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罗华:栉风沐雨19载 带民致富践初心

2020-03-25     中国县域经济报

“小大哥,来我们村史馆瞧瞧,看着咱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越变越好,真是越看越喜欢......”3月23日,春光明媚,杏花初展。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浦南镇江浦村村史馆门前,74岁的村民孙屯本高兴地介绍。孙大爷虽然带着口罩,但眼里却溢出满满笑意。

江浦村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村,全村4000多口人,近一半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从石梁河库区搬迁而来。在村史馆里,一张张照片里记录了19年来江浦山乡巨变。泥泞的乡村土路、破旧不堪的土坯房……几张泛黄的老照片里记录的是最初的村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现如今,江浦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1.2万亩土地有90%实现了流转,同时引进生态果蔬、特种养殖、淡水养殖和花卉苗木等规模产业,既把村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又在家门口创造就业机会,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现已带动全村1千多名劳动力就近上班挣“双薪”。

“我们多亏有个好带头人李罗华啊,记得2001年刚合并的江浦村可不是今天这副模样,那时村集体年产值仅260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3000元多一点的,合并的4个村子有3个村严重负债,即使是抹掉零头账上还欠着156万元。后来几个自然村全体党员一致推选李罗华,担任江浦村党委书记(原党总支书记)至今。”说起江浦村的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村民孙屯本如数家珍。

2001年,刚刚上任的江浦村党委书记李罗华,面对的是一个既没有产业,又没有集体积累,同时还需保障4000多人吃饭问题的移民村。面对村民每年仅靠种植稻麦两季生活的老传统,头脑活络的李罗华带头发展市场经济。他首先自掏腰包360万元创办粮食加工厂,致力于优质稻麦深加工,年加工优质稻米1万吨,投产当年产值达到6000万元以上。稻米加工厂的兴盛也提供了较多的工作岗位,30多名贫困户“洗脚上岸”,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培育设施农业是农村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手段。2007年,李罗华在多次参观学习山东等地温室大棚种植的先进技术以后,打定心思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智能化设施农业。良田难免有“杂草”,在温室大棚开始推行的过程中,谁都无法保证万无一失。为了打消农民种植大棚蔬菜怕亏本的顾虑,李罗华与村里12位党员干部带头建大棚,以此获得一手经验,再传授给村民群众;同时对响应号召建大棚的党员、群众以每亩减免200元土地承包费,建好一个大棚奖励2万元的优惠政策让江浦村的村民放心大胆搞转型。在党员干部的引领下,到2009年底江浦村的蔬菜大棚已发展到46个。尝到种菜甜头的农民纷纷找到李罗华,要求种植蔬菜大棚,但种植蔬菜除了技术外,更为关键的是资金的投入,对此李罗华夙夜梦寤。终于在2010年一次省里举行的农洽会上,他找到了打破这道枷锁的契机。那一次农洽会上,原在连云港港口的山西“矿老板”张建平有意向“转行”。得知情况后,李罗华喜出望外,极力游说,最终用真心真情感动了客商。张建平来村后,架钢架温室大棚、造自动化灌溉设施,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一次性流转了300多亩土地并投资5000多万元搞设施蔬菜种植,从此江浦村有了第一批100多名“职业农民”。经过几年的探索发展,张建平领衔的连云港集瑞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渐入佳境,“设施农业”与“职业农民”也成为江浦村最为耀眼的“金字招牌”。“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随着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江浦村共先后招引了成规模的农字招牌的品牌农业达七、八家之多,江浦村也初步建成了集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农副产品加工中心,形成特色蔬菜种植区、稀有花卉果木培植区、特色水产及禽畜养殖区和旅游观光区等“一中心四产业区”。

促进经济发展,不忘民生改善。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李罗华又在振兴乡村经济的同时,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城镇化、公共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的“新三化”建设。全村986户村民争相入住240平方米的“小洋楼”,目前已入住近300户。“现在真的好过啦,不怕你笑话,像我这样的老汉,也能住上新房子,做梦都能笑醒啊,这周围有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室、老年活动室、图书室、健身房、乡村大舞台,天天都跟过年一样,你看,我们村子旁边的‘好日子’超市不正是我们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嘛!”今年73岁江浦村农民范吉岭高兴地说。

“这些年,江浦一步一步走过来,一是靠党的富民政策好,二是靠全体村民的接力奋斗,我能做的就是尽力帮他们更好的加快步伐奔小康。”李罗华笑着说。栉风沐雨19载,现如今的江浦村较成立之初,生产总值翻了10倍。仅2019年,江浦村集体年纯收入165万元,全村农民人均收入3.2万元,该村先后获评“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示范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和“全国民主管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通讯员 王一平 曹坤 王影 万民)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B5EHEBrZ4kL1ViVzUZ.html