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街区宽窄巷子 品味成都生活韵味

2019-11-29     秉笔人

宽窄巷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长顺街附近,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全为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落,这里也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

宽窄巷子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清朝居住在满城的只有满蒙八旗,满清没落之后,满城不再是禁区,百姓可以自由出入,有些外地商人乘机在满城附近开起了典当铺,大量收购旗人家产。形成了旗人后裔、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同住满城的独特格局。此间的宽巷子名叫兴仁胡同,窄巷子名叫太平胡同,井巷子叫如意胡同(明德胡同)。

  辛亥革命以后,清朝总督赵尔丰随后交出政权,拆除了少城的城墙,一些达官贵人来此辟公馆、民宅,于右任,田颂尧、李家钰、杨森,刘文辉等先后定居在这里,蒋介石也曾经来过,使得这些古老的建筑得以保存下来。民国初年,当时的城市管理者下文,将“胡同”改为“巷子”。

宽窄巷子建筑特色

  宽窄巷子北起支矶石街,南至金河街,东抵长顺街,西含同仁路。占地面积近300亩,包括核心保护区、环境协调区。其中,核心保护区地处支矶石街以南、井巷子以北的宽巷子、窄巷子两个街坊,占地80多亩;剩下的200多亩为环境协调区。

  恺庐位于宽巷子11号,院名恺庐,该门头为宽窄巷子中最富标志性门头之一。院门用特制的青砖砌成带有弧形兀起的拱形宅门,门洞上方嵌入中式传统石匾,匾上采用大篆阳刻“恺庐”,二字写法革新,一反当时中国人从右向左读字的规矩。石匾上方砌出的椭圆形图案,代表高悬“避邪镜”,意在镇退各路妖魔,永保合家平安。

文化景观墙

  《砖》文化景观墙是井巷子中一条400米长的东西走向的雕塑墙,是中国第一个以砖为载体的博物馆,一块块不同历史断面的旧砖,经过艺术的创作,垒砌成台、城、壁、道、碑、门等成都的历史文化片段,阐述着千年成都,演绎了百年历史。文化墙的西段,从“宝墩遗城、金沙竹泥”到“羊子土坯、秦筑城廓”,再从“汉砖遗风、唐建罗城”到“宋砖古道、明末毁城”。展示了成都的沧桑历史。

宽窄巷子·小洋楼

  小洋楼位于宽窄巷子内,罗马圆柱,西式拱形门窗,窗棂上的大五星装饰为西洋符号,木刻栏杆,雕花斜撑及挂落为传统中式构件,中西合璧的文化成就了小洋楼。相传上个世纪的30年代,王姓军人买下这个带有洋楼的院落。抗战时,军人被召唤至前线,再也没有归来。就在这个小洋楼里,妻子却一直等待丈夫归来直至去世。

  宽窄讲堂每月举办一次,围绕“摆成都文化、谈人生百味、聊宽窄古今、论热点现象、享天下艺术”等方面开展的公益性文化讲堂。让游客能够感受到地道的成都文化、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让最成都、最传统的文化和人文思想在交流碰撞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也从历史、人文、建筑、美食等方面细数成都的经典之处,向大众呈现最精彩鲜明的成都特色,展现一个最不可错过的成都。

宽窄巷子风貌

  井巷子紧邻窄巷子南面,清代名为如意胡同,或明德胡同。辛亥革命后改名“井巷子”。改造后的井巷子在剩下的半边街上,在街的另外一面建了一道500米长的历代砖文化墙和500米长的民俗留影墙。宽窄巷子是成都休闲都市、市井生活的最佳体现。从清朝满城时期的八旗子弟提笼架鸟、莳花弄草;到民国时期达官贵人觥筹交错、大宴宾朋,再到现如今文人游客一杯清茶、一把竹椅品味生活,宽窄巷子已经成为典型成都生活的写照。

  可持续性保护策略应遵循“循序渐进、有机更新、居民参与、动态保护”的原则。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实施过程,虽然以动迁居民为主,但是并不是简单粗暴的拆迁模式,不仅对搬迁居民实施优惠条件,还逐渐增加了多种居民参与的形式。944户居民最终有110户留在宽窄巷子;而心甘情愿离开的人不仅彻底改善了居住条件,有的还得到较丰厚的补偿。留下的居民有的加入到合作建设、自我修缮的行列,也有的采用回迁的方式,这些都使得宽窄巷子保持了原有的生命活力。

宽窄巷子鸟瞰

  宽窄巷子见证成都了二干三百年来城市建设发展与演变的代表。成都市“两江环抱、三城相重”的城市格局如今只有路网与河道的位置,而宽窄巷子还留存清末民初的历史痕迹。中国的满城制度在全国几十个重要城市中,成都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宽窄巷子完整体现了清朝满城近300年的历史演变。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n5yG4BMH2_cNUgdm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