人,“祸从口出”的情况在饶雪漫身上频频出现。
作品拍摄期间,常常会有粉丝和代拍去跟组,常见的路透也是这么流出的。
拍摄电影《沙漏》时,饶雪漫遇到了场地人群聚集的情况。
她拍了张图,发微博指责围观群众。
但由于拍摄地点为某城市的商业街,平时人流量就极高,图上的人未必是来围观剧组拍摄。
后续也有本地人出来证实,那条路只是一些原住民回家的必经之路,并非有意围观。
引起争议后,饶雪漫发文道歉。
她表示,的确是一直被告知现场有人聚集影响了拍摄进度,才出来呼吁。
对造成误会一事表达了歉意,还说当地的居民对她们很友好。
不过又因为开头那句“算了,删了”,用词看上去很勉强,显得并不真诚。
让她本就不富裕的路人缘更加雪上加霜。
不过抛开这些争议,橘认为饶雪漫路人缘变差,还离不开大众对青春疼痛文学的祛魅。
当年的受众长大后,不再对堕胎、车祸、三角恋、失忆等猎奇故事情节如数家珍。
对于书里那些“为疼痛而疼痛”的浮夸卖弄也嗤之以鼻。
彼时让人产生共鸣的故事,在多年后逐渐和“狗血”划上等号。
以“疼痛”为卖点的作品,等同于内容空洞、缺乏深度、文笔矫情。
阅读过疼痛文学,也成为了一部分人难以启齿的黑历史。
从前被捧读的疼痛文学作者,如郭敬明、饶雪漫、安妮宝贝等人,也一步步被拉下神坛。
不管说什么、做什么,都离不开“矫情”“做作”的标签。
从上述事件来看,饶雪漫称不上是完美的好人。
但说她坏,倒也不见得。
如大众所说,她的确符合“精明商人”的形象。
早年因为大多数文学作品都用漫画漫画作为封面,她不想随大流,就找真人来做书模。
挖掘了王子文
吴倩
吴谨言等人
放到现在称得上是书模届的“选秀教母”。
乘上小说影视化的东风后,让作品得到又一次广泛传播。
对自己作品的影视化,饶雪漫要求极高。
在选择合作方上非常谨慎:
如果角色与剧情不符合她的标准,她宁可不拍
直到遇到能让她拥有最大自主权的合作方,才。
因为编剧写出来的故事不是自己想要的,一度更换26个编剧
《左耳》《大约在冬季》等电影,因剧情狗血饱受争议,但其实还挺符合原著的。
(咱也不知道这是夸还是骂……)
《大约在冬季》电影中有一场演唱会,为了真实还原齐秦1991年演唱会的现场,她1:1复刻场景。
其中难度可以想象。
影片评分不高,但从想法落实到拍成电影耗费了不少精力。
在作家这条路上饶雪漫已遥遥领先,作品影视化看上去也还不错。
只是身份转换的这个过程中,经常水土不服。
虽是作家,但对于剧本创作知识一窍不通,走了不少弯路,付出大量时间成本。
然而剧本创作、作品拍摄只是挑战的一部分,
在拍摄结束后,能否上映也是一大难题。
比如剧版《左耳》,由于找不到可以播出的平台,从15年拍完至今仍未露面。
而负责这部作品的导演陈慧翎,于今年11月1日病逝。
(《下一站,幸福》《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滚石爱情故事》都是陈慧翎导演的作品。)
写书和筹备影视作品期间,饶雪漫还尝试作词,周兴哲那首《永不失联的爱》的歌词就是她写的。
外界总嘲笑她在人际交往上拜高踩低。
其实这8年里,她也常常在公开场合提到陈都灵。
宣传她的商务
称赞美貌
甚至新剧的小演员,也要按照陈都灵的长相去找
无法在陈都灵低谷期雪中送炭,或许是因为饶雪漫手里也没什么好东西能分给她。
霍建华被饶雪漫对剧本的谨慎态度所打动,接下了《大约在冬季》。
整个剧组氛围融洽
林心如常常去探班,夹在他俩中间的饶雪漫还被调侃为电灯泡
跟马思纯的关系,从“黎吧啦”延续至今。
支持她的新电影《第一炉香》
给她写生日长文
滑动查看
马思纯也在饶雪漫新作品开工后,以“雪漫姐全宇宙最爱的女人”的身份,为全剧组送上奶茶
前天饶雪漫过生日,她还送了祝福
而对于这些关系的误解,饶雪漫也没解释太多。
不管外界如何解读,嘲笑她的疼痛、无病呻吟、假惺惺,她都不太放在心上。
橘在饶雪漫的访谈中,看到了她自洽的一面。
坚信身为作家,写作首先要取悦的一定是自己,而不是读者。
不会因为受众去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
至于旁人,她其实不太在意。
因为从14岁走上写作这条路开始,饶雪漫就一直在对抗外界的声音。
她从小生活的城市自贡,后来由于诞生饶雪漫和郭敬明两位疼痛文学鼻祖,一度被调侃为青春疼痛文学的耶路撒冷。
但对饶雪漫来说,自贡是一个相对闭塞的地方。
读书考试是第一要义,哪怕14岁就获得了400多块的稿费,在父母和老师眼里依旧是不务正业。
(饶雪漫14岁时是1986年,据她所说,自己父亲当时一个月工资是90块。)
不被理解,频频被谈话,几乎贯穿了她文学梦的起步时期。
写出再多的文章,一句“数学不好”就能打入谷底。
又因为实在热爱写作,饶雪漫一路坚持,从闭塞的小城,闯出独属于自己的路。
她信奉着自己笔下的人和事,信奉当年带来的共鸣不会因时间的推进而消减。
哪怕作品频频被诟病,耻感爆表的台词,剧情被批狗血烂俗,她也始终坚持保留个人色彩。
或许她也清楚,每个人对于青春的痛点不同,看剧的兴致不同。
毕竟韩剧也早就抛弃了车祸、失忆、癌症三件套。
但对饶雪漫来说,那又如何呢。
情怀永远是卖点,青春一直有受众。
她的17岁从来没有离开过。
至于外界如何评判,就是另外的事了。
最后一句
你有读过青春疼痛文学吗?
快来交出你的“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